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融入生物科的課程設計

文/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博士生

 新北市教育局生命教育New Life 教師 山夢嫻

    臺灣環保署在2019年10月23日正式加入「永續發展目標聯盟」,以盼落實2015年聯合國通過的永續發展議程內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以下簡稱SDGs)。簡單摘要SDGs的內容: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確保健康與促進福祉、4.提供高品質教育、5.實現性別平權、6.確保人們享有水資源與衛生、7.確保人們取得可負擔的乾淨能源、8.提供工作機會及促進永續經濟成長、9.建立韌性的基礎建設與加速創新、10.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11.促使城市與居住具包容、安全、永續性、12.確保永續消費與生產方式、13.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的緊急措施、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資源、15.維護陸地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16.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17.強化永續發展執行與活化全球夥伴關係,內容屬性包含了社會、經濟、環境等三個面向。

    臺灣新一波的十二年國民教育改革─素養導向的課程綱要,已在108學年度正式施行。在課程設計與發展面向,強調應重視不同領域學科間的統整,以及各教育階段的縱向銜接,並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因此17項的SDGs可與19項議題結合,融入學校施行的教學課程裡。本文為筆者於天主教恆毅中學任教時,選擇適切於教學現場的永續發展目標,結合環境教育議題融入國中生物科的課程,透過課程實務分享來說明課程設計理念,以期提供永續教育落實於學校的作法與可能性。

    人類因對生活環境的好奇與需要,觀察並研究著自然界的現象,並能運用科學來解決問題、適應環境與改善生活,因此在十二年國教的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明確指出,科學素養是指能了解科學的限制與貢獻、善用科學知識與方法、具有理性的態度與創新的思維,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做出評論、判斷與行動。這和環境教育的五大目標不謀而合,像是需要透過覺察引起學習動機,進而了解環境的相關知識,培養態度與價值觀,進而做出對環境友善的行動。在國中生物課程綱要裡,適合融入環境教育議題的主題,包含「生物與環境」、「科學、科技社會及人文」與「資源與永續發展」,以下針對各主題來分享。


「生物與環境」:生活情境出發的教學融入設計

    在SDGs的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資源與維護陸地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可對應到讓學生了解,生物間的交互作用與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筆者以往在學校教學,這部分多是以補充相關時事與撥放影片,但隨著科技進步,相關的教學媒材也越來越多元。因此,筆者嘗試結合課本內容與直播節目「科普一傳十」,讓學生透過主持人與專家的對談,更加深入了解環境現況外,亦想透過不同媒材的運用,讓學生感到科學是有趣且貼近生活的。此節目可使用線上互動功能,在直播期間會突然出現小測驗,學生須透過手機選擇答案,這段作答期間,也是課堂中出現最多驚呼與歡笑聲。現在想起那個時刻,耳邊彷彿還有學生興奮地對我說:「老師! 我答對了」的餘音。

筆者將課本結合科普一傳十的節目內容

筆者與學生在課堂參與科普一傳十的直播節目


    透過學生的回饋,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帶給學生新奇與美好的感覺、充滿情感性的學習歷程、興趣驅使的學習投入。在參與科普一傳十的學習歷程裡,能引起驚奇或讚賞的情緒經驗,帶來的感受也包含令人滿意的感覺,學生亦表示對學習是有所幫助。

我覺得科普一傳十的內容和課本有相關,也和一些生活上的經驗有許多連結。因此我覺得這種上課方式很輕鬆也很有趣。文件20180635

很有幫助,因為不僅和課本有關連,而且又有一些課外的,使我有更多的知識。非常有趣。文件20180628

 我喜歡以影片來上課,因為我背書不行,只好用看影片的方式來背以及了解,所以科普一傳十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文件20180633


    不僅如此亦能讓學生能跳脫課本框架,學到課本以外的事物,像在節目中提到,現今的紅樹林的樹種大多為外來種,目前難以管理,甚至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這些在課本裡並沒有提及。這也筆者想讓學生從節目了解「科學的暫時性」,學生能與自身經驗連結,重新思索環境議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因為影片中,他們不會照著課本上的說,有時也會有些不同的東西,而且用看影片的方式,也比較有趣。文件20180506

科普一傳十對我很有幫助,舉了很多課本沒有的例子,更貼近生活。文件20180622

這學期老師的上課方式很特別,跟之前的老師都不同,而且有很多不同的上課體驗。文件20180631


「科學、科技社會及人文」:串聯非營利組織改造校園環境

    在這個主題的教學設計,著重在「公民參與維護生物多樣性」可行方式,筆者不希望學生都停留在討論的學習方式,於是主動創造一個學生能夠參與生物多樣性的機會,主動和台灣珍古德協會申請「綠拇指」計畫,帶領學生在校園打造台灣原生種植物的綠拇指園地。比較特別的是,贊助綠拇指園地的企業,會在學生栽種植物的那天,到校與學生互動。

    筆者在打造綠拇指園地前,將臺灣珍古德協會提供的課程,連結課本內容變成時事的連結與補充;在園地完成後,帶領學生進行活動反思,並且更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為何企業要贊助這項活動? 社會企業責任是什麼? 讓學生能從自然的知識,跨域連結到社會與人文領域,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留下不同的生命經驗。此部分可結合SDGs的12.確保永續消費與生產方式、13.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的緊急措施、15.維護陸地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

師生、企業與珍古德協會一同打造校園綠拇指園地

學生對綠拇指園地的學習回饋

    不僅如此,綠拇指計畫完成後,除了為校園新添了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園地。在新的學期,筆者更是以實驗教育的精神,將自己與林業試驗所合作研發的鳥類公民科學課程,結合到生物課裡,讓學生將知識真正應用於生活中,並希望學生能了解,儘管自己的身分是學生,但生態保育是人人都可以去關懷的,鼓勵學生反思自己還能為環境做點什麼? 進而產生行動。

鳥類公民科學課程的學習歷程記錄

「資源與永續發展」:走出校園結合展覽的戶外學習

    這部分教學著重於,利用生物資源會如何影響生物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分享如何以此觀念設計成戶外教學課程。臺灣2015年底<老鷹想飛> 紀錄片在院線上映,喚起民眾關注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友善農耕」的概念也由此發酵。筆者思及現今學生是出生於1980年代後的「數位原住民」或「失去山林的孩子」世代。希望能設計出一個讓學生有感,能連結生活經驗的體驗式課程,故把課本提及的生物知識概念,結合<老鷹想飛>的內容,延伸到戶外教學場域。

    首先讓學生自行觀賞 <老鷹想飛> 紀錄片後,挑戰教師所出的線上學習任務 (偏重知識的正確性),完成的學生才能參與台北植物園的都市生態實察活動。筆者則從一位野外工作者的角度,向學生介紹植物園內關於五色鳥與流浪貓的研究內容,除了協助學生了解如何進行野外研究外,亦是把學生帶入環境當中,嘗試與自然建立連結,更深一層的用意是幫助學生進行生涯探索,了解自己是否喜歡野外研究工作內容。

筆者(左)解說台北植物園內的五色鳥研究


    接著再步行至臺博館南門園區的「田裡有腳印市集」,讓學生直接與農友對話,連結農業生產與野生動物共存的概念,進而反思當我們是個消費者時,如何得知什麼樣的產品,會是來自健康的農田生態。當學生跟農友互動過後,教師和學生進行反思與回饋。這部分連結的SDGs的內容:12.確保永續消費與生產方式、13.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的緊急措施、14.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資源、15.維護陸地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

    最後參觀<阿農奇幻冒險之旅特展>,筆者引導學生把紀錄片、課本內容,還有在植物園導覽所提到的相關知識,連結到特展區裡展示的文字。讓學生體驗特展區的活動,將自己連結的文字拍照,撰寫反思心得,以此作為評量方式,從學生的心得內容,了解學生是否達到當初所設定的教學目標。


學生體驗<阿農奇幻冒險之旅─新農有機樂活玩特展>


    環境教育具備科際整合的特性,當我們想要解決環境問題時,需要許多的想像力,但學校課程常常會受限於時間與教科書內容,讓統整性的知識成為片斷,因此學生較難擁有超出課本及跨領域的宏觀視野。筆者的課程設計理念,主要是希望學生能重新覺知,過去習以為常的觀看方式,嘗試轉換教學媒材,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主動創造體驗學習的生命經驗,結合非營利組織的資源、鳥類公民科學調查,以及與學生一同走出校園,親近地方人群、開展視野。期許學生能具有懷疑、探究、實證等科學精神外,亦能關心周遭的環境,為此設計不同的上課方式,增加學生了解科學有多元的學習方式。本文的教學實務分享,期盼能為教育工作者在設計課程時帶來些新方向。歡迎交流經驗,謝謝。

參考資料:

環保署新聞專區<環保署加入永續發展目標聯盟(A.SDGs)展現落實永續發展目標決心>https://enews.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1081024165501

教育部電子報<永續發展目標下的高等教育> https://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21846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