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與社區防災─以石門國小與石門區尖鹿里為例
文/圖:新北市石門國小教導主任 劉書忠
石門區位在新北市的偏遠地區,一旦發生重大災難,交通問題往往成為救災的最大阻礙。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災害搶救重視的是能縮短時間,把握黃金救援時效,否則縱然有再多人力、再新穎齊全的設備,仍是無法派上用場。根據專家研究,天災要能存活下來,災民的自救能力是重要關鍵,「自救、互救、公救」是7:2:1的比例,7分需靠自救,但是從近幾年台灣的救災情況來看,目前的局面幾乎是顛倒的,7分依賴外援。這情況對偏鄉救災極為不利,民眾對於救災的意識如果不加以反轉,只期待在災害時能獲得外援將會希望落空,因為交通不便的限制,反而可能讓災民傷亡的機率大幅提高。
有鑑於此,本校學區內「尖鹿里」於107年度申請參加防災社區建置,希望透過參與這項計畫,提升里內居民防災知能,凝聚對於防救災的共識,更重要的是透過不斷的防災演練,建立社區民眾的自救能力,能在災害發生時先進行自救和互救,有最有效率的方式降低災害帶來的傷害。
石門國小位於學區內的中心位置,長期以來不管是在培育優秀學子、社區休閒遊憩....等方面、都保持著與社區緊密合作的良好關係。學校是社區的一部份,此項計畫從民眾增能、防災演練到參訪學習,尖鹿社區都與學校充分合作。學校提供場地和硬體資源給社區進行研習和演練,災害發生時學校也是社區的收容避難處所。校長擔任災害防救組織的副指揮官、遴派具有專長的主任參與演練,都顯示學校與社區在防災體系上關係是密不可分。
經過一連串的研習增能和防救災實務演練,尖鹿社區最終在里民一心努力之下,獲得合格防災社區認證,學校不僅與有榮焉,更重要的是樂見社區民眾在防災能力和素養上獲得大幅提升,將來在災害的預防和搶救上從被動變成主動,真正能落實以「自救、互救」為主的防災型社區。以下也針對學校參與整體防災社區的建置計畫,提出建議:
一、社區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少年輕人參與:
石門地區因為位處偏遠,加上核電廠建築限制,從民國80年代起產業發展受限,年輕人多外出工作,只剩老人和小孩還維持著少許的人口數,這次防災社區建置參與的民眾,年紀普遍偏大。雖然長者的熱情不減,但在整體的動能上略顯不足,防救災工作整體而言,是需要大量的體力,長者能否負荷在在都是考驗,如有更多年輕人加入,能讓防救災工作更加順利。在平常訓練的活動中,年輕人也能提供更多的創意,讓防救災演練活動更多元化、趣味化,吸引更多年輕民眾的參與。
二、社區範圍廣大 救災資源不均:
石門區行政區域的規劃,在地形上多以長條形為主,一個里的範圍,可能從海邊延伸到山上,海邊的區域因為鄰近省道,向來是資源集中的地方。相較起來,位在山區的民眾能獲得的資源相對少,也是里內交通較不便的地方,一旦災害發生,救災的觸角能否即時傳送到這些地區?平時存放的救災設備,能否做有效的分配,有無針對偏遠山區民眾去設想,需要里長與民眾共同討論,達到資源充分利用的目的。
三、災害發生時傷病患的後送問題:
即使災害發生時,社區民眾能有初步的自救能力,但是如果遇到大量的傷患需進行後送,社區內的現有的資源能否支持後送作業順利的進行?這部分所需要的資源較為龐大,非以一里之力所能事先儲備和預防,需仰賴區公所與里長、里民事前做充分的討論和說明,建立相關的後送聯繫機制,平常也應該列入演練的範圍,以免災害發生時,石門地區變成一座孤島,縱然有再多的自救能力,最終還是須有外援協助,方為一套完整的救災系統。
社區辦理防災教育活動時,學校能再積極配合與參與的部分:
學校作為社區的一份子,本來就有義務參與社區的各項防災演練,對於社區的演練資訊要有充分的認知。但有時資訊聯絡上有落差,學校與社區 各自進行演練,缺乏溝通聯繫進行合作。建議利用通訊軟體建立學校與社區的聯絡群組,讓救災演練、防災資訊等更迅速透明的傳達,形成一個相互支援和合作的網絡。
災害發生時學校除了照顧學生,更重要的一項業務,是作為社區的收容中心。雖然區公所的人員於災時會進駐處理所有的收容業務,學校除了提供場地外,也應該派遣人員和提供物資,協助收容所業務的進行,平常也要參與收容訓練以了解相關的步驟和流程。透過主動參與社區救災,與社區和民眾建立良好的互助夥伴關係。
學校的防災教育要能延伸到社區。學校每年對學生施行的防災教育和演練,常常只針對學生個人,在對社區民眾的教育上略顯不足,也不知從何管道向民眾施力。如何能將防救災的資訊,傳達給社區民眾,學校能做積極的作為,例如透過學生對家長進行宣傳、舉辦親子活動,讓家長也能和孩子一同學習防災知識,或是規劃防災作業,讓學生與家長一起瞭解住家環境和社區特性,由親子共同規劃災害發生時的應變措施,都是學校可以實際操作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
學校不僅是社區的一部份,更是與社區有興衰與共的關係,尤其當災害發生時,學校無法獨善其身,學生與老師都是社區的一份子。社區防災工作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每個人都身負重任,彼此是生命共同體。我們相信在學校落實做好防災教育,再透過與社區連結合作,將防災的觀念和意識散布到社區,才是正確的方向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