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推動

--專訪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蔡惠卿秘書長       文、圖:高炯琪

訪談緣起:

    近幾年來提到何謂生物多樣性?雖然不像全球暖化大家能侃侃而談,但也多少知道入侵外來種的危害及原生物種保存的重要性等概念。這都要歸功於許多的民間保育團體持續不斷的推廣,讓生物多樣性保育種子在各處萌芽。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SWANSociety for Wildlife And Nature)就是一個相當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組織,而蔡惠卿秘書長更是長期實際投入生物多樣性教育推廣的策劃執行者,透過本次專訪了解自然保育協會推動生物多樣性的歷程,以及對中小學生物多樣性教育推動的建議。

 

 

 

 

 

筆者與蔡秘書長合影

蔡秘書長是在什麼機緣下進入自然保育這個領域?協會成立背景為何?

    進協會是一個很幸運、很幸福的開始!我大學唸的是新聞,72年畢業求職時,理想上是要進報社,從學校畢業後去自立晚報應徵,當時社長是吳豐山理事長,同時也擔任大自然雜誌社長,應徵的工作是報社工作,但因自然生態保育雜誌社剛創刊編輯部缺人,所以先到雜誌社。

  那時候社會對自然生態保育概念並不清楚,在計程車上和司機聊天,司機對自然生態保育並不了解,但對環境保護或公害卻能侃侃而談,如山坡地濫墾、污染等。而現今,很多人了解生態保育的理念,以及公害污染等議題,此時民眾對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資訊是足夠的。72年那時還是工商業為主社會,工業污染陳出不窮,核一、核二、核三廢污水、核廢料污染,人民走上街頭。為了推廣、普及保育觀念,於是我們在民國72年成立中華民國自然保育協會。

    第一任社長張豐緒先生曾經擔任內政部長,他至美國、日本、歐洲國家考查國家公園的經營,有一張令人感動的照片,當地一位資源部長跪地聞花香,趴下來聞,而非將花摘下,那是一種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舉動。那時候SWAN開始協助營建署規畫四座國家公園,許多教授分別進行動物、植物、地質、人文景觀調查,許多的計劃開始進行,國家公園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育。一開始社會大眾對生態保育的了解是薄弱的對立的,認為只要經濟發展要開發,到現在認同生態保育而且能侃侃而談,認為生態保育與開發應該取一個平衡點,這中間花了很長的時間與心血才有今天這樣的結果。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工作?

 

 

    理事長個人留美的背景,外語能力不錯,參與國際NGO組織及相關會議,如國際鳥會個人會員、地球高峰會議,因此我們的國際會議資訊不缺,所以SWAN是國內自然保育組織最早包含國際事務的NGO19926月聯合國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會中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SWAN也參加了那次會議,從那時候帶回了這項訊息,國內也開始了解此一議題。林耀松老師是我們的理監事,很積極在學校及政府部門演講推廣此一新的議題。因為重要性議題很多,所以SWAN開辦了10場生物多樣性子會議和1場國際研討會,一場一場來,讓政府部門、學界了解生物多樣性,所以SWAN是從1997年,從研討會開始推動生物多樣性。

    但是聽完研討會,回去之後不知怎麼做,也沒有教材,成效就有限。當我們在1999年接觸了美國自然保育基金會 (WWF)野生新視界生物多樣性基礎篇這一套書,他是相當不錯的一套教材,所以2001 年, SWAN 與美國自然保育基金會 (WWF) 結為夥伴關係,並且獲得同意編譯野生新視界 (WOW) ─生物多樣性基礎篇。2003 年,這一套教材出版。同年聘請 WWF 三位美籍講師來台親授該教材課程,這是第一屆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班的開始,透過培訓班讓更多的種子教師受訓後回到學校、回到政府機關及民間,散播更多的種子。從辦理研討會、翻譯書本、辦理培訓班進行推廣,都感謝農委會林務局的長期支持。

 

 

 


協會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的主要方式及訴求的對象為何?

    NGO團體很少有辦雜誌,辦雜誌能將宗旨、理想散佈出去,傳遞宗旨和理想要要有自己管道,否則很難持續,且有時需付費或可能未照原意報導。SWAN辦雜誌無時無刻都在傳播生物多樣性概念給大家。此外辦研討會給大家新的訊息,十場子會議,一場國際會議,辦理的期程為一整年,開放給一般大眾參與,用心的人收獲一定很多。早期的研討會並不像現代這麼多這麼頻繁,一場研討會對大家而言是很珍貴的,常常都爆滿。當然過去傳播方式較為單向,不像現在如此多元。現在推動方式有雜誌、研討會、教育培訓班、地球急診室互動式展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還有實際行動--入侵種的清除。從認識、了解到行動一系列認識此一議題,循序漸進的從各角度去落實,訴求的對象以一般民眾為主,不設定會員,希望很多人了解一起做。此外也持續幫政府公部門上課,讓他們更了解生物多樣性的推動工作。


推動的歷程中有哪些令人欣慰或感動的事?遇到哪些挫折?如何克服?

    參加活動或培訓班學員活動結束後傳來的訊息,生態保育或生物多樣性工作是細水常流的事,不知播下的種子何時發芽,但學員回去後遇到事情或從事了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後傳來的回饋和感謝,感謝我們在培訓過程中給予這樣的資訊,能有這樣的培訓課程和教材可以使用,回應是令我們很高興的事。

  挫折來自行政工作,公部門給你計畫,扮演的是監督的角色,無法體諒在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協會辦理的工作為公益活動非圖利自己,但在要求的態度上或言語上有時會令人感到灰心,放長遠來看,持續努力是為這塊土地和環境,當下偶而受挫折,自己或許能釋懷,但辦公室同仁年紀較小很難去平復、去面對,甚至選擇離開,很可惜,所以隨時要放過自己。


 

 

曾經和中小學合作過哪些生物多樣性活動?如何進行?評估成效

 

    SWAN本身並沒有直接和中小學以機關和機關的方式合作,我們也沒有辦活動讓國中小的學生來參加,因為不清楚哪個時間對他們是適合的。目前大多是個別受邀的方式,因受過培訓後的學員的邀約,進行半天或一堂課的活動。但學校很少有共同研習時間,多為週三下午或週六的時間,很少有一整天可辦理活動的時間。曾經受邀到自己孩子的班級上課,學童很可愛,上課必需將活動觀念帶進學校,讓老師覺得很值得,希望生物多樣性的觀念能帶給小孩,影響以後生活和觀念。課後回饋的問答發現小朋友很用心,很仔細的記得上課內容,小朋友很可愛。但因和國中小缺乏聯繫的管道和資訊,我認為國中小的老師或行政體系,可辦理夏令營或至少利用二節課的時間來推廣這樣的概念,畢竟從基礎扎根很重要。


從一位長期關注自然生態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您對中小學進行生物多樣性教育工作有哪些建議?

    中小學老師的工作量相當的繁重,這我們都很清楚。生物多樣性教育工作應從行政體系推動,如教育部、教育局,若僅從單單一、二位老師參與培訓後進行推廣,加重老師的工作,也沒有足夠的支援,成效當然受到限制。從全球暖化的數字、環境破壞的情形、物種消失的速度來看,這樣的一議題一定要做,加入學校的課程內。高中生物課老師加入生物多樣性議題較多,這或許和他們分科較細有關。如果短期內政策制度面無法改變的話,個別老師如果對生物多樣性議題有興趣,SWAN每年八月份都有辦理教育培訓班,歡迎共同來了解民間團體的存在和努力,加入學習的行列,有心去做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