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朱惠芳教授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

環教輔導團團員:劉翠萍、李秋梅專訪

 

學 歷: 美國愛荷華大學科學教育博士
專 長: 自然領域課程與教學、課程評鑑、教師專業發展

2月11日在環境教育中心訪問了朱惠芳教師,談「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問題,朱教授是環教輔導團的指導教授,從輔導團成立至今已經五年了,她爽朗、熱情的大嗓門,為輔導團帶來了很多歡樂,她無限的創意和支持,更協助輔導團完成了許多艱鉅的任務;她的專業、認真,是一路帶領輔導團團員們成長的功臣。以下就讓我們分享當天談話的內容。


環境教育議題網站的推廣

朱教授在聽到這個主題時,首先就語重心長的說:

提到環境教育議題融入課程,在教育部的網站上,例如防災教育已經發展了從一年級到高中很多的教材,但問題是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個問題很大,類似的問題不少,教育部花了很多錢,做了很多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六大學習網內設計很多課程,也是國小低中高年級、國中、高中都有,除非有什麼奬勵方式或被逼急了,不然大部份的人都是用GOOGLE打關鍵字,沒有人會去系列性瀏覽網站內容,也沒有做系列整合,這是目前課程要融入環境議題最大的困難。現在公佈的許多優良或推薦的課程內是否融入環境議題,坦白說很多是出版社整理的。

能力指標課程綱要,能力指標是重點,很多老師老師拿教科書照本宣科,卻不清楚能力指標是什麼,再過十年問題還是一樣。應想想看怎麼樣讓老師去學、去進一步了解,或許可以提供經費讓學校既有的校本課程精緻化,只要針對環境教育讓老師充份去發表意見、討論思考,尤其是小校會比較容易,大校則可以從同學年開始,利用時間討論,聯絡感情。

環境議題融入課程該如何著手?以濕地工作坊來看,林文生校長就是帶著老師們去研究能力指標,很多的老師就想為什麼要討論這個。這就是問題所在,大家不知道能力指標,就不知道要教什麼,要怎麼設計課程,所以那個課程永遠不是課程,而只是一個活動。


教給孩子統整的概念

當時也在場的環教中心輔導員林愛玲提出自己的經驗:

濕地學校共有20幾所,有些學校沒有那麼亮眼,可是這些學校真正把課程融入各領域,如語文有教到鳥相關內容,就把濕地的鳥融入;自然有教到植物,就把濕地植物放進來,這些是需要老師自發性去做,也要費心。像之前在建安國小,四、五月的課程主題是螢火蟲季,在國語課不可能教螢火蟲是昆蟲六隻腳或甲蟲之類課程,可以在語文領域中,那一學期的國語課文裡面找跟自然比較相關的文章,如第十一課、第十課、第八課,全部挪在那個時間去上,因為自然課可認識螢火蟲,而且老師總是會帶到學生至教室外面教學,可能在校園或是社區內,回來語文老師就可以安排作文課,可以寫自然觀察方面,不一定只是寫螢火蟲方面,要教給孩子的其實是概念的統整。

 


因為接觸和體驗才有感覺

朱教授說:孩子去看了,去想了,實際的觀察,孩子有了實體,才能去感受,有了感受,孩子才能去寫文章,去做了才會有感覺。如何讓老師能融入,像山林教育這次有經費補助小學校,但小學校如果沒有人帶,可能是校長或主任想申請經費,這時有些老師會想如果我去參與會很辛苦,就不願意投入,但是在經費我們都在花,可是課程永遠在後面。

 

林愛玲談到溼地工作坊中看到的一個現象:像濕地課程剛開始來參與的學校,他們以為把錢領回去就沒事了,卻沒有想到還要做這麼多事情,以何慶璋老師為例,今年參與濕地學校是第二年,我覺得他第一年也在質疑濕地學校運作的方式,可是第二年他會去拉學校的老師,不管是導師、自然科老師也好,他找不到導師,就找自然科老師做我們可以做的事,就至少還有希望。

朱教授說:像何老師他很有心,他一直是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輔導團員,相信他有很多時候在學校他覺得無力去帶動,其實有很多老師也想成長,但是這方面不是他們想要的成長的方向,或是剛開始給他的誘因不多。


給學校的建議

要融入領域課程,只有在寫課程計畫時才有機會,在暑假時要檢視下學期的課程。建安國小課程因能統整,重新規畫所需的主題課程,將各項課程實際融入,這樣就能將環境議題融入課程中,其實有很多老師願意參加課程研習,剛開始以一、二年級實行,開始設計,在執行上還很不錯,但續航力有限。課程理念很好,但在實際實施有困境。如何克服?要融入課程先把相關單元找出來,當然時事可適時融入,這部份也可參考許民陽教授的簡報檔。

實際上做就是,遇到就融入,順其自然,做就好了。各種教育都先給老師概念,上課時就能融入。老師如不參加研習,就把課程生活化,讓老師有興趣參加。

就是讓課程能夠做到三生化─生活、生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