從美國「No Child Left Inside」法案,談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戶外教學(field trip

桃園縣新屋鄉埔頂國小校長  劉雲傑

一、前言

日前,筆者受邀參加美國北美環境教育協會(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NAAEEEmail邀請參與今年1114-17日,於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的舉辦2007年年度環境教育國際會議。今年國際會議主題:「探索環境教育新視野(Explore New Horizon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除了探究全球暖化的熱門的環境議題外,其中最令矚目就是「No Child Left Inside Act of 2007」的法案提出。NAAEE成員結合世界各地民間組織、學術團體、全美各州環境教育工作者,集體連署希望藉由立法的過程,修正過度重視學科測驗的「No Child Left BehindNCLB)」教育法案,將環境教育核心理念-「No Child Left Inside」正式納入NCLB法案中,重申環境教育中強調的戶外體驗教學課程,是培養環境覺知意識,解決環境問題行動技能的不二法門。

這一波「No Child Left Inside」的聲浪,似乎引起全世界環境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與迴響,世界各國紛紛籌設了許多不同型態環境學習中心或是國家公園,提供學校進行戶外教學場域,豐厚環境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然而,國內學者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周儒教授,為推廣「No Child Left Inside」理念,積極力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轉型為「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使之成為桃園縣戶外教學第二校區。同時與桃園縣教育局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於今年二月委託新屋鄉埔頂國小辦理「產出型」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教師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工作坊;並將工作坊所發展出的套裝課程,實地帶領學生於東眼山進行「先驅型一日戶外教學」。

「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充分發揮教育研究功能,除了將東眼山森林教育資源融入現階段學校課程科目,加強教師環境教育課程設計能力,強調教學內容師生學習經驗的傳遞與體驗之外,更希望藉以改變過去傳統以「遊樂區」為主的戶外教學方式,拓展師生教學與學生學習範圍,引導學生參與「做中學」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環境問題的能力。

校外教學探索活動

校外教學分組討論

探索觀察活動


 

二、「No Child Left Inside Act 2007」的立法緣由與內涵

 

校外教學的觀察探索植物活動

(一)「No Child Left Inside Act 2007」立法緣由

2001年美國總統布希在俄亥俄州哈密爾頓中學,簽署由參眾兩院所通過的「No Child Left BehindNCLB)」法案後,每年投入六百七十二億美元到全美一萬四千多個中小學學區,九萬四千多所公立學校,二萬八千多所私立學校,大約五千六百萬名學生,以提升國中小學生讀、寫、算的能力(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7)。

聯邦政府要求各級學校在2014年,要拉近每位學生學習成就的距離,達到百之百學生能力精熟度。聯邦政府挹注這麼龐大的經費,NCLB在每年會對學校通過標準化測試的方法進行評估,這稱為「年度進步成果報告」(Adequately Yearly Progress, AYP),無法通過這項評估的學校會收到各種強制補救措施,像是增加財政投入、加強教師培訓、學校托管甚至是關閉學校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7)。

在這項法案的強力驅使下,「標準化成就測驗」隨即成為超級旋風橫掃全美各州,各級學校受到如此沈重的壓力莫不以學生「讀、寫、算」學業成績,列為全校首要且唯一的績效責任。因為「學生成績」將攸關學校是否能持續經營的唯一出路。為了要端出好看的AYP(年度進步成果報告書),唯一且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足不出戶,關在教室裡」(Each Child Left Inside),拼命的給與學生學科測驗,花更多的時間反覆填鴨學科知識,來提升學生學科測驗的成績,以達成「NCLB」法案的要求,否則就難逃被州政府重整或是被接管的厄運。

然而,美國NAAEE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北美環境教育協會)民間團體,環境教育學者,對於政府的NCLB法案,灑下龐大教育經費的目的,只是不斷反覆在學生學科測驗成績上的提升,將學生「關在教室裡」與外世隔絕,頗不以為然。認為政府過渡的重視學生學科測驗,造成各級學校明顯放棄了環境教育的各項教學方案,取而代之的是:花更多的時間在教室裡進讀、寫、算的教學。NCLB法案所要求的AYP造成教「科學」的老師為了要能夠通過政府的標準化學科測驗,也不經意跳過「環境教育」的學科,必須放棄價值性的田野調查、操作體驗的戶外活動。

美國教育部所主導的NCLB儼然是全民運動,完全忽略足以危害人類健康、經濟發展以及國家安全的環境議題:像是氣候改變、自然資源的耗竭、空氣和水的問題;甚至為了學科測驗分數,完全排除環境教育具有解決上述環境困境的教育功能。因此,北美環境教育協會召集了全美環境教育民間組織、學術團體、全美各州環境教育工作者,連署要求其所屬之州眾議員(17名)於2007年國會提出「No Child Left Inside Act of 2007」。

發現一隻獨角仙

(二)「No Child Left Inside Act 2007」的內涵

除了北美環境教育協會之外,其他各州之環境保護部(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環境教育協會:如威斯康辛州、康乃迪克州(Connecticut)、麻賽諸賽州(Massachusetts)、馬里蘭州、羅得島州等約有130多個組織聯盟連署,由馬里蘭州眾議員John Sarbanes Congressman John Sarbanes of Maryland)以及羅得島州參議員 Jack ReedSenator of Rhode等約17名參眾議員,.要求美國國會複決聯邦政府2007年度的NCLB法案時,能修正NCLB Act of 2007,將「No Child Left Inside Act of 2007」納入NCLB Act,正式將環境教育的議題列入各級學校教育的課程中,其法案核心訴求如下(NAAEE2007

1、聯邦政府提供經費給各州政府,用以環境教育之教師專業成長訓練,以及實施以模組型態的環境教育戶外學習之教學方案。

2、提供各州經費用以規劃環境素養計畫,已確保高中畢業生普遍具有環境素養。

3、提供經費作為各項環境教育補助方案,以增進各州及全國環境教育之推廣能力。

4、提高層級與全國教育部裡設置環境教育專責機構。

 

校外教學的導覽解說


 

(三)「No Child Left Inside Act 2007」的首要訴求-戶外教學(Outdoor Learning

 

校外教學的導覽解說

從上述「No Child Left Inside」主要訴求可知,美國環境教育工作者對於執行五年的「NCLB」法案所突顯出非預期的結果-重學科知識而輕環境素養,感到憂心忡忡。因此,該法案的首要訴求便是強調「戶外教學」。

美國教育學者Guilfoyle在論述《NCLB: Is There Life beyond Testing?(把每個孩子帶上來(NCLB):除了考試之外,還有人生嗎?)》的文章中,提出批評:在此一波標準化成就測驗的推波助瀾下,美國白宮教育秘書長Margaret Spelling甚至認為:「凡是能評量的就去評量,利用評量提升學生基本能力」。此舉造成嚴重的後果:學校教育必須服從NCLB法律的規定,反而抑制的學校的創新,而且限制在著眼於細部的學科主題,嚴重窄化了學校課程(Guilfoyle2006)。

另外,Richard Louv2005)更是以「No Child Left Inside」主要訴求,寫了一本有關戶外教學名著《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作者認為許多研究顯示:「喜歡自然,能夠減少孩子孤獨感、憂鬱沮喪以及注意力分散的問題。」強調孩子不應該只是待在教室裡,面對相同的教科書,視訊電腦,網路遊戲,以及週而復始的課表,反覆機械的家庭作業,缺少接近自然的機會。地方政府,社區協會甚至民間組織,應該致力於戶外的體驗活動,在許多野外地區,設置合法安全的場所,提供學生在大自然的環境裡學習。

當孩子與自然的連結減少,同時社會的,心理的以及精神的隱含問題就變得明顯。最近研究顯示,對於像是憂鬱,肥胖以及注意力分散等心理精神官能的疾病,大自然可以提供強而有力的治療,以環境為本位的教育,明顯地改善標準化測驗分數以及年級平均分數,同時可以發展問題解決關鍵思考,以及做決定的技能,相關研究強烈建議孩童在自然裡所獲得的經驗也能刺激創造力(Louv2005)。

 

校外教學的操作學習


三、他山之石-美國的戶外教學場域:環境學習中心(威斯康辛環境教育站簡介詳細內容)

以下以中央威斯康辛環境教育站(Central Wisconsin Environmental Station)所進行的教學觀察,作為介紹桃園縣第二校區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的序曲。

四、桃園縣第二校區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東眼山自然環境中心簡介詳細內容)

對於環境學習中心所傳達的精神理念為:「我們共同學習,一起經營和諧的、有品質的生活環境」(周儒,2001


五、省思與結語

學生解說員導覽解說

(一)國內傳統的戶外(校外)教學的現況與省思

在國內傳統的戶外教學方式,不外乎是遠足、健行、郊遊或是戶外遊樂區遊覽等,這種戶外教學大都缺乏系統性的規劃與完整的教學歷程及教學活動設計,以致戶外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劉世和,2002)。筆者深有同感,以下是筆者針對目前國內戶外教學的現象提出探討:

1、「山、六、九、小、月」的迷思

目前國內各級學校實施戶外教學的地點往往擺脫不了「山、六、九、小、月」的迷思。何謂「山、六、九、小、月」?師大教育研究所教授周儒老師,語重心長的表示:「我們的國中小學校的戶外教學是不是一定非得到劍湖山、六福村、九族文化村、小人國、月眉育樂世界?這樣的戶外教學常常流於吃喝玩樂、走馬看花式的「不正常」戶外教學」(劉世和,2002)。學生沉醉於險象環生的驚悚的遊樂機具之中,我們聽到的是尖聲刺耳嘶喊聲,看到的是為了滿足學生感官刺激的各種五花八門的新式遊具。一天下來學生口中傳遞著:哪樣遊具最刺激?玩了多少次?好不好玩?這樣的戶外教學不免讓人質疑。

2、「大拜拜進香團」的陣容

另外一個國內傳統戶外教學的現象,是不是一定非要像大拜拜進香的方式進行戶外教學?每年秋季是各校戶外教學的旺季,許多學校一次戶外教學就是十幾輛遊覽車排排停靠在學校旁,聲勢浩大。有時,同一個遊樂區湧進好幾所學校,旅行業者又未事先規劃與調度,造成遊樂區人滿為患。遊具不敷使用,服務人員應接不暇,學生不是大排長龍枯坐等候,就是無所事事到處閒逛,這樣的戶外教學暫且不論教學成效,連最基本的旅遊品質與安全都令人感到憂心。

3、為了「戶外教學」而戶外教學

    許多學校為什麼一定要戶外教學?為什麼一定要乘坐遊覽車,跑個大老遠的路程才叫做戶外教學?這是學校老師對於戶外教學的刻板印象,好像沒有跑個老遠才像是進行戶外教學。這樣的戶外教學,大都缺乏系統性的規劃與完整的教學歷程及教學活動設計。多半的老師不知為何要戶外教學?沒有教學目標,也沒有教學歷程,甚至戶外教學的內容與目前所進行的課程也毫無關聯,純粹是戶外旅遊。有些學校附近社區資源豐富,社區便是最好的校外教學場域,然而卻捨近求遠,耗費不少的時間與精力。

 

 

學生解說員導覽解說

(二)找回戶外教學的本質,發揮環境教育寓教於戶教學的功能

如何找回戶外教學的本質,發揮環境教育寓教於戶教學的功能?除了教師本身必須跳脫對戶外教學既有的刻板印象,深刻體認真正戶外教學是以知性「主題式」的教學為主,旅遊休閒為輔之外,各級政府權責單位有責任規劃真正適合學生進行戶外教學的場域。然而,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的成立,便是因應目前國內傳統的戶外教學的現況以及符應美國「No Child Left Inside」的環境教育潮流,所孕育出優質的環境學習中心。事實上,這座自然教育中心的設置,是周儒教授根據國外不同類型的環境教育中心以及國家公園營運的模式,進行教學設施的規劃營造,專業教師的培訓以及課程與教學模組的研發,試圖提供國中小學多元豐富的校外教學的場域。

身為一位老師如何以教育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於環境議題的敏銳度?在學校裡教師應如何進行環境教育?美國威斯康辛州自然資源學院教授亞可斯博士(Yockers)認為:「最好且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戶外教學」(劉雲傑,2004)。國內環境教育學者楊冠政(1998)也認為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在自然環境中教學,也就是戶外教學。大自然提供了無數的教學題材,遍佈在各個學科之中。良好的戶外教學正是形成合情合理之學校教育的方式之一(周儒、呂建政,1999)。筆者也認為:要學生培養對自然環境具有高度的覺知以及對環境的尊重,必須從小開始接觸大自然,而且是越小越好,透過五官四肢去感覺週遭自然環境,花草樹木、池塘溼地、河濱溪畔、空氣土壤、動物昆蟲……學生運用直接的感官去體驗,比待在教室裡觀察圖片來得真實,學生在戶外教學親自操作,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現象提出疑問與想法,師生團隊合作學習與研究,更能激勵師生對於環境教育議題的認同,進而培養學生了解自然生態、欣賞自然環境,積極主動關懷環境議題(劉雲傑,2004)。至此,戶外教學與環境教育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無論是「No Child Left Inside」思潮的影響,或是實際戶外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值得從事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

 

參考資料

周儒、張子超 (1996)。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模式之探討。發表於「第一屆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1996年11月30日。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周儒、呂建政合譯 (1999)。戶外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 L. 原著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周儒 (2001)。尋找一個環境教育的實踐場域-「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念。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2-8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劉世和 (2002)。戶外教學與環境教育。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書報討論期末報告,未出版。

劉雲傑 (2004)。美國威斯康辛州環境教育發展與實踐。台北,教育部。

郭武盛 (2007)。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大家長的話2007/10/15

取自http://recreate.forest.gov.tw/nec/dys/Index.html

Christy, G..( 2006). NCLB: Is There Life beyond Test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4 (3), 8-13.

Richard , L.( 2005). 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 Algonquin Books of Chapel Hill

美國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http://www.ed.gov/index.jhtml?src=a

北美環境教育協會。(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AEEhttp://www.naaee.org/

 
野外觀察常見的生物…  
台北樹蛙 善變蜻蜓 中國樹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