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校遇上SDGs─以米倉河口野學堂校本課程為例
文、圖:新北市八里區米倉國小校長 林愛玲
壹、緣起
全球化為人們帶來了生活的便利性,但其衍生的發展失衡問題也引發眾人的討論和批判,不管是財富累積導致的貧富不均、繁榮背後許多人正面臨的生存難題,或者是快速開發後環境的日趨惡化。
2006年美國副總統高爾(Albert Arnold "Al" Gore, Jr)以《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揭露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問題,引起廣大的迴響,全世界開始關注節能減碳抗暖化相關議題;2009年八月中度颱風莫拉克在臺灣中南部降下刷新歷史紀錄的大雨,造成臺灣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災,像這樣因為氣候變遷所衍生的乾旱、暴雨、嚴寒、酷熱、暖冬等極端氣候,以及更多伴隨著天災發生時來自山海的反撲,這些環境問題都已經不是單一國家所能應付,而是全世界必須共同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面對全球永續發展多元問題的嚴峻考驗,身處教育扎根的小學現場,相信多數人應能夠理解其重要性與必要性,然而如何將學校現有的課程教學與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進一步連結,進而回應全球永續發展與多元環境議題,帶動親師生、社區共同朝向永續發展的願景和目標邁進,仍有待大家進一步思考與行動。
貳、從環境保護到全球永續發展的倡議
一、全面性多元議題的SDGs
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興盛衍生的諸多環境問題,帶動一連串國際性環境保護運動,人們不但意識到環境保育的重要性,也開始思考應該如何解決這些環境問題,其中全球共同性規範以及法律的制定被視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能作法,除此,不定期召開的全球環境會議也試圖取得世界各國對於環境保護的共識,至於學術界和國際社會則認為教育是一條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關懷自己生活地方的重要路徑。且讓我們暫時將目光拉回到臺灣這塊土地,臺灣環境保護的推動歷程說起來也是一篇血淚史,1950年代開始因為經濟開發導致環境的破壞,儘管政府開始正視環境的問題,但垃圾、汙染、生態棲地破壞、物種消失等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此時民間環境保護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其積極的發聲適時發揮提醒與制衡的效果。循此脈絡,不管是台灣或者其它國家,幾乎都是在歷經環境破壞後有所覺醒:如何讓所有的生物都能夠自由自在的棲息?如何能夠兼顧經濟開發與世代正義的平衡?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公布「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提出「永續發展」為人類共同的願景,強調:「為滿足當代的需要,不危及下一代滿足其需求之發展。」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把永續發展的理念規劃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強調對未來世代的關懷、對自然環境資源有限性的認知及對弱勢族群的扶助。
2000年9月,世界各國領袖參與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舉行的「千禧高峰會」,並在會後通過《千禧年宣言》及「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維基百科,無日期),期盼能透過 15 年的努力,落實 8 項目標:消滅貧窮飢餓、普及基礎教育、促進兩性平等、降低兒童死亡率、提升產婦保健、對抗病毒、確保環境永續與全球夥伴關係;並在世界各國的支持下,推出2005-2014年「聯合國以教育促進永續發展的十年」(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D),如此可見透過「教育」的方式來達成永續發展的願景,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
圖一、千禧年發展目標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無日期)。千年發展目標。108年11月27日,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千年發展目標
同一時期,臺灣正積極推動環境教育的法制化,2010年5月18日立法院通過「環境教育法」,繼美國、巴西、日本、韓國、菲律賓,成為第六個環境教育法立法通過的國家,同年6月5日總統公告,2011年6月5日「環境教育法」於世界環境日正式實施,此為我國推動環境教育重要里程碑,藉由環境教育立法來培養全民環境素養,追求人和社會環境的和諧,增進全民環境倫理和責任,進而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2015年聯合國會議通過「改變我們的世界:放眼2030年的永續發展計畫」,提出17項世界性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及169 項具體目標(targets),自2016年1月1日生效,作為未來15年間(至2030年)的指導原則,取代2000年的「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維基百科,無日期) 。如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已經成為全球政府、教育、企業等領域的共通語言,而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與永續發展目標的整合運用則是教育領域的全球趨勢。
永續發展目標包括五大元素:人類(people)、地球(planet)、繁榮(prosperity)、和平(peace)、合作(partnership),並整合了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框架,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三大面向,以訴求對社會更積極正向的作為。這17 項永續發展目標,說明如下:
圖二、永續發展目標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無日期)。永續發展目標。108年11月27日,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永續發展目標
目
標 |
內
容 |
目標1 |
消除各地各種形式的貧窮 |
目標2 |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
目標3 |
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
目標4 |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及高品質教育,提倡終身學習 |
目標5 |
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女性權力 |
目標6 |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與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
目標7 |
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的、穩定的、永續的及現代的能源 |
目標8 |
促進共享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生產力的就業,讓所有人都有適合的工作 |
目標9 |
建構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共享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
目標10 |
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 |
目標11 |
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融和性、安全性、韌性及永續性 |
目標12 |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
目標13 |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
目標14 |
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及其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
目標15 |
保護、維護及促進陸域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
目標16 |
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確保司法平等,在各層級建立有效、具公信力且廣納民意的體系 |
目標17 |
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
過去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間的平衡一直是各國經常面對的兩難,相較全球永續發展追求的是「經濟成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三者兼顧,而非僅關心環境保護,然而三者如何得以兼顧恐怕也將是另一個難題,尤其當某些企業假借永續發展名義以此為免死金牌時,此時的永續發展則不免引人非議,此外,以城市取代國家實踐永續發展、從企業社會責任、學校的社會責任等帶動更多人思考永續發展的議題,都是近年可見的作法,至於成效如何則留待各單位累積更多實踐經驗後討論。
二、讓教育成為永續發展扎根的沃土
Robert & Usher整合了Gough和Mason的說法,提出全球化對於課程與教學的影響越來越重視下面兩個領域的趨勢:第一,必須涵概對環境週遭所有的事物的學習,探討內容包括全球價值、永續發展和環境教育等,目的在讓學習者成為全球公民或消費者;第二,針對資訊傳播技術、時空壓縮,以及這些發展所導致的「新興全球教育型式」其成效之評估(陳儒晰譯,2003)。在「挑戰二○○八:國家發展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報告書」(教育部,2004)指出「地球村民意識方面」的重要性;2008年5月公布的「教育部民國98-101年施政計畫(草案)」,其五大施政主軸中,具全球化概念者佔了三項,分別為:公義關懷、全球視野與永續發展(教育部,2008),強調身為世界公民應深切體認世界是一個整體,處處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2003年九年一貫課程施行時,將環境教育列入重大議題之一,首度納入正規教育的體制中。環境教育之課程目標,希望教學者能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對環境覺知與敏感度,能充實學生環境永續相關的知識,能讓學生對人與環境的互動有正確的價值觀,並在面對地區或全球性環境議題時,能具備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的認知與技能,以建立學習者的環境行動經驗,使之成為一具有環境素養之公民。因此,環境教育的課程設計不但可以根據學校或社區特色、環境議題為教學內容,也可以現階段全球性熱門的環境議題來確定課程主題及學習內涵,以啟發學生對其生活周遭乃至全球永續相關環境問題的認知、情意與行動,例如:(1)環境問題與永續發展的議題:海洋環境汙染與保護議題、生物多樣性議題、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能源匱乏、自然災害、環境權、基因食物、動物福利、關懷弱勢族群(貧窮與戰爭)、婦女與環境等;(2)環境友善作法:生態旅遊、棲地保育、綠建築、永續農業、永續林業、生態工法、生態社區營造、生態城市、綠色消費等(教育部,無日期)。2008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100學年度實施修訂後之環境教育課程綱要,共有七項修訂重點,其中一項即為強調永續發展概念,就是希望中小學環境教育的實施得以符合社會與國際主流趨勢(高翠霞、張子超,2009)。
2017年5月教育部正式宣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新課綱)自108學年度起開始實施(教育部,2014),環境教育為四大議題之一,其主要的學習目標為:(一)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挑戰;(二)思考個人發展、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三)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五個學習主題分別為:(一)環境倫理;(二)永續發展;(三)氣候變遷;(四)災害防救;(五)能源資源永續利用。永續發展為環境教育之終極目標,其內涵是生態環境、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的平衡考量。國小教育階段以覺知人類的經濟發展、生活型態及物質消耗對環境的影響為主,國中教育階段以理解永續發展內涵、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及人口、食物與營養的永續議題為主,高中教育階段則在思考人類發展的意義及探討生活品質及生活型態如何促進永續發展的價值澄清(教育部,無日期)。
永續發展之推動歷程有其脈絡性,永續發展教育也不是一個全新的議題,以《目標6:淨水與衛生》、《目標7:可負擔能源》來說,都是近幾年教育現場十分關心的議題,許多老師也有將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教學經驗,可見一定的成效,因此面對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將如何落實在學校課程與教學,並非從無到有,而是怎麼樣可以從原有的在地性環境教育的思考,擴及全球視野及多元議題,同時以強調實踐行動取代單方面知識或技能的傳授。
參、學校校本課程連結SDGs的相關目標及可能做法─以米倉河口野學堂為例
一、米倉河口野學堂課程在校本課程的位置
新北市八里區米倉國小位於觀音山腳、淡水河畔,為一所生態環境、歷史人文多元豐富之學校。近幾年,全校師生以「World 米倉,Keep Going」為學校願景,以「健康樂活」、「創新思維」、「在地關懷」、「全球視野」為學校的課程願景,以環境永續、資源永續及世代永續維永續校園之目標,據以擘劃系統化永續環境教育特色課程,以「環境美學」觀點營造校園空間,在親師生同心戮力深耕與實踐下,已為國內外永續環境教育之典範學校。
每年五月,一種背甲約十公分左右的紅色螃蟹,總會在清晨或者黃昏的校園裡出沒,小朋友都叫牠「阿紅」。 一天,上午七點鐘左右,我剛進校長室,一群小朋友急著跑來呼喚著:「校長,你快來看!我們發現『阿紅』了!」小朋友「阿紅」、「阿紅」琅琅上口的叫著,好像是熟悉的老朋友,仔細問學生們:「阿紅」是誰?「阿紅」喜歡吃甚麼?平常住在哪裡?為什麼會到學校來?孩子卻是一臉困惑。後來幾次師生到淡水河邊戶外學習,有的發現校門口、自行車道上出現螃蟹被壓成「蟹餅」;六年級到河邊淨灘,發現螃蟹竟然是跟垃圾住在一起;看到螃蟹有生存危機,小朋友忍不住感同身受的發出不平之鳴:「小螃蟹好可憐喔!我們可以幫助牠們嗎?」Giroux(1983)認為課程內容必須重視學生的經驗與聲音,吳瓊洳(2005)也表示學生的生活經驗(life experience)在課程選擇的過程中,是不可忽略的一環;Posner(1992)從經驗的觀點來看,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件會影響他的生活,課程不只有教科書、活動,還有學生所經驗的情境。
我常常想:「小朋友有了這些學習經驗,除了知道河邊有這些螃蟹,除了覺得螃蟹可憐,還能從這樣的生活經驗學到甚麼?」
Greene(1998)認為課程應該關心如何讓人的生活更有意義,藉由在地性河蟹課程實踐,將教師及學生置於生活的脈絡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新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情感與倫理價值,對社區及環境有所覺醒與行動。河蟹是學校、社區四處可見的動物,也是學習的重要資源,我們可以螃蟹為出發點,進行生態、海洋等各類延伸教學,學習可以從學校延伸至社區,不囿於校園之中。回應新課綱核心素養的學習,林永豐(2017)指出核心素養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不再以學科作為學習的唯一範疇,而是關照學習者可以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強調在生活中能夠實踐力行的特質,並指出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設計原則為:連結實際的情境脈絡,讓學習產生意義;強調學生參與和主動學習,得以運用和強化相關能力;兼顧學習的內容與歷程,以彰顯素養乃包括知識、技能、態度的統整能力,河口野學堂校本課程從願景、理念到課程內涵皆是朝著素養導向教學而努力。
根據米倉國小校本課程架構中「綠意米倉」課程主軸,共有「河口野學堂」、「悅讀觀音山」以及「永續校園」三個課程主題,以下將以「河口野學堂」為例,分別從校本課程架構、跨域主題統整架構以及各年級主題及課程內容進行說明。
圖三、米倉國小校本課程架構
圖四、108學年度米倉國小跨域主題課程架構圖
表一、各年級主題與教學內容
河口野學堂課程在米倉國小實施已有六年,目前課程在穩定中逐年依據教師、學生、學校及社區的狀況進行微整形,同時也依據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逐年施行進行素養導向教學的調整,我們希望能從課程的改變、教師教學的改變、學生學習的改變,來檢視校本課程的實踐。
淡水河生態探索 | ICC國際淨灘 | 結合AR科技進行螃蟹介紹 |
二、學校本位課程與SDGs的連結之檢視
學校本位課程為一種草根式發展的模式,乃依據學校願景、課程願景及課程目標,透過全校教師不斷對話建構起來。在回應SDGs17項指標時,必須從校本課程的內涵逐一細膩的檢視,同時確認可以在校本課程中執行之目標。米倉河口野學堂是從學校及社區環境問題發展出來的校本特色課程,因此,在初步以SDGs目標進行檢視和連結時發現,可以連結的指標至少有8個,從目標數量上來看,這樣的目標數讓人感到興奮,證明學校校本課程的規劃一直是朝向永續發展的願景而行,然而目標數的多寡並不是關鍵,能否確實透過行動實踐來達成我們所選擇的目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仍必須透過校內教師集體對話,來來回回檢視與確認可在河口野學堂校本課程中執行的目標,之後再據此進一步調整河口野學堂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
表二、檢視米倉河口野學堂與SDGs的連結(初稿)
校本課程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
||||
People
1.消除貧窮、2.消除飢餓、3.良好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 |
Planet
6.潔淨水資源與衛生、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水下生命、15.陸域生命 |
Prosperity
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8.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10.減少不平等、11.永續城市與社區 |
Peace
16.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 |
Partnership
17.夥伴關係 |
|
米倉河口野學堂 |
3.良好健康與福祉
學生透過獨木舟水上運動,以不同角度認識淡水河,透過划船的過程,培養堅毅不怕困難的精神與態度。
4.優質教育:
讓學生習得與永續發展、永續生活極地球公民主題相關的教育。 |
6.潔淨水資源與衛生
透過校園生活雜排水的淨化再利用,體會學校可以身作則,保育河川與海洋資源。
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透過每年的ICC國際淨灘,察覺垃圾源頭減量、減少塑膠類用品的重要性,以行動做一個負責任的消費者。
14.水下生命:
透過瞭解螃蟹生態環境,發表護蟹宣言,進一步延伸愛護海洋資源
15.陸域生命
透過河口與濱海植物之認識與了解,進行台灣原生物種的保育。 |
11.永續城市與社區
每年邀請社區居民、家長、校友會定期至淡水河岸淨灘,進行環境監控,並於學校及社區運動會發表護蟹宣言,於社區龍米路及淡水河岸豎立護蟹立牌,保護螃蟹。 |
|
17.夥伴關係
以「水」為議題,與姊妹校香港新加坡國際學校及新民小學透過參訪共學,分享彼此在水與生態保育的學習經驗。 |
三.調整校本課程與教學內涵與課程規劃
確認可在校本課程中執行的目標後,進行課程與教學內容的調整,不管是新課綱或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都在強調參與和行動。以河口野學堂「螯遊家園」為例,我們可以選擇目標6、目標12、目標11為學習目標進行課程規畫,透過校園生活雜排水的淨化再利用,體會每個學校、每位師生都可以身作則,保育河川與海洋資源;透過每年的ICC國際淨灘,分析垃圾的種類和數量,察覺源頭減量的重要性,並透過學校活動向家長及社區宣導減少塑膠類用品的重要性,鼓勵每個人都能夠以行動做一個負責任的消費者;透過邀請社區居民、家長、校友會定期至淡水河岸淨灘,進行環境監控,推動保護螃蟹、河口溼地,確保社區永續。
兒童才是行動實踐的主體,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建議在課程設計的過程當中,必須傾聽學生的聲音,幫助兒童成為創造及行動的主體。從河口野學堂校本課程發展的過程,學生的聲音以多元的方式發聲並展現其主體,包括:護蟹行動、護蟹宣言、幫助螃蟹過馬路、戲劇、童詩等,課程是提供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從事各種學習活動,以促進其獲得生長和發展,新課綱強調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態度之核心素養,素養導向教學和全球永續發展目標皆在強調行動實踐,如果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具備解決問題的知能,並且具有良好的態度與行動力,那麼我們便須從解放觀的方式思考學生的角色,將學生是行動實踐者,具有參與主題探究、議題探究等意願與能力等列入連結SDGs校本課程發展時的考量。
肆、現在進行式:「2019生態永續淡水宣言」─校園SDGs環境永續工作坊
2019年9月起至12月7日連續三個月米倉國小與淡江大學合作,透過大手牽小手 探討永續發展實踐的可能性。
「生態永續」是一個城市的整體,是一個網絡的力量,分佈在城市中的校園更是重要的實踐基地。「2019生態永續淡水宣言」─校園SDGs環境永續工作坊計畫主要是由淡江大學和淡水、八里的七所小學進行學校周遭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討論,並選擇SDGs中(11)永續城市及社區、(13)氣候行動、(17)團結合作等三個項目作為研討的主軸內容。希望透過一個以實踐行動為出發的交流,驅動未來每一所學校在永續發展的落實行動,同時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中培養學生的視野和行動價值。活動內容包括:校園與周邊環境踏查、校園行動工作坊繪製魚眼圖、世界咖啡館進行對話、學生提出生態永續淡水宣言,歷程中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在過程中啟發學生對於學校、社區及世界的不同思考。
目前該計畫仍在進行當中,並且預定在108年12月7日於淡江大學舉行成果發表會。
1.社區環境調查 | 2.繪製魚眼圖工作坊 | 3.學生繪製的魚眼圖 |
伍、結語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顆藍色星球的一份子,沒有人可以對於全球永續發展置身事外,當我們發現科技進步,為我們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卻同時產生了更多的廢棄物;當這個世界不斷的出現許多令人眼睛一亮的發明,卻是讓資源在生產的過程中被浪費得更多。 米倉國小努力掌握全球永續發展之時代脈動,以河口生態關懷行動為主軸,採取生態教育、水資源永續利用、節能減碳、氣候變遷與防災教育、戶外教育、等五大推動策略,全面推展多元環境教育行動方案,強調實際生活體驗與動手做之核心概念,讓所有學生都能在探索中發現、在行動中關懷,持續帶動與串連社區、鄰近學校、民間組織等共同以行動關心、保護家園。
當學校遇上SDGs,我們想教給孩子的是「態度」,是生活的態度、面對問題的態度、消費的態度以及看待這片土地的態度;是一種價值,一種面對生活、生命、生態、文化、族群的價值,態度引領行為,價值影響選擇,唯有真實體驗、感受,經過批判、思考、對話後形成的價值與態度,才能真正內化於心,我們想看到改變,其實自己才是改變的關鍵,我們希望能夠傳達給學生這樣的態度與價值,並且願意做出改變。
參考資料:
林永豐(2017)。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轉化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75,4-17。
吳瓊洳(2005)。從課程社會學觀點論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知識的選擇。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4,113-133。
高翠霞、張子超(2009)。修訂2011年環境教育課程綱要的歷程和結果-對話中的課程慎思。載於李子建主編,兩岸四地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教育部(2004)。挑戰二○○八:國家發展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教育部民國98-101年施政計畫(草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無日期)。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8年11月27日,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9&mid=140
教育部(無日期)。議題融入說明手冊。108年11月27日,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7318
陳儒晰(譯)(2003)。全球化與教學論:空間、位置和認同(原作者:Richard Edwards and Robin Usher)。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維基百科(無日期)。千年發展目標。108年11月27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3%E5%B9%B4%E5%8F%91%E5%B1%95%E7%9B%AE%E6%A0%87
維基百科(無日期)。永續發展目標。108年11月27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F%E6%8C%81%E7%BB%AD%E5%8F%91%E5%B1%95%E7%9B%AE%E6%A0%87
蔡清田(2018)。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Giroux, H. (1983). 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Greene, M. (1998). Introduction: Teaching for Social Justice. In W. Ayers, J. A. Hunt, & T. Quinn (Eds.) Teaching for social justice (pp. xxvii-xivi).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osner, G. F. (1992). Analyzing the curriculum. New York: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