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棲地營造∼成福國小的溼地營造

成福溼地工作坊 黃同鋒

野外天然棲地在人類因為各式各樣的理由與藉口,不斷開發與破壞之下,不但面積日益減少,殘存的天然棲地,也因為棲地破碎與人為干擾頻繁,導致其生態功能大幅降低,造成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族群數量逐漸減少消失。為避免環境生態進一步惡化,除了持續進行野外棲地的保育與全民環境生態教育之外,善加利用現有的校園環境,進行校園生態化與校園棲地營造,在生態不利(不友善)的人為環境中,建構出兼具保育與教育功能的「生態廊道」,也是一種積極、可行的做法。

 

成福國小位處三峽的山區河谷中,鄰近河流的山坡地形,地下水位較高,因此,「多水的環境」就成為成福校園的一大特色。「到處滲水、溼答答長滿青苔」曾經是成福國小困擾不已的問題,但在師生們生態觀念建立與想法導正之後,巧妙運用成福「多水的環境」特色來營造校園溼地,發展溼地生態課程,反而讓「多水的環境」成為成福國小在生態教育發展上的一大優勢。

「願意改變的勇氣」和「正確的營造觀念與作法」是成福國小在棲地營造上獲得成果的主因,「用正確的方法,從小地方開始改變,逐漸累積經驗與自信」,則是成福進行棲地營造歷程的縮影,以下就成福國小校園溼地營造的經驗,提供大家參考。


壹、校園溼地的功能

 

 

一、生物多樣性棲地

    溼地的生態豐富性僅次於熱帶雨林,是一種兼具「陸域」、「水域」及「水

    陸過渡地帶」等不同環境特性的生態系統,因此,能讓很多不同種類的生物

    棲息,在生態上具有生物多樣性棲地的功能。

二、有趣的生態教學場域

    位於校園中的生態溼地,是最好的生態教學場域,老師可以就近指導學生在

    校園溼地中進行生態觀察與記錄。此外,校園溼地更是老師重要的教學素材

    寶庫,老師可以運用溼地中豐富多樣的素材,設計出多元的創意課程。

三、水資源的有效運用

    不管是自然滲流的地下水,亦或是學生使用後的「中水」,只要運用巧思都

    可以成為校園溼地重要的水源,充分利用這些水源,可以讓水資源有效的被

    運用,達到節約水資源的效果。

 

 


貮、校園溼地營造的原則

為了讓校園溼地達到其應有的功能,在溼地營造規劃的時候,就必需考量以下幾個原則:

一、人與自然共存

    在進行校園溼地營造時,除了顧慮到人的需求-教學功能外,同時也要考量到生物的需求,因此在溼地規劃時,一定

    要在僻遠的角落,安排一個區塊做為「荒野」-不受人為干擾的動植物棲地。這樣的規劃方式,不僅可以凸顯校園溼

    地做為生物多樣性棲地的功能,同時也可以讓溼地生 態系的食物網更完整,更符合生態平衡與生態系自然運作的原

    則。

二、原生物種與生物多樣性

    外來種入侵以致於危及原生物種的生存,是一個普遍存在於台灣野外環境的問題,因此在營造校園生態溼地時,如

    果多利用原生動植物,不僅可以避免發生外來種到處漫延、無法收拾的慘況,同時更可以提供許多瀕危的原生物種

    一個安全的棲地,這樣的作法在物種復育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上,是十分重要且可行的方式。此外,原生物種能適應

    台灣的氣候條件,所以花在照顧上的成本也會大幅減少。

三、開放的場域

    校園溼地是「學校」的一部分,所以它不應該是個「禁區」,而應該是全校師生都可以隨時進入並且使用的,老師

    要透過使用規則的訂定,以及正確使用方法的學習,教導學生安全的使用校園 溼地,並培養尊重生命與大自然的良

    好態度。一個很多學生和老師使用的校園溼地,才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生涯中最美的回憶。


參、校園溼地營造的方式與實作

 

在營造校園溼地時,因應不同的環境條件,所採取的營造方式也會不一樣,以下是幾種營造校園溼地時常見的作法:

一、  景觀池生態化

1)環境條件:校園中常見的景觀池,大多是早期校園綠美化工程所遺留下來的產

     物。景觀池的池體結構是由不透水的水泥和磁磚所組成,水源主要是自來水,功

     能上為求景觀效果,則大多以養殖錦鯉或盆植睡蓮為主,物種單調,生態功能低

     落,且維護成本較高(常需清洗池子)。

2)營造方式:

*依據現地環境及觀察動線,在較不受干擾的僻遠區域,規劃出「生物棲地」。

*直接於池底覆土30公分以上,並配合水生植物的特性,規劃不同深淺的水域,深水區

  域至少維持四、五十公分深,再利用大小不一的溪石,堆砌出多孔隙的空間,以提供

  水生動物生存及隱蔽。

*水生植物可選擇具代表性又有遮光效果(減少藻類滋生)的植物,如台灣萍蓬草或龍

  潭莕菜做為池子的主角,再配合教學上的需求,搭配其他不同類型的原生水草進行營

  造,但應避免走莖能力強、繁衍快速的挺水植物,如香蒲、荸薺、水簑衣等。

「生物棲地」區塊的水生植物,應選擇能密生的水草,如柳葉箬、水毛花等,以提拱

  較佳的隱蔽功能。

*若因特殊需求非得種植繁衍快速的強勢物種時,務必採取盆植方式,以方便管理。


二、滲水地面的改造

1)環境條件:校園當中滲水的地面,常會長滿青苔,學生容易滑倒而受傷。成福國小操場邊坡的水泥地,就有這種滲

     流地下水的現象,一開始也使用常見的「圍堵裂縫」和「挖溝導水」的方法,但效果不張,邊坡水泥地還是經常性

     溼成一片。

2)營造方式:

敲開水泥地,恢復原本的土表,再視狀況施作「牛踏層(土壤晶化)」防漏水。

*地下水滲流量的調查:要利用滲水環境進行溼地營造,滲水量的多寡至為重要,關係到水生植物種類的選擇與補充水

  源的設計。

*採取「水田」模式進行營造:成福國小邊坡溼地設計成水田形式,蓄水深度十幾公分,配合「水草餐」的課程,種植

  水稻及食用水草,如大葉田香、白花紫蘇草等。

*由於採取水田模式營造,不易營造深淺水域,所以要避免種植強勢水草,而且水草種類也不適合過多。


   

三、校園生態溼地的營造

    若學校有較大、較完整的場域,在客觀條件配合下,便可考量營造校園「生態溼地」。常見的

    校園生態溼地可分為(1)埤塘(2)溪流 (3)水田這三種類型。台北縣三峽的成福國小、建安

    國小和有木國小,分別為這三種不同類型校園溼地的代表。以下就成福國小「成福水草塘」的

    營造進行說明:

   (1)環境條件:成福水草塘前身是一座停車場,在停車場的水泥地面上經常滲出地下水。

   (2)施工前的評估:適不適合進行生態溼地的營造,要考慮到「水源」與「漏水」兩個條件,

        如果這個條件能配合,才適合進行生態溼地的營造。為了瞭解地下的況狀,於是請怪水先

        在停車場挖出一個一公尺見方、深兩公尺的探坑,結果發下地約莫一公尺深的地方,有地

        下水湧出,而且地下有黏土層不會漏水,這樣的先天優勢條件,免去了「中水回收系統的

        設置」與「皂土毯防漏水」等複雜且昂貴工程的施作,讓成福水草塘的後續營造工作簡單

        很多。

   (3)環境營造的原則:成福水草塘是一個貼近自然溼地的「埤塘溼地」系統,在尊重自然生態

        法則的理念下,模擬野外湖泊,運用各種原生水草及多變的水深來進行管理。

水深三公尺:各種水生植物都有其適合生長的水深,運用由淺到深的水深設計,不

  僅能運用水生植物的生長特性,避免強勢物種漫延的問題,保持物種的多樣性,同

  時也可以減少後續管理維護的成本。

人與自然共存的空間配置:淺水域和緩坡規劃成「生態教學場域」,深水域及陡坡

  設計成「生物多樣性棲地」,在教學場域安全與生物多樣性棲地保留上取得平衡。

生態圍籬的設計:深水域及陡坡是保留給動植的棲地,應盡量避免人的入侵及干

  擾,因此在規劃上要選擇遠離觀察動線的僻遠角落,同時要在可能的路徑上密植木

  本或植株高大的水生植物,建構出一道不著痕跡的生態圍籬。

 

4)水生植物的取得:水生植物可向專業種源場取得,像成福水草塘的水生植物種源多數取自宜蘭順安種源場。此外也

     可野採或向其他學校生態池分享種源。現在社會上保育原生水生植物的觀念已逐漸成形,從事復育的單位或個人也

     慢慢增加,取得種源的管道很多,千萬不要再讓包商任意種植外來種水草。

5)水生植物的配置:成福水草塘因為採用水深來進行管理,所以可以種植較多種類的水草。強勢種如香蒲、荸薺、大

     安水簑衣等,可栽植在深水域及陡坡區域,讓水深及坡度來限制其生長範圍;弱勢種或教學素材,則栽植在觀察動

     線周圍的淺水域和緩坡,方便學生進行觀察。

6)多層次的植栽:依照水深及坡度,由深至淺,分別種植沉水植物(水車前草)、漂浮植物(槐葉蘋)、浮葉植物(台灣

     萍蓬草、莕菜)、挺水植物(大葉田香、白花紫蘇草)、木本水生植物(風箱、水柳、水社柳),建構多層次生態景觀

7)浮島的設置:利用枯木、棉布及水草,製作一座生態浮島,固定在水域最深的地方,不僅可做為水鳥的棲地,同時

     也具備安全阻隔的功能。

8)水生植物拋擲法:深水區的水草種植採用拋擲()法,即將水生植物如台灣萍蓬草的地下走莖,包覆在裝土的襪子

     中,再擲內水池中進行種植。

9)青鱂魚的復育:生態溼地建構完成後,可選擇復育適合生長在水草豐美的湖泊、水田中的原生淡水魚,而繁殖快速

     且具有保育價值的青鱂魚是最佳的選擇。

10)自然生態系統的形成:棲地營造好了之後,生物自然會回來,因此除了不會移動的水草和無法跨越陸地的魚類,

     需要人為移入外,其他物種如蜻蜓、青蛙等的移入應順應自然,只要棲地環境好,物種自然豐富多樣。


肆、結論

每次提到成福水草塘的營造經驗,總免不了遇到對於「安全」問題的質疑,在一次又一次的解釋和說明之後,心裡難免有些小小的感慨與疑惑。前一陣子讀了查理.洛夫的著作「失去山林的孩子」,書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我們的社會不斷教導年輕人避免跟大自然直接接觸,經常無意地把大自然和災難畫上等號,把孩子直接從野外嚇跑」,這段話正好反映出大家對於「安全」問題的心態。

但是大自然並不等於「危險或災難」,大家也都認同自然探索在教育上的重要性,那∼如何做才能兩全其美呢?洛夫在書中給了答案:「在野外要鼓勵孩子去『注意』,教導他們如何克服困難,而不是『要小心』」,換言之「危險並不能簡單的歸咎於外在環境」,真正的危機來自於不正確的心態與處理方法,再安全的環境,如果「不注意」一樣會發生危險;反過來說,處在「自然的環境」中,只要「多注意」,危險就可降至最低。

成福水草塘在營造的過程中,採取很多符合生態原則的安全設計,同時在溼地課程中特別重視溼地安全教育,教導學生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洛夫說:「給孩子們機會去體驗控制中的冒險」,相信孩子們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只要教導他們正確的方法,他們就能悠遊於大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