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國小校園棲地營造
臺北市北投區湖山國小 教務主任 顏世廷
湖山國小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湖底盆地裡,幾百年前這裡曾經是一片汪洋的堰塞湖,受到湖底溪的侵蝕作用,湖水慢慢的流光,形成了現今的湖底盆地,群山環繞中,水資源豐沛,在國家公園相關保育法令的保護下有豐富的生態,過去學校為了增加使用面積及便於管理,校園許多鋪面及設施都以水泥化建置,隨著環境保護意識提升及生態永續經營的理念,水泥一一被敲除,換上透氣的鋪面或植栽、草皮,提供生物進駐、校園環境也變得更舒適了,學生更能就近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生態,校園裡隨著四季的變化草木扶疏盎然生趣,生態也更加豐富多元。
位於湖底盆地的湖山國小校園 利用相關課程介紹湖山的生態環境設施
湖山原本的豐富生態透過棲地營造歷程相得益彰,改造歷程中有些部分配合相關課程,讓學生共同參與,除了增加學生參與的歸屬感,也提升了棲地維護的觀念,以下分享的經驗是近年改造的成果:
一、人工溪流、濕地營造:
曾經流過本校的小溪流是下游農田重要的水利資源,魚蝦之多,亦是老校友們津津樂道的回憶,曾幾何時,水泥化的溝渠加上污水的入侵,魚蝦消失了,平滑的水道,仍日以繼夜的流,卻看不出有什麼樣的生態駐留,為了恢復這條曾經充滿生命力的小溪,歷經幾次工程改造,污水另管排放處理,小溪逐漸回復了生機,清澈的溪水也吸引了蜻蜓豆娘的幼蟲水蠆、紅娘華、溪蟹、川蜷、蝦、蜆等水棲動物進駐。
營造過程中高年級的學生參與了設計,透過圖畫紙畫出理想中的生態溪流,讓設計單位瞭解學生眼中的溪流作為規劃設計的參考,改造時敲除了平滑的水泥溝面,用磊石堆切方式,營造多孔隙的生態空間,為防止滲漏,發動全校師生穿著雨衣雨鞋踩著泥巴,仿古老的牛踏層工法施做溪流及濕地的不透水層,完成後,溪流的生態讓大自然自行回復,人工濕地則種植在地種、本土種、非強勢的沈水、挺水、浮水、漂浮四種樣態水生植物為原則,提供教學及日後的維護管理。
為方便學生瞭解溪流如何透過大自然淨化,溪流上游處建置了簡易的水質淨化設施,讓學生看到溪水從草溝初濾、滯流沈沙、植物吸附、礫層過濾、跌水曝氧的過程,溪水流到下游硬底的漂布池,提供藍染染布過程的用水,也提供一般器具清洗及汲水澆灌之用,夏天甚至成了學生的戲水場,於是蜻蜓漫天飛舞和學生戲水玩耍的情景成了湖山的夏日風情。
改造前的溪流 改造後生意盎然的溪流
二、雨水回收系統:
為了深入瞭解全校自來水用水狀況,96年開始每天專人固定時間記錄校內水錶度數,經過幾年用水監測,不但即時察覺漏水情形,也發現了校園自來水使用量最多的是廁所馬桶的沖水,以陽明山的水質趨近於礦泉水等級而言,彷彿是用礦泉水來沖馬桶實在太浪費了,為了減少自來水的使用,參訪了新北市平溪國小及臺北市動物園的雨水回收系統,朝向將廉價、永續性的雨水回收系統裝設在校園內,於是利用教學大樓和行政大樓斜屋頂收集雨水,結合年度廁所整修工程將相關設施管線陳設其中,提供廁所沖水清洗和澆灌花木之用,儲水的與撲滿旁也裝設雨水回收流程解說板,提供教學,並廣設標示著「雨水回收」的水龍頭,方便大家利用。
98年操場跑道整修工程時,因為原來的PU跑道不耐氣候龜裂起翹,為了尋找適合陽明山長期潮濕氣候的跑道材質,經過相關資料的蒐集及徵詢專家,以生態、美觀、耐候、低維護、永續的方向,為規劃設計的目標,選擇了符合生態的草皮作為跑道的材質,跑道下設置了入滲回收系統,雨天時透過草皮跑道吸附雨水的滲透儲存,作為晴天噴灑草皮之用,角落旁的沙坑則裝設汲水設施,方便取用,完工後翠綠的草皮清晨時分是蛙類、鳥類散步覓食的好場所,白天是學生體育課奔放玩耍的場所,一片生意盎然的綠,讓校園變得更舒適更美麗,生態也更豐富。
湖山國小的草皮跑道 生態多樣化的樣貌
三、溫泉體驗區:
民國96年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為瞭解陽明山溫泉的概況,在陽明山區設置了許多溫泉監測井,亦在本校設置一座深約110公尺的監測井,這口監測井得天獨厚,泉質為優異的碳酸氫鹽泉(俗稱的鐵泉)ph6.4、溫度約為40℃,每天湧水量約80噸,因溫泉排放水溫過高,也影響了下游農民的灌溉,於是本校爭取相關經費設置溫泉體驗區,透過溫泉泡腳池的滯流及導流,降低排放溫度,並匯集溪水混合一池,排水口設置水車,利用水流帶動水車轉動的微型水力發電系統,一方面再減低溫泉排放溫度,一方面帶動發電機發電,提供了再生能源的觀察體驗,寒冬時常發現許多澤蛙躲藏其間,當初鑽探溫泉時留下來的岩芯標本也陳列在此區,讓大家認識地底下的岩層結構,溫泉的產生過程、110公尺井深與實際建築物比較,及介紹學校溫泉的解說板亦陳設與此,提供大家認識閱讀,當社會課老師介紹家鄉產業時,也會帶著學生邊泡溫泉邊上課,體驗學習樂趣。
溫泉體驗區 溫泉體驗區介紹
四、校園污水處理系統:
因本校位於的陽明山山區尚無污水下水道接管計劃,學校排放的污水需自行處理,因此校園裡設置了幾座大型的地下污水處理槽,定期抽水肥,避免污水污染校園環境,而位於幼兒園教室前方的水池,除了讓雨水滯流外,溫泉室的溫泉亦排放於此,池裡的荷花、睡蓮和其他濕地植物發揮了淨水功能,也是貢德氏赤蛙、虎皮蛙的家,每當夏日蛙鳴如雷,成了學生最佳的賞蛙池。
五、滲出泉的利用:
校園西側的一處山壁長年滲出泉水,淺淺的水在山溝裡,雖然水量很少,但從不乾涸,山溝裡面有繁衍好幾世代的黑殼蝦,但也因薄薄的水量吸引不了蛙類進駐,於是蚊蟲孳生,掃區在此的學生,常被叮咬紅腫,為了利用食物鏈的生物防制來減少蚊蟲,於是將水泥溝改造能讓蛙類躲藏的多孔隙溝,並在溝裡設置跌水儲留泉水,果然吸引古氏赤蛙進駐,蚊蟲也變少了,水溝裡除了原住民黑殼蝦外也常發現紅娘華、水蠆、川蜷,山壁因山溝水氣的蒸散作用,形成了佈滿蕨類植物的天然植生牆,為了擴展植生牆的範圍,吸引更多生物能來此居住,也從溪流上游引了的溪水,利用滲透管增加濕度以利植物的生長,近年來此區發現的不速之客有赤腹羽狀櫛角螢、板龜、赤腹秧雞亞成鳥、龜殼花、青竹絲…等,這些動物的出現常引起騷動,短短30公尺的山壁,因棲地環境的改變,生態越來越豐富,期望離開已久的螢火蟲們也能陸續回來。
改造前的溼地 改造後的濕地
以上分享的經驗,是藉由湖山國小得天獨厚的優勢自然環境為基礎,配合環境教育為導向,經多年多期相關經費的申請規劃執行,並以校園為大自然教具的概念,統整校園不同角落的生態特色而成,這些改造理念,除了秉持著以低維護管理的永續經營為概念,在教學實踐部分則從:溪流濕地淨化營造、溫泉體驗區營造、雨水回收利用系統、水力發電系統…等讓學生透過校園親水活動認識水資源利用,而透過:木本植物生態區、兩棲動物、蕨類植物、蜜源植物的生態區建置,刻意營造的棲地吸引生物進駐,讓學生就近觀察,校園中種類多樣的蛙、鳥、蟲及水棲動植物常駐其間,偶爾出現的黑冠麻鷺和虎鶇也不怕生的讓師生們就近觀察,校園環境的友善,讓師生們與動植物共處共和,學生浸濡其中,無形中提升了環境觀察的敏銳度,也培養出環境關懷的態度,因此與相關課程的結合,更提升學生的生態維護意識。
隨著校園環境改變,過去師生們將自來水龍頭一開,嘩啦!嘩啦!的洗滌拖把,澆灌花木的習慣也逐漸改變,溪水、雨水的取得便利性,也方便了大家使用,學校水費支出不但減低了許多,校園裡也有了豐富的自然生態及多樣的戲水設施,成了學生快樂學習的園地。
由於本校是假日開放學校,為讓大家也能認識學校的生態營造及體驗區相關設施,校園各角落的生態區及體驗區設置的「自學式校園生態導覽系統」解說設施,讓來校遊憩的民眾可利用智慧型手機,透過解說板上二維條碼QR Code系統掃瞄進網站自主學習,湖山也進行了多年「草山遊學」活動,結合學校與社區的生態資源,提供給各機關團體來學校一日的遊學活動,讓民眾體驗豐富的校園生態資源,並能在寓教於樂的氛圍下提升環境維護意識,期待這些一點一滴的湖山的經驗,能對環境教育貢獻心力。
全校師生共同進行牛踏層 天然的植生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