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自然棲地經營的理論基礎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教所所長陳建志教授
陳建志教授畢業於台灣大學的植物病蟲害所昆蟲組博士,目前擔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所長、專長為動物學、昆蟲學、生態保育、自然科學教育等,致力於各種動植物和昆蟲等保育活動,為台灣蝴蝶研究的權威 專家之一。
|
|
一、九年一貫中的生態議題
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基本理念提到「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其課程目標揭舉了十大基本能力為指標,而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七大學習領域的課程來達成。其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主要內涵為:「包含物質與能、生命世界、地球環境、生態保育、資訊科技等的學習、注重科學及科學研究知能,培養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情操及善用科技與運用資訊等能力,並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與生態保育有關議題,在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佔有重要份量。
在教育部頒定的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闡示國民中小教育的實施重點著重在學校發展本位化、教師教學多元化、學生學習生活化與家長參與教學化,讓現今的國民中小學教育做到「動手操作」、「實地觀看」、「實際運用」的「全人教育」,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僅擁有愉快的童年,更具有反應敏捷思的能力。同時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規定,教師每週上課的時數中有20%的彈性時間,很多學校將這20%的時間拿去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因此發展生態保育議題為學校本位課程,應是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極具潛力之課題。其中為了顧及培養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情操,並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等內涵,進行學校及社區環境之經營是最能落實九年一貫教育理念的工作。營造一個生態化的校園環境,不但可維護社區的生物多樣性,且有助於都市環境的永續經營。但更重要的是,生態化的校園環境提供理想的九年一貫教育場所。
|
|
將校園視為大自然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加以管理,才是合乎真諦的做法。 |
二、校園的生態特色
大多數校園位在都市及周邊的郊區,都會區的生態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充滿人工設施,原來的自然生態已遭破壞。原始森林在校園中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栽種或特殊適應的植物,使得校園中林木種類漸漸變得單調。
|
園藝及外來歸化植栽充斥校園圖為南美蟛蜞菊 |
校園中生物賴以生存的綠地,則被人工設施瓜分為許多切割棲地,這些切割地常被種植外來園藝作物,並透過人類的大量繁殖及操控而佔據了大面積的棲地,再加上密集的除草、修剪、換植等干擾,已嚴重影響棲息其間的生物習性。這些校園中的切割地雖然可以提供動物棲息環境,但因所含資源有限,其生態結構單調脆弱,加上人工設施常阻隔了切割地間之生態連續性。一旦環境發生變動,遷移力較弱的物種必然無法承受干擾,而消失於校園中,例如都會區校園中的青蛙及蜥蜴等兩爬類,常因道路阻隔而無法如蝴蝶或鳥類等利用飛翔在校園中移進移出,如果學校清理水池或防治病媒蚊噴灑藥劑,勢必影響兩爬類的生活,重複如此操作兩爬類自然從校園中消蹤匿跡。
因此生存於校園中的生態資源則與當地原有生態特性大異其趣,除了園藝及外來歸化植栽充斥校園外,通常是馬上發芽且適合微風傳播之菊科、禾本科荒地植物。動物通常是能適應人類居住環境之老鼠、蟑螂等與人類食性相同的雜食性動物,鳥類則是適應都會區的麻雀、白頭翁、綠繡眼或人類飼養的鴿子等。而常出現校園中的蝴蝶則為草原性蝶種、以園藝作物為食及遷移性較強的蝶種,例如無尾鳳蝶及淡黃蝶等。
三、校園棲地經營的一些問題
在校園生態棲地經營上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許多學校都是漫無目標地趕流行,隨著媒體或強勢傳播資訊來處理學校的棲地問題,而不了解棲地經營的意義。例如近年來在校園中廣為流行的人工溼地,因為強勢樣板學校的過度行銷,只宣揚建置溼地在地球環境及生態上的重要性而刻意忽略了人工溼地在管理上的問題,結果使得
不知情的學校盲從造成許多不可收拾的後果:
1.缺乏專職人員的投入:校園棲地的管理,往往需要專業專職的人員
投入心力,這是棲地建置之初就應該考量的。
|
|
校園環境的管理,往往需要專業專職的人員,圖為校園中發包 給廠商的昆蟲圖錯誤百出。 |
2.受廠商支配,棲地經營變為發包案,而與教學活動無關:校園棲地的建置原本就要以支援教學為主,若與兒童的學習毫無關聯,沒有課程的融入實是本末倒置。
|
|
校園棲地的建置應以支援教學為主 |
3.各校以爭取經費論英雄,而不管永續與否:對於標榜為環境教育、永續發展而爭取經費的學校而言,許多學校都以爭取到經費為目標而忽略了造價不斐的棲地環境在建置數年後便乏人問津、無法經營或完全沒有發揮教育功能,實在諷刺。
四、校園棲地經營的重要性
地球上陸塊之面積約有50%是農耕用地,約20%為商業性森林用地,約25%為人類居住佔用地,因此如何針對人類干擾過之棲地加以經營管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也是較為務實的棲地保育策略,但是必須考慮到之問題層面極為廣泛。
「棲地破壞」為台灣地區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所以針對棲地進行經營管理,是生態保育的重要工作。台灣的陸域環境多數為已遭干擾的都會區及農林業用地,這些地方雖非原有自然棲地,但有些為半自然生態環境,加以適當經營管理,對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必有幫助。而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中,雖然環境品質惡劣且干擾嚴重,但這些區域裡有校園、社區公園、零碎的公共綠地及私人庭院,這些環境都是生物的棲息場所。
|
|
各級學校的開放空間及社區公園,不但是人文活動發生場所,也是生物棲息的良好棲地。 |
在棲地經營管理上,我們除了減少對自然棲地的開發破壞外,更需積極地對日益增加的干擾地進行經營管理。近年來,國人已警覺生態保育的重要,因此配合棲地經營的校園生態化及公園棲地化活動,已在都會區中逐漸推展。在都會區中各級學校的開放空間及社區公園,不但是人文活動發生場所,也是生物棲息的良好棲地,且其總和面積相當可觀,若能適當地經營管理,對台灣整體生態環境將是最大助益。
五、確定校園生態經營之規劃目標
進行資源管理之生態規劃有下列步驟:確定規劃目標、資源數據清單和分析、區域的適宜度分析、方案選擇、方案實施、規劃執行及方案評估等,因此首先要確定規劃目標。九年一貫的理念認為教育是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因此在整合科學、技術和社會的STS理念下可從經營校園生態環境做起,進而擴及社區環境,最後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
目前在校園內之生態園或是教材園之型式有封閉式及開放式兩種,封閉式通常採用網室或溫室型態,封閉式生態園能承載的資源有限且與外界生態環境不相連通,所以必須密集干擾經營,且其經營成果除供觀賞或作為教材外,對校園或社區之環境品質助益不大。開放式生態園則是社區生態成分之一部分,經營得當等於就是社區生態環境之經營。
|
|
|
密集的修剪植栽嚴重影響棲息其間的生物習性 |
圖為校園溼地,在建置數年後便乏人問津,充滿了人厭槐葉萍及垃圾,很難看出原來是塊溼地。 |
校園內之開放式生態園有經營成教材園之型式,如蕨類標本園、藥用植物教材園、有毒植物教材園等,這種規劃雖然和整體生態環境品質關係不大,但其目標明顯邏輯正確。而將校園之開放空間視為生態棲地經營者有許多將校園視為蝴蝶棲地經營,在校園內種植與蝴蝶有關之寄主植物及蜜源植物,以提供適於蝴蝶棲息的環境,這種情形受過去所推動的十萬個蝴蝶家庭活動有極大關連。生態園與教材園雖然可相輔相成,但是如果經營方法不同,教材園絕不會發揮生態園之功能,因此生態園與教材園實有加以區隔之必要,不宜將之混雜成生態教材園。將校園視為大自然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加以管理,目前雖然技術尚未十分成熟,然而才是合乎保育真諦的做法。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塑造一個理想國的理念(Dreams of Utopia)一直影響著人類塑造社區的動機,目前這種理想國的主要趨勢是創造一個永續性的生態環境,因為過去自然生態機能早就被都市化所取代,因此需開發新的科技取代傳統工程,強調設計者必須仿效自然機能以完成許多都市機能,目前與棲地經營有關的保育、工程、建築、景觀設計等領域,都以創造永續性生態環境為發展趨勢。
因此校園開放棲地的經營應該以維護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及生態環境的永續性(Sustainability)為目標。因此需就時間Time、空間Space、人類的空間Human dimension、評估Assay及適應性Adaptability等方面加以思考。在目前都會區的環境要塑造永續性條件不易,但永續性可以成為生態園規劃的指導原則。
都會區環境要達永續性,至少應達到三個基本目標:1. 保育及恢復必要的生態系統及生物的多樣性。2. 省能源、省資源和回收利用及新淨能源之開發利用,以達最低環境負荷。 3. 最適當之土地有效利用與平衡。這應該也是校園環境經營的目標。
六、校園生態重建的運用學理
1.都市景觀生態之管理原則:
a.減少棲地分割:道路或活動空間的開發往往將原本完整的生態環境切割成塊,造成生態環境變得不穩定,棲息地的大量流
失和缺乏保護,使得棲地更加破碎化的現象,造成生物數量逐漸減少,以至於最後無法維繫生存,所以應減少棲地的分
割。
b.增加棲地間的連繫:導致棲地品質惡化的原因,包括「總棲地面積的縮小」、「殘存棲地的破碎化」所以應該增加棲地與
棲地之間的聯繫來提升棲地內生物食物的數量。防止了食物短缺的現象,生物數量自然可以增加。
c.維持景觀的多樣性:景觀設計一開始就要以提供各種不同的生物棲息為主要的考量。因為生物多樣性在一個區域越高越
好,景觀設計的內容就應注意生物多樣性,以種植多種適合當地的原生植物為營造的方向。
2.島嶼生態學理論的應用
a.面積效應:綠地面積愈大,越可維持健全的動、植物群落,而對生態較有助益。
|
|
校園綠地面積愈大,越可維持健全的動、植物群落,而對生態較有助益。 |
b.邊緣效益:綠地外緣界線越長越易受外來衝擊,因此相同面積的綠地,圓形優於細長形方形優於長方形,因此形狀完整的
綠地較有易於生態環境。
c.距離效果:綠地間的距離愈接近越容易進行物種的移動對植物群落 的多樣化愈有利,因此綠地之間不應分斷太遠,故規
畫時需進行週圍綠地與生物棲地之調查,避免地間距太遠影響生物與移動。
d.連結效果:社區綠地系統與週圍綠地連結形成帶狀綠廊可促進生物 的之移動,並促成穿越路徑之連結。
3.執行步驟:
全面性資源調查並建立資料庫、透過土地使用規畫管制的手段落實訂定校園景觀生態保育、推動全校師生及社區民眾參與
4.台北盆地的生態主張:
綠手指、藍臍帶、生態血脈及新陳代謝都是台北盆地的生態新主張,我們除了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營造生物多樣性的棲地
外,國際上有許多國家或團體其棲地營造的專業技術及實際經營能力都有長期經驗,值得我們觀摩學習。
*參考文獻:
王佩蓮。1999。全國國小生態教學資源現況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311-346。
方偉達。1998。規劃校園生態教材園。研習資訊,3(15):27-30。
行政院環保署。1998。校園環保生態教材園實施計劃。
吳怡欣、楊平世。1997)。環境教育的尖兵:昆蟲生態教育園。大自然《季刊》自然觀察專輯-昆蟲篇。55:66-72。
林憲德。1996。熱濕氣厚的綠色建築計畫-由生態建築到地球環保。生活環境科學系列之二。200頁。詹氏書局出版。ISBN:957-705-097-2。
林憲德。1999。城鄉生態。西拉雅生態叢書之一。250頁。詹氏書局出版。ISBN:975-705-191-2。
宗躍光。1993。兩種介面效應與城市景觀模式。引自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61-70頁。肖篤寧主編。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958070-7。
洪得娟、顏家芝。2000。生態設計和規劃。268頁。六合出版社出版。ISBN:957-0384-08-5。
陳建志。1992。生物園在動物園環境教育上的應用。太魯閣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研討會專輯。74-83頁。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編印。
陳建志。1997。觀察自然好去處:台北市立動物園蝴蝶公園。大自然《季刊》自然觀察專輯-昆蟲篇55:74-80。
陳建志。2000。校園蝶類生態特性探討。pp.54-58。師範院校數理資訊教學活動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編印。
陳濤。1993。試論生態規劃。引自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98-104頁。肖篤寧主編。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958070-7。
彭補拙、濮勵杰。1993。生態區建設原則初探。引自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113-117頁。肖篤寧主編。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ISBN:957958070-7。
楊平世。1993。生態教育園之經營管理與自然教育。教育部環保小組,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
楊平世。1997。與自然為伍-淺談生態園。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楊平世、李蕙宇。1998。悠游自然校園生態教材園操作手冊。96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出版。
蔡厚男、蔡淑婷。1998。生物多樣性與都市景觀規劃管理。第二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植栽、生態與保育。1-20頁。中華民國造園學會、台灣大學園藝系主編。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
蔡勳雄。1998。悠遊自然-校園生態教材園操作手冊。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Bornkamm, R., J.A. Lee, & M.R.D. Seaward. 1982. The second European ecological symposium – Urban ecology.370pp.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ISBN:0-632-00943-8.
Devall, B. and G. Session. (1985). Deep Ecology. Gibbs Smith Publisher, Salt Lake City, Utah, USA.
Forman, R.T.T. 1997.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632p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0-521-47980-0.
Gilbert, O. L.1991. The ecology of urban habitats. 369pp.Chapman & Hall. ISBN:0-412-45500-5.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Holubec E., and Roy P. (1984). 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5.
Manzanal, R. Fernandez, Barreiro, L. M. Rodriguez, and Jimenez, M. Casal (1999).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y fieldwork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36:(4), 431-453
Pimentel, D. et al 1992. Conserv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agriultural / forestry systems. BioScience 42(5):354-362.
Robinson, M. H. 1988. Bioscience education through bioparks. Bioscience 38:630-634.
Robinson, M. H. 1991. Invertebrates: exhibiting the silent majority. Int. ZooYb. 30:1-7.
Sitarz, D., editor. (1993). Agenda 21: the earth summit strategy to save our planet. Earth Press, Boulder, Colorado, USA. 321.
Sutherland, W., D.A. Hill. 1995. Managing habitats for conservation. 399p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0-521-44260-5.
White, R. R. 1994. Urb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urban design. 233pp. John Wiley & Sons. ISBN:0-471-95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