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多樣性

:楊仁理(台北縣教育局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團)

         圖:焦妮娜

全球已被命名的180萬種物種中雖然只有16萬種(9﹪)是來自海洋,但實際上海洋的物種數目應比目前紀錄的還要多。生物世界發現的33個動物門中,有15門全都是海洋生物,其中5門內的物種至少有95﹪是生活在海洋。科學家估計海洋中尚有一千萬種生物尚未被分類。海洋物種是演化35億年生命的後裔,而陸生生物不過才演化4.5億年,又因為能成功移居陸地的生物鳳毛麟角,因此海洋物種中的絕大多數在陸地上沒有演化上相似的生物或後代。

 


    海洋和它孕育的生命靠者蒸發和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食物,分解自然界廢物,維持一個適合生物居住的環境。海洋就像一個「生物泵」,在過去幾十億年持續循環大氣和水中的養分,默默地調節全球的氣候。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吸收大氣中的CO2,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其提供地球1/31/2的氧氣,而且延緩了地球的暖化效應。海洋同時也儲存碳,並以有機碳形式被海洋食物網消費,是全球森林和陸棲生物量總和的20倍,在碳循環的調節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海洋由於體積龐大,夏天吸熱冬天放熱,可以緩和地方性氣候,調節全地球的氣象,海洋又和大氣互動,整個海水系統環繞著地球緩慢移動,形成地球的傳送帶,運輸海水、物種及其他溶解的物質。海洋更是年產8,000萬公噸海洋食物的基礎,海洋提供全球16﹪的動物性蛋白質消費,是發展中國家人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海洋也是醫藥基因的寶庫,科學家從海綿分離出抗病毒的化合物,從鯊魚皮膚獲取抑制腫瘤感染的化合物。美國科學家更因發現海洋古細菌與聚合物酶鏈鎖反應的關聯性而獲得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



臺灣東部濱臨太平洋,海域水深,例如綠島、臺東間海水深度動輒千公尺以上。北面、西面與大陸沿海的陸棚相接。西臨臺灣海峽,臺灣海峽水深較淺,多在百公尺以內。南面鄰接的巴士海峽也很深。臺灣沿岸海洋環境一向受海流與湧升流的影響,黑潮暖流與大陸閩浙沿岸冷水流在此相交會,造就一些好漁場;近年聖嬰現象所及,可能也涵蓋臺灣周圍海域。此外,臺灣周圍沿岸海域內營養鹽來源豐富,加上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因此具高生產力。週邊海洋環境擁有岩礁、珊瑚礁、沙泥灘地、潟湖、河口、紅樹林及較深海域等等不同棲地環境,形形色色的不同海洋生物得以在此棲生。這些豐富的生物種即是臺灣周圍海岸生態的一個特徵。以魚類而言,在臺灣近岸海域內已發現的礁岩魚類近2,500種,此數約為世界海洋魚種的1/10(蟹類比例亦是),以臺灣這麼小的面積而言,誠屬物種多樣且繁複。本島陸域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蒼鬱的山林遍布全島,超過400條大小的河川流布其間,在經年豐沛的水源滋潤下,孕育出充沛的魚、蝦及蟹等生物資源,溪流生態繽紛且豐富多樣。以就水生底棲的無脊椎動物資源而言,本島的蝦類達350種以上,其中常年棲息於淡水流域的淡水蝦,已知有33種;已有文獻記錄的螃蟹種類至少550種,其中淡水蟹計31種。蝦、蟹類等大型底棲性甲殼動物,大量繁衍的幼體是許多魚類或其他水生動物的優質天然餌料;成體亦扮演大自然界食物鏈中分解與碎屑食者的重要角色。


臺北縣雙溪與貢寮鄉溪流下游平坦的田寮洋溼地是東北角濱海迴游性水生動物的重要生長繁殖渠道。但是近來倡議此地為開發國際級生態觀光休閒預定地,此舉橫跨、阻隔溼地生態的任何建築物皆可能降低河川中生物棲地的品質,改變水流、水道型態、微棲地、水溫、溶氧等級、氨氮含量、底泥及碎屑的負載量,阻斷、延緩了迴游性魚、蝦、蟹類抵達產卵場所或繁殖棲地的合宜時點,長此以往,生物族群量將屢遭威脅,海洋自然資源及環境的永續利用亦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