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珊瑚礁】海洋環境教育推廣
羅力 王儷樺
一、故事的開始:
自2002年在一次南太平洋潛水旅遊的過程當中,初次體會美麗的海岸景觀、壯闊的海底生態與善體人意的海洋生物,一幕幕令人驚艷的畫面讓我心動不已,但是回想國內的潛水天堂--綠島,這裡的能見度雖然舉世聞名還有豐富的珊瑚物種(250種以上,戴昌鳳2009,台灣珊瑚圖鑑)更讓身為台灣人的我,感到無比的自豪,然而越深入探索海底的奧秘,遇到的卻是越多的不安與疑惑!
國內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漠視是長久以來的慣性,雖然從2000年的「海洋立國」到2008年的「海洋興國」有些許的進步,但是對待海洋生態環境的維護,在行政效率上卻依然牛步。反觀馬來西亞政府為了「西巴單」海島上長年觀光的永續經營,在2005年初關閉了該島,讓島上及海中的自然生態復育,其目的就是為了再次提升該島觀光的價值而努力。這一點,促成我投入海洋紀錄片拍攝的主要動力。
1980年代綠島的海洋曾經是生態的天堂,當海洋生態學者一再透過媒體敲響環保警鐘時,我也在1998∼2004年的潛水活動中,親身體驗到海洋景觀的變化:第一:是南寮港外側海流改變,海底細沙捲起不但使能見度降低,也讓微孔珊瑚面臨死亡威脅;第二:是綠島周邊的魚群減少了許多,再也看不到魚群環繞覓食的景象;第三:浮潛區海底的硨磲貝,大多為空殼,已鮮有生物;第四:潛水區域的海底多了許多廢棄的魚網纏繞在珊瑚表面;第五:在滾水鼻和龜彎的沈船,受海水侵蝕與營力的作用進而解體四散,鐵屑破壞珊瑚生態日益嚴重。
二、紀錄片的拍攝:
2004年為了深入了解綠島,在六月到十二月的這半年中,我密集地待在綠島觀察,每個月至少會住在綠島觀察兩個星期。透過與當地居民的互動,我深刻體認到「海洋觀光」在綠島人心底複雜的情緒糾葛。因為自從政府開放週休二日以來,綠島儼然成為台灣海洋觀光重地,島上的休閒活動儘管為綠島帶來觀光與經濟效益,卻也造成環境的破壞;消失的魚群、哭泣的珊瑚,究竟是什麼原因扼殺了它們生存的權力?歸納發現四個迫切需要關注的事項:密集且無管理的海洋遊憩行為、過度且不當的海鮮飲食習慣、海岸線過度開發與改造以及紊亂沒有統一事權的管理體系。
三、努力的過程:
就在2005年的七月和荒野保護協會取得聯繫,認為台灣的海洋需要關心與照顧,因此開始了一連串與政府組織協調聯繫的動作。
1. 2005年9月30日,正式向荒野保護協會提案影片內容與希望合作達成的目標:a、清除海洋廢棄物【沈船】。b、以這部影片製做成教材,可以讓小朋友從中學習海洋環境永續經營的重要。
2. 2006年05月04日正式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公開發佈紀錄片內容,引起立法院永續委員會的注意,且將追蹤政府執行進度。
3. 2006年05月23日,招開立法委員與跨部會政府官員的協調會議,發現官員在法源不足及權責不清的情形下,無法有效執行清除工作。
4. 2006年06月13日,正式向交通部長提報,除影片欣賞外,還有鄭明修博士對阿瑪斯號的研究報告,郭前部長瑤琪正式對所屬提出先清除綠島龜彎沈船為範例研究的做法,將成效納入年度預算當中追蹤執行。
5. 2006年09月13日綠島打撈協調會,並於2006年12月31日政府正式撥款650萬台幣開始打撈,這是令人興奮的第一步。畢竟這是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合作的成果,也讓台灣在環境保育的執行過程中形成案例,更可以在一段時間後,經過調查研究製作資料庫(海底生態恢復情形與管理規定的修正)。
紀錄片的意義在於告知大家一個現況與可以改變的未來,就如同夏威夷國家海洋保護區的劃定,就是因為布希總統在欣賞紀錄片後,指示規劃的成果。如今這只紀錄片除了擔任小學「海洋生活教育」的素材外,更可以由此窺知台灣『海洋觀光遊憩』需要政府有效的規劃與重整,方可運用海洋環境的永續經營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四、紀錄片的播映:
2007年3月開始,我們將自費拍攝的紀錄影片融合家人創作的音樂,開始在各個團體與學校中分享,正式開始和廣大的群眾敘述台灣海洋生活教育的重要,期待聆聽者能感受到海洋需要我們大家無私的奉獻與關愛。
五、我們需要努力的原因(台灣海洋污染防治與海洋教育推廣現況):
1. 台灣海洋污染防治權責單位不明:依據海洋污染防治法第四條之規定,主管機關在中央為環保署,三浬內為地方政府,由於長時間地方政府缺乏海洋管理人才,因此垃圾清除僅限於岸際,海底部份都擱置沒有能力處理,中央政府具有打撈大型海底廢棄物的單位為【交通部航政司】,依法僅處理有妨礙航行安全之廢棄物,關於珊瑚礁區域的污染,則不在管轄範圍之內。
2. 海洋教育的推廣:依據2007年政府公布之教育白皮書,研擬融入式教法的整體規劃;但是在部分中、小學教師比較缺乏海洋相關知識與體驗帶領能力的情形下與民國99學年度各科教材即將融入海洋內容的同時,正確的海洋觀念與往下紮根的海洋素養令人擔憂。
六、我們目前的展望與作法:
2007年1月25日,教育部在海洋教育高峰會中指出,當前台灣海洋教育的問題以國民缺乏海洋素養、缺乏海洋體驗場所及海洋活動不足的情形最為嚴重,正因為如此,讓我們國民距離海洋也就越來越遠,雖然台灣以海洋為行動主軸的非營利組織(NPO)與非政府組織(NGO)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但是在僧多粥少的情形下,讓許多有意義的活動因為經費不足而遭難產。所幸有許多企業團體加入海洋的行列,例如基隆的陽明海洋文化館、高雄的陽明海洋探索館以及台北的長榮海事博物館等,都是企業回饋海洋的最佳表現;屏東海生館也是學校單位最常運用的教學場所,但是對於四面臨海的台灣子民而言,海洋才是我們真正的導師,如何帶領我們國人認識海洋、了解海洋、親近海洋到擁抱海洋,是我們終身學習實踐的夢想。
【分項執行內容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