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教育跨領域整合實踐-太陽能綠葉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何昕家
如何透過教育及改善教育、學習的環境讓學生持續學習,以應對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這是當前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How can education help individuals achieve their fullest potential? How can today’s schools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typ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make individuals lifelong learners and prepare them for the 21st century?)
∼Henno Theisens, 2008
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Annan)在2002年永續發展的高峰會議(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上明確指出:「教育是達成永續發展的鎖鑰,教育民眾永續發展,並不只是把環保的內容加入課程中,還要促成在經濟目標、社會需求、與生態責任間的平衡,教育必須讓學生具有與社群永續發展及生活的相關技能、視野、價值、和知識,這必須是科際整合,結合不同學科的概念與分析方法。」(引自張子超,2004)。此所提及「教育」指的是較全方面多元教育,現今教育並非如此,全方位的教育不應僅侷限於知識的傳授,或是技術的教導,而是開拓心中的真見與真知(覺知); 曉雲法師(1999)於覺之教育講話一書中提及「關照環境教育,可能得到意外的效果;因環境對吾人日常生活接觸,於不覺間潛移默化,而且印象深刻,非祇言語之聽受而已。」及「環境之與吾人生活,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吾人之心身,甚至創造吾人思想與展開慧命的開拓。若在比較現實一般來說,那就對吾人學業進修與事業發展都具有極為密切的關係。」由此能瞭解到完整的教育應包含軟體的課程及硬體的教育環境空間及設施,而必須將此兩者相輔相成開拓學子心中的真知灼見。
目前社會脈動中,大多數人或許無法感受人類破壞環境所帶來大自然反撲,但有可能國家未來的支柱,也就是現在的學子,在未來必須面對更加嚴峻的環境;一方面限制、檢討既有環境所受破壞外,還必須讓後代的子孫對於環境有所認知;永續發展的大眾定義為「人類的發展能夠滿足當代的需求,且不致危及到我們的子孫滿足其需要的能力」(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在此定義前提之下,當代的人類也必須讓後代子孫對於環境有所認知及瞭解,因而永續發展教育便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現今校園環境空間規劃,永續發展概念也成為一種趨勢,無論是大範圍永續校園環境空間規劃與經營,或小尺度生態棲地營造等,均邁向相同目的。人類生存從古至今都依賴著自然供給,自工業革命後,科技、醫學快速發展,人口暴增使人類對自然的態度轉為依賴科技而予取予求,大量的資源消耗與浪費使整體環境產生了變化;人類依靠科技,由萬物中的一份子轉變為萬物的主宰,由共生的一環中抽身轉變為破壞者,一直到能源危機的出現,人類才開始覺醒,開始思考如何使資源永續不絕,如何保存僅有的環境。
根據剛普在1978年的計算,每個人從幼稚園到高中平均就花14000個小時在學校中(http://www.wfc.edu.tw/ecsec/about.php);在歐洲,大多數學生要上學150~200天,而在學校必須待6~7小時,也就是說一年中總共要待在學校900~1400小時(Catherine Burke and Ian Grosvenor,2003;Stoll,Fink and Earl,2003);臺灣國小至國中,九年一貫課程每年上課200天的原則,在學校每天大約6~8小時,一年待在學校約1200~1600小時。顯示「學校」是個人非常重要的生活環境之一。學齡期孩童(6-12歲)一直至青少年(12-18歲),均為人格養成及塑造階段,認知、情緒、學習、社會化均在發展歷程。學校正規教育在人一生中佔重要發展的黃金時段,此階段為人格塑造養成及發展成熟時期,大多重視於課程教授、生活常規…等軟體,較少注重環境空間營造及規劃,更遑論將課程與環境空間進行結合,黃世孟(1995)主張:「學校建築是教育改革中之最大教具。」,多年前已有學者提出此概念,直至今日,此概念還未全面被接受。永續發展教育所強調的是態度及價值的轉變,必須落實到實際的行動,學校除了提供態度價值改變的課程外,必須能提供實踐的環境空間。
永續發展教育屬於一跨領域之整合範疇,無論是涉及的領域包含環境、經濟及社會,或是落實於硬體與軟體,甚至內化至韌體部份,均為跨界思維模式;落實永續發展教育並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推動,必須透過跨領域合作才能達到其最大效益。「太陽能綠葉」,則是跨領域整合的實踐歷程,一群對環境有共同理念及想法,來自不同領域志同道合者,包含學術界、教育界、建築界及企業界,進行一種對環境跨界合作,從不同角度出發為環境努力,不同的專業,互補互助,雖道不同,目標卻一致,創造更多元為環境努力的機會。環境多元性,更需要不同領域共同對環境進行不同面向跨界努力,希冀雖不同領域但目標卻相同。環境,是複雜難料,透過跨界努力,讓環境有更多不同思維想法投入,這才是邁向永續發展途徑之一。
2008年8月,台中市都會軸線上出現了一所都市生態小學-「長安國小」;長安國小抱持著在有限的校地中提供最大綠地給學生的理念進行規劃設計,也將校園內公共藝術與生態結合,出現毛毛蟲校門及蝴蝶教室,期許稚嫩的新生如同毛毛蟲般,經過六年學習成長茁壯,勇敢蛻變為美麗的蝴蝶;毛毛蟲在成長蛻變時,需要適時躲避於其他植物葉子之下,以避免遭受天敵攻擊,才能安全蛻變成長,而師法大自然如此概念,在長安國小毛毛蟲校門及蝴蝶教室區域中,若能將「綠葉」概念與太陽能設施結合落實於此,必定能達到將太陽能設施、公共藝術、學校整體教育概念及友達推廣目標,均能實現於此。「綠葉」結合太陽能設施,在長安國小是眾多想法中最完整及具意義的概念之一,綠葉除給予毛毛蟲保護功能外,也能將綠葉進行光合作用與太陽能進行連結性思考;路經長安國小的人們,能感受到綠葉所帶給毛毛蟲保護的意向概念;而綠葉概念對於現今缺乏自然體驗的學童及大眾是個重要的意向輸入。
一位禪師曾寫到:
陽光即是綠葉,綠葉即是陽光,陽光不異綠葉,綠葉不異陽光。
「綠葉」結合太陽能設施,在長安國小是眾多想法中最完整及具意義的概念之一,綠葉除給予毛毛蟲保護功能外,也能將綠葉進行光合作用與太陽能進行連結性思考;結合現有公共藝術創作,稚嫩的新生如毛毛蟲,綠葉適時提供庇護,經過六年學習成長茁壯,蛻變為美麗的蝴蝶;尤其對於社區宣導能源的概念,路經長安國小的人們,能感受到綠葉所帶給毛毛蟲保護的意向概念;而綠葉概念對於現今缺乏自然體驗的學童及大眾是個重要的意向輸入。
陽光與綠葉是一體兩面的現象,綠葉將陽光轉換為能源,與太陽能設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太陽能設施以「綠葉」意向落實於長安國小,是極具意義表徵。對於友達光電而言,也是灑下綠葉的種子,讓此種子在台中市都會水泥叢林中有另一番獨特意向存在。「綠葉」不只是綠葉,而是扮演孕育未來永續發展種子傳遞的角色,雖然綠葉不會說話,但所帶來的潛藏的環境教育是盡在不言中。
綠葉對於友達光電及長安國小詮釋如下:
友達在長安灑下綠葉種子
綠葉保護毛毛蟲
待毛毛蟲
成長茁壯羽化為蝴蝶後
將成為傳遞永續發展理念的種子
首次匯集多方創意能量,公共藝術創作、建築師、長安國小師生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創意能量激盪,結合友達團隊專業太陽能系統規劃設計,提出具整體能源教育意涵與結合建築藝術之太陽能系統友達系統工程設計概念與建築藝術充分結合。而師法大自然如此概念,在長安國小毛毛蟲校門及蝴蝶教室區域中,將「綠葉」概念與太陽能設施結合落實於此,必定能將太陽能設施、公共藝術、學校整體能源教育及友達光電推廣太陽能的目標,實現於此。
一般校園內設置太陽能相關設施,較少整體考量,大多為廠商設置完畢,學校再想要如何教學利用,學生常常一頭霧水,不瞭解學校為什麼會出現太陽能相關設施,然而一般學校設置的太陽能相關設施也較無活力,均為較無造型之太陽能設施,校園環境空間中常常顯的突兀。友達光電與長安國小期許這一次合作計畫,除硬體設施規劃設計外,也搭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能源教育教育課程(如右圖所示),而因這一次僅先針對太陽能設施進行規劃設計,待後續再發展其他類別之能源教育;以下針對不同面向進行簡要說明。
一、地球媽媽生病了
首先以擬人化將地球比喻為孕育及養育人類的母親,進而探討我們人類的地球媽媽到底發生什麼事?是不是生病了,才會造成天災不斷發生,而且越來嚴重,藉此引起學生對於地球環境及周遭環境的意識。
二、我們的能源
主要說明人類所使用的能源來源,以及說明人類沒有能源均無法存活,讓學生瞭解到生活上若沒有能源,人類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也讓學生瞭解到,人類為了要獲取這些能源,對地球產生的傷害。
三、太陽公公的能量
將太陽能設施比喻為太陽公公在地球所居住的家,讓學生瞭解太陽能如何被蒐集,從選擇地點、設計太陽能設施,以及效能轉換,能使用在哪些地方,多元讓學生瞭解太陽能設施不是一般所見之太陽能光電。
四、太陽能在生活的應用
讓學生瞭解太陽能如何在生活周遭運用,以及不同國家之太陽能能源開發及推廣。學生先前以從能源概念,深入至太陽能,此次課程進而將太陽能應用讓學生知道,而上次課程也有請學生發揮創意,想像太陽能可以運用在哪些地方,透過此更能讓學生知道太陽能與生活周遭關聯性為何?
五、太陽能施工現場教學
搭配太陽能設施施工,讓工程師以實際施工向學生說明太陽能原理,加深學生對於太陽能印象,也讓學生看見太陽板實際,太陽能板不僅僅是高掛空中之展示品。
六、永續發展與生活
最後將永續發展概念帶入,讓學生真正瞭解使用再生能源背後的意涵,引到學生思考五十年後的地球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是學生必須要思考的部分。
搭配此六節課程,在「太陽公公的能量」結束後,「太陽能在生活的應用」課程開始前,在四五年級融合藝術與人文領域,舉辦一次「太陽能應用活動」,主要透過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思考太陽能所產生得能源,能夠運用在哪些地方,也為「太陽能在生活的應用」課程作一鋪陳,先讓學生好好想想太陽能的應用。
以上為太陽能綠葉硬體與軟體結合及跨界合作歷程,「今天是你餘生的開始。」常聽到這句勵志名言,要樂觀地面對每一天的開始。今日的行為會影響到明日生活的樣貌,能源資源的使用也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與環境;社區、國家,甚至全世界的學生和居民應該如何做,才能善加管理能源資源呢?這就是能源教育的目的之一。
整體執行過程中所有的人事物均相當優質,長安國小、友達光電、建築師及公共藝術老師均相當投入,經由此次跨領域整合實踐,歸納整理出跨界合作關鍵面向,如下所示。
1.瞭解所跨領域溝通用語。
2.設身處地為每個領域思考,最後折衷提出最適合建議方案。
3.必須具備生態心理學所提整體性思維模式,不能僅看到片面資訊。
4.充分進行多方溝通,也必須單方溝通,透過單方溝通瞭解個別想法,以多方溝通達成共識。
教育無法僅重視軟體課程,硬體的環境設施也是相當重要,僅一直強調軟體課程重要,可能造就出很會考試的學生,必須要有適當的環境刺激能將知識經驗與環境連結,教育所強調的便是「身教、言教、境教」,這三者缺一不可,對於環境教育這三者也是缺一不可,老師對於環境的以身作則,加上對於環境的知識內容,最後對於環境的親身經驗,這三者是缺一不可,也是無法取代。
參考文獻
[1] Catherine Burke and Ian Grosvenor (2003). The School I'd
Like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Reflections on an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Routledge, UK Henno Theisens (2008). " OECD Work on Futur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OECD, 1-10.
[2] Stoll, L., Fink, D. and Earl, L. (2003) It’s About Learning (and It’s About
Time): What’s in it for Schools? London, RoutledgeFalmer.
[3] 黃世孟(1995)。教育改革中之最大教具:國民小學學校建築之轉型。第四屆優良學校建築規劃評介:2-27,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臺北市。
[4] 張子超(2004)。永續發展教育意涵。教師天地132:4~11,臺北市。
相關連結 (臺中市西屯區長安國民小學太陽能綠葉亭相關新聞報導)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87&f_SUB_ID=327&f_ART_ID=272809
http://www.udn.com/2010/9/21/NEWS/STOCK/BREAKINGNEWS10/5862345.shtml
http://www.udn.com/2010/9/14/NEWS/DOMESTIC/DOM4/5847707.shtml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830094/IssueID/20100922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0,5248,11050610x112010092200216,00.html
http://tw.myblog.yahoo.com/tc_news/article?mid=39658&prev=39661&next=39656
http://www.tccg.gov.tw/sys/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c98283b:6e7a&theme=&layout= (市政府新聞處照片)
http://news.pchome.com.tw/finance/nownews/20100921/index-12850595196463962003.html
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3940186&option=society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11851&type=%E5%9C%B0%E6%96%B9
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local/cna/20100920/20581851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