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中的環境議題

為什麼需要「企業社會責任」?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何昕家

 

    《辭海》中對於「企業」的解釋為:「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活動的獨立核算經濟單位」;而維基百科中,對於企業解釋為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習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具有經濟法人資格的一種營利性的經濟組織。從中能略知企業是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也是一種營利性的經濟組織;企業最終所生產或是服務的對象均為人,而人與人間自古以來存在不同層面的倫理關係,企業所服務與接觸終究是人,「企業倫理」是不能忽視,而「企業社會責任」(CSR)為企業倫理中的一環,Denis Leonard & Rodney McAdam2003Corporate Social Reaponsibility一中提及企業社會責任包含人權、工作場所與員工議題、不公平的商業慣例、組織管理、環境因素、市場與顧客議題、社區參與、社會發展。由此可以發現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所關注的面向大致相同,而企業是由人去經營、管理、工作,生產為人所使用,由上述企業社會責任關注面向,大致能歸納為「企業內,人的議題」、「企業外,人的議題」、「人所生活環境的議題」,均需圍繞於人,若無此意識,便會產生黑心產品,危害使用者「企業外,人的議題」;使用童工,員工工作超時,危害員工「企業內,人的議題」;將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無完善處理,任意排放,污染環境,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人所生活環境的議題」;由此可知,若企業無社會責任,將是影響到人類本身,但,為什麼還是會此現象發生,還是必須歸結於現今以「經濟」掛帥的社會現象,而若是以此繼續下去將會造成無止盡循環的問題。

 

「企業社會責任」(CSR)三大面向

 

2010年《遠見》第六屆CSR報導中指出十點企業落實CSR重點,分別為CSR專責人員未普及、外商會用CSR打考績、資訊受檢祝況不佳、對內溝通CSR不足、殘勞聘僱意願走低、售後服務不完整、CSR表現已成採購及融資標準、與NPO互動待加強、水資源觀念薄落、減碳動作不夠積極,現在大多數企業已認知到CSR的重要性,但某些企業還是以「經濟、營利」為出發,認為CSR能透帶動企業營收,固然可能會有此效應,但是這僅僅是效應,不應該把此動機擺在第一位,若將此動機擺在第一位,便失去CSR核心價值,甚至有可能打著CSR的名號,但實際卻不落實,將產生漂白效應;而落實CSR也必須因應不同企業能力,要在企業能力所及內盡這一份責任,不能因為全力盡企業社會責任,而讓公司虧損,這樣在「企業內,人的議題」這一大面向,便無法顧及,因此CSR並也不是不讓公司營利,回到最初的定義,企業是營利性的經濟組織,因此營利是企業持續經營的動力之一,當然落實CSR固然重要,但希望能為企業帶來加分的效應,而不是扣分,當然也不希望企業因而以此作為空頭背書,大力宣揚,但實質卻沒有落實。

為何需要「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往往是帶動國家經濟發展重要一環,但所造成對於人、環境影響也是相當具有影響力,而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必須由大企業帶頭做起,將會有群起效應,大企業會帶動下游企業,但是就擔心大企業認為這不重要,還是以最大營利為目標時,將會造成另一股負面的群聚效應,企業社會責任將會是與企業緊密結合的一環,影響不及不僅僅在於企業,而是整體大環境,以及所有人。

企業社會責任與非營利組織跨界合作契機

在臺灣地區,某些企業已漸漸意識到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進而投入部份經費回饋社會,盡社會責任,但往往企業落實社會責任,大多均無專責單位整體規劃、思索,因此目前臺灣社會上最常見之企業落實社會責任方式,為贊助舉辦音樂會、畫展、騎單車、淨山、淨灘等活動,也常常以董事長興趣為出發舉辦,一來符合董事長喜好、二來也較大眾化及一般性,往往活動結束,也就真的結束了,只留下一張張美麗的活動照片、一幕幕剪綵致詞畫面,感覺就是形式上漂亮、結果美麗,就是成功的企業社會責任,並不是要闡述這些都不重要,這些表象包裝固然重要,目前大家也僅僅重視表面包裝,沒有更深入思索其背後意含,甚至連與企業整體願景目標都搭配不上,但社會大眾感覺企業有贊助舉辦活動就是盡器社會責任,甚至更嚴重可能產生「漂綠」情形出現,雖然企業投注大量經費補助舉辦活動,但內部生產及供應鍊還是依然破壞環境,但表面上,企業帶給外界形象是一股「綠流」,將更加混淆大眾視聽。

在臺灣地區,因民情因素,非營利組織經費來源是一大挑戰及困難,因臺灣民眾捐款行為絕大多數為宗教因素居多,很少部份會捐款至環境、人權、性別等相關非營利組織,雖然非營利組織旨不在為組織所有者營利為目的,目標通常是支援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但是臺灣非營利組織往往連基本營運均會產生危機,非營利組織在某方面便是全心投入社會,若把非營利組織視為企業公司,那這些非營利組織便是在 盡企業社會責任。

而企業社會責任有四大面向,分別為合法、經濟、利他、倫理等四大面向,目前大部分企業均僅著重於合法及經濟兩大面向;或許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進行跨界合作,在企業每年度撥入回饋企業社會責任經費中,撥出部份經費與非營利組織進行合作,所產生的效益或許遠大於企業自行執行,或許也能改變內部及外部思維,跨界合作模式如下圖所示,企業可能可以先尋求相關專家學者進行企業社會責任規劃,與企業本身核心價值必須符合,這才能有一脈絡可循,短、中、長期的企業社會責任模式底定後,企業便能尋求不同非營利組織進行細部規劃設計,可以規劃內部員工講座課程,外部相關活動,除對社會盡責任外,也能將此非營利組織關切議題讓企業員工瞭解,藉此也能改變員工思維模式,如此一來,內部員工漸漸瞭解更多想法,企業就此進行相關改造活動,不會讓員工感到突兀及震驚;如此跨界合作運作方式,落溝通完善,將會造成雙贏局面,企業能更加全面及深入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而非營利組織也能維持營運機制,對於企業員工及社會大眾,也將達到某種程度影響力。


從歐洲企業社會責任經驗看臺灣

A guide to CSR in Europe一書中,記載歐洲國家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成果,反觀亞洲各國,起步較慢,歐洲國家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投入在世界各國中實署深入,而這一本報告為歐洲地區一個跨國際企業社會責任的組織邀請各國提供其落實現狀,進而彙整成冊,內容大致上從政策及立法談起,進而說明落實企業社會責任重要驅力、公眾對於企業社會責任覺知,最後切入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面向,包含環境、供應鍊、人權、平等機會、社區參與等五大面向,最後提出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困難點,本文將針對挪威、英國、西班牙、德國及荷蘭進行比較分析,以上述內容為架構,進行五國內容資料彙整,如下表所示。

歐洲五國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分析表

       國家

項目

挪威

英國

西班牙

德國

荷蘭

政策與立法

2007年舉辦第一次企業社會責任國際研討會。

承諾發展國家企業社會責任白皮書,於2009年完成。

政府部門以身作則。

八十年代,公共事業民營化、金融業開放,大多企業不在受限於政府。

政府指定企業社會責任官員進行指導及支援,希冀企業主動參與。

1980年代便有「就業與雇主責任」的法令。

2005年便開始為企業社會責任立法,也建立政府單位針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諮詢機構。

無明確立法,有成立「勞動與社會事業部」堆動企業社會責任。

並無明確法令,但在2000年政府針對企業社會責任提出一份建議書,及內閣於2008~2011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決策中,可以發現並無一個真正強而有力的法規去要求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但針對相關指導綱領是有的。

驅力

重視人權(以勞工為主)。

重視透明公開化(反貪污)。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起源於多加著名公司,以員工福利為出發。

五個重要國務院工作小組:多元經營及社會凝聚力、生產經濟、透明化與溝通、對社會負責的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的融合教育。

環境與生態議題。

面臨水、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原物料取得議題而延伸至企業社會責任。

大眾覺知

針對商學院進行調查。結論為類似相關課程未被納入優先課程。

大眾越來越瞭解企業社會則認為企業的道德標準,也瞭解企業必須盡社會責任。

根據2008年調查,90%公司知道企業社會責任,但僅只49.3%公司落實。另外48.3%消費者能詳細說明企業社會責任。

絕大多數民眾均有認知,但無相關研究證實。

社會大眾越來越重視企業社會責任。

對三分之一的消費者而言,購買商品是否符合永續概念,是重要考慮。

落實面向

環境

2007年發展氣候政策白皮書。

修法呼應企業社會責任精神。

極力發展再生能源(水力發電為主)。

對於能源及資源的碳足跡計算。

對於水的議題重視。

減少能源使用。

2007年發展西班牙氣候變遷及潔淨能源策略。

重視氣候變遷及解決氣候變遷減低碳排放的方法。

期望工業生產有所改善,企業在思考其生產過程是否對生態造成衝擊。

國家投入相當資金在環境議題、節能減碳的議題。

另增加碳排放者所應採取相對補償措施及積極發展對於氣候環境友善的產品。

供應鍊

政府以身作則要求自己的供應商,進而要求企業。

企業積極檢核所有供應鍊,但此作法無法有效減碳。

不完善。著重於企業供應鍊和雇員間必須遵守人權。但僅有12%企業會進行查核。

檢視其供應鍊是否對於生態造成衝擊。

35%企業向合作供應爛廠商提出永續發展概念要求。

人權

早在1988年,便為企業發展一份人權檢核表。

企業漸漸認知人重要性,並以符合國際人權準為目標。

很多外國工作者,如何顧及外國工作者的人權是必須重視。

目前並非在企業社會責任所重視的議題,但未來邁向永續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人權議題。

關注廢除死刑、禁止酷刑、婦幼權利、宗教自由、預防歧視同性戀。

平等

機會

兩性平等為重。

年齡、種族、性別、殘障、宗教及信仰、性取向平等法案。

大型企業在相關平等機會上,較少落實,在歐洲國家中惟有及大差異。

企業非常正式平等機會,尤其是兩性平等議題。

2008年女性受雇比例為59%,而非西方移民受雇比例為56.5%

社區

參與

企業必須顧及社區利益。

企業員工參與在地社區的志工。

企業與當地社區進行相關合作計畫。

大型企業會顧及在地社區的生活品質。

企業經常與週邊社區進行合作。

2007年,有66%企業給予社區贊助,包含金錢、人力資源。

困難點

減低溫室氣體排放因牽涉政治、社會及人民生活,因而較困難。

企業以營利為導向,大多數公司未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經融風暴下,企業社會責任對於企業而言的重要性。

如何整合中小型企業與消費者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應更加廣泛針對企業社會則議題進行討論。

中小型企業不容易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人口老化、創新、凝聚力、氣候變遷、可持續供應鍊、可持續採購

資料來源:整理A guide to CSR in Europe

以上為挪威、英國、西班牙、德國及荷蘭五國進行縱向歸納整理,以下針對不同面向進行橫向比較分析,以及針對臺灣提出意見及看法。


一、政策與立法

此五國僅西班牙最早也最透徹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立法,其餘四國均無明確立法,但此五國共通為君由政府直接進行推廣、白皮書、設立相關政府機構紀行輔導、以及政府部門以身作則;反觀臺灣目前是民間組織推動比政府迅速且落實,因而政府相關主管機關必須進而思考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及國家重要性。

二、驅力

五國幾乎均重視勞工人權,而德國及荷蘭,均面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對於國家造成嚴重環境問題,因此藉此反思企業社會責任之重要性。而臺灣的海島地形也是全球氣候變遷下的難民之一,因此也必須思考對於環境的衝擊,進一步思考企業社會責任重要性。

三、大眾覺知

這五國大眾對於對於企業社會責任覺知均有一定水準,但從報告中各國均還是認為這樣的覺知太低,必須要在更加強,透過大眾的消費關切,便能影響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意願。而臺灣在企業社會責任為一新興議題,因此大眾對於此議題還屬陌生,因而大眾推廣在臺灣也是相當重要,唯有透過大眾推廣,才能讓企業瞭解企業社會責任重要性。

四、企業社會責任落實面向

(一)環境

這五國大多有發展與氣候相關白皮書、策略,均對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節能減碳議題相當關注,而對於能源議題也相當關注。臺灣社會目前對於環境變遷已漸漸有其認知,在加上媒體的報導(正負二度C),希望能透過民眾的關注讓政府進而面對此環境議題。

(二)供應鍊

這五國均對供應鍊有極高要球,而挪威政府更是以身作則,要求公部門機關對於供應鍊廠商的負責任要求。臺灣對於供應鍊概念似乎尚未成形,臺灣某些企業也是供應鍊廠商之一,因此臺灣除思考對於供應鍊廠商的要求外,也必須思考如何做好一個供應鍊廠商的角色。(三)人權

幾乎均非常重視人權,均已勞工人權為出發點,歐洲國家在早期便非常重視勞工人權,因此在企業社會責任中,更加將勞工人權為主要關切重點。臺灣對於勞工人權也有著墨,包含勞保、勞工安全等等,但完善程度與歐洲國家相比,還有其努力空間。

(四)平等機會

均為重視兩性平等,歐洲國家女性工作、從政比例均為全球之最,可以發現歐洲相當重視兩性平等。而臺灣雖然也重視兩性平等,但在近幾年生育率降低,雖然政府推出育嬰假相關配套措施宣導,但女性還是不敢輕易使用其福利,由此可以發現雖然政府有相關措施,但企業對於兩性平等觀念落實還需加強。

(五)社區參與

此五對於社區參與部份,包含捐錢、志工、合作等,而西班牙明確指出企業必須照顧當地社區生活品質。反觀臺灣常常上演在地居民抗爭企業,便能發現臺灣企業對於社區參與部份是較少的,往往是以捐錢方式回饋,但是卻無法對在地社區生活品質照顧,有再多的捐款也是無義。

五、困難點

這五國中大部份均提及中小企業較難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因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必須有一定資金投入,中小型企業資金較少,因此較難落實。相信在臺灣中小型企業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也會是一大執行困難,但目前臺灣連大型企業落實也均在起步,獲續可以透過大型企業帶動小型企業方式,共同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小結】

由此五國比較分析觀之,此五國最大的特色是「由上而下」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而臺灣目前是屬於「由中而上而下」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此兩種方式無所謂優與列,由上而下方式可能會造成民眾認知較慢,但臺灣是由中而上,所謂的中,是只由相關民間機構進行推動,在向上推的過程,可能會因為政府政策而不將此列為重要項目,在往下推動的過程,民眾也較難瞭解到其重要性,因此臺灣是處於不上不下的現況,或許這也是一種推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一種取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