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者的悲歌---螯蝦何去何從?
作者:許仁利、連翊伶、繆長泉、葉奇浚、王淑華、翁詩韻、林宏盛
∼楔子∼
悲歌吟起
萬年的時光長河 縈繞迴旋
恢弘的青天
絲縷的流雲
巍峨巨大的千年神木靜謐聳立
萬物在風、雨、暖陽、四季更迭交替中 樂活
藍天空闊依然 雲霧飄渺依舊
千年神木卻已埋入深沉的泥底哭泣
戰敗的武士 怎能再穿起黃金甲
再次雄赳氣昂固守陣地 呼喊 兇手
那彩蝶極力振翅卻逃不出密布的網
斷翅的小蟲 怎能再無憂慮的
再次飛舞穿梭花草間 捉拿 兇手
活動萬物罩入一層影子
不知生與死
一切 是那兇手的喜與怒
捕食、競爭、排擠只不過是那兇手佔領大地的藉口
真是可悲
壹、 建安新運動—螯蝦探索隊
池塘的水滿了,雨也停了
花園的小溪裡到處是螯蝦,天天我等著你
等著你抓螯蝦,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抓螯蝦!
小牛的哥哥帶他去抓螯蝦,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抓螯蝦!
小牛的哥哥帶他去抓螯蝦,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抓螯蝦!
大哥哥好不好咱們去抓螯蝦?
這是去年六月時,畢業典禮上出現的一首歌,改編自耳熟能詳的那首童謠「抓泥鰍」,歌曲中的描寫的世代,他們童年遊戲的情境。
如今,這首歌被這個世代的孩子改編了,使得原先還瀰漫濃濃離別感傷氣氛的典禮,頓時讓畢業生相視一笑,也讓在場的老師和家長莞爾一笑。因為這群在校生的演出,真實地呈現了孩子們在建安國小生活的場景,也讓全校師生感受到了這股校園的新興運動─抓 螯蝦。
在畢業生「告別童年」的這個場合,在「抓泥鰍」這首歌有了新生命的同時,抓螯蝦這個新運動,究竟讓建安國小的師生激盪碰撞出什麼火花?發生了什麼故事?產生了什麼省思?而 螯蝦的命運又該何去何從?
緣 起
因為身處山中的學校,學校以綠色生態為主要特色。對於不是自然生態相關科系畢業的我,那種對生態一竅不通的恐懼,經常縈繞在我心頭,感覺自己是這裡的化外之民。
說真的,我太害怕那種會動的、軟軟的、有點透明的昆蟲或動物,可是大部分的昆蟲或動物好像都有以上的一些特徵。當小朋友開心地抓樹蛙要跟我分享樹蛙的特徵,只見我大叫一聲,叫孩子們不要拿牠靠近我,因為我真的會怕。
看到原本不了解蝴蝶生態的老師,經過半年多認真研究,已經可以叫出大多數蝴蝶的芳名,我心想或許只要下功夫,也會有一點進步的。為了加強自己在自然方面的知識,我開始參加一些研習課程,但因還是害怕「活跳跳」的動物,只好選擇植物。我去參加了一些水生植物的研習。
在宜蘭的第一次相遇
第一次見到「螯蝦」是在宜蘭。
|
我和校長、主任一起參加了由邱老師帶領的溼地工作隊。他們到處幫宜蘭的學校建置水生池,甚至幫他們維護和照顧。願意為台灣水生植物貢獻心力,實在讓我佩服。
幾次下來,當大家很努力地在水池裡除草,將水生植物搬家或者種一些新植物,我只敢在水池旁邊幫忙。我不敢下水,因為我怕有什麼會動的東西,爬到我身上。雖然,牠們不太會傷害到我,但是我會受到驚嚇。
後來,看到一隻很像蝦子的動物,全身紅紅的,兩隻大獒正揮舞著。
邱老師說:「這是美國螯蝦。」
我說:「美國?!」我感覺,牠應該是外來種,因為有「美國」兩個字……
邱老師又說了:「這是因為以前有業者覺得牠應該很適合拿來吃,於是就把牠從美國帶進來,後來發現牠的肉沒有想像中鮮美,就把牠丟棄於河流、溪谷、水田中,導致到處都是牠的身影。」
我問:「那會怎麼樣?」
老師說:「牠吃東西的速度很快,水生植物就會被弄得亂七八糟,也會被吃個將精光。」
我說:「好可怕!」
其他資深伙伴繼續說著:「我們要把牠除掉,因為牠會吃水生植物,破壞水生池的生態。」
「喔∼這樣啊∼」因為什麼都不懂,我只好繼續認真聽別人說。
正當我還想著老師及伙伴們說的話,有人把螯蝦一腳踩死了,我嚇了一跳,跟老天懺悔了一下。小時候,我曾經把金龜子的腳綁起來,只為了要看牠飛舞的樣子。我殺過蟑螂、螞蟻、蚊子,其餘的生物,我不敢動手。就算小馬陸跑到我房間裡,也只能用小紙片,把牠請出我的房間。
所以,我始終站在原地看著伙伴們努力地把螯蝦除掉。
我沒勇氣踩死牠或捏碎牠,大概是我內心那個懦弱的自我在作祟吧!
想要保留台灣的水生植物的想法,而去掉危害水生動植物的螯蝦並沒有錯,只是,是否能有不同的方式呢?
再相見,成了建安溼地新住客
兩年多前,學校後花園經過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造,有了水生池,這水生池就從後花園的起點一直延伸到最後。雖然面積不大,但愛玲主任認真採種之下,開始生氣勃勃。兩年前的暑假,我們在學校水生池發現了 螯蝦。因為以前在學校沒看過,所以,我很驚訝地問家弘老師:「為什麼學校會有螯蝦呢?」家弘老師認為有可能是別人放生的,也有可能螯蝦的卵跟著別地方的水生植物一起來到了學校。
我:「放生?為什麼要放生?」
家弘老師:「有些人就是到處亂抓亂放,以為這樣對動物或環境是好的,其實,這可能是生態的浩劫。本來這裡沒有的東西,人類硬要幫牠移居,造成混種或基因變化,原本的生物也可能失去生存空間,最後反而導致物種的滅亡……」
喔!我大概有點懂了。
|
貳、我們的新挑戰
發現水池裡的螯蝦,大家都感到憂心,卻也束手無策。當時的我,看到水生池的生物還是蓬勃地發展,心想,「真的需要那麼擔心嗎?」
螯蝦的生存權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管白天、黃昏、平日還是假日,總有一大群孩子圍繞著小溪,時而靜靜觀察,時而伺機而動。經過水池旁,問他們:「做什麼?」小朋友倒是神情自然地回答:「老師,我們在抓 螯蝦啊!」
我問:「為什麼呢?抓了要做什麼?」
小軒:「因為 螯蝦會吃水生植物啊∼」
我心想,老師知道螯蝦的壞處。
「但是你們抓得完嗎?而我們又有什麼權利決定牠的生與死呢?」
但我沒有將這些想法說出口,因為我並沒有找到更好的答案或方法來對待螯蝦或教導孩子們。
新住民v.s.螯蝦的命運
我跑去問仁利主任。
我:「主任,水池裡的螯蝦是不是真的很多?需要小朋友抓?」
主任面露憂心地說:「嗯,而且我擔心這些螯蝦會隨著小溪水流到鹿母潭溪,
如果整個鹿母潭溪都是螯蝦,那……」
我:「那不就慘了……」
我:「踩死牠?捏碎牠?主任,你會這樣跟孩子們說嗎?」
主任:「不會,我不會這樣說……」
我:「我覺得『踩死牠』、『捏碎牠』都是很粗暴的語言。」
我:「我覺得螯蝦的命運跟新住民一樣,都有其時代的背景」
主任:「沒錯!其實螯蝦與新住民一樣都是離鄉背井來到台灣,不過因為新住民是人類,有思考、有語言可以表達,在多方考量下選擇到台灣;但螯蝦根本沒有選擇。」
我:「新住民當中,當然有一些人是不得已而嫁到臺灣的;但也有一部分的人,他們是自願來台的呀!」
我想,也許他們會選對,但也許卻未必比原來的生活更好。
生命原本就充滿了選擇與賭注。
但 螯蝦呢?
牠完全沒有選擇。
沒有人問過牠,要不要來臺灣旅行?要不要成為水生景觀池的「裝飾品」?
牠的命運完全由身為萬物之首的人們來決定。
所以,放生到溪流中,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對象。
我知道牠是雜食性的,我也知道牠會破壞水生植物,但是動物的食性,我們又有什麼方式能夠改變呢?
主任:「任何生物都是在尋找自己生命的出口。」
誰能告訴我,什麼東西是完全無害的?
日日破壞著地球生態的人們,難道無害嗎?我們該怎麼教育孩子?
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好好對待這個外來客---螯蝦?
又能教育孩子們正確的生態觀念呢?
螯蝦歷險記--命運大不同
當我還在思索該怎麼教導小朋友對待螯蝦的方法時,孩子們對於螯蝦的興趣,卻比我想像的還要濃厚。當水生池裡的螯蝦愈來愈多,爬滿建安後花園的小溪後,小朋友簡直是為之瘋狂,發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故事。
下課時間,總是有一群不分低中高年級的小朋友圍繞著水池,觀察螯蝦的一舉一動,研究怎麼抓牠們。時間一久,反倒對牠產生了興趣。
高年級的小小解說員有了新主題,後花園的小溪成為新的解說景點,螯蝦變成解說主角。兩個同班六年,從小鬥嘴、甚至打架到大的男孩---阿學和大林,因為同時對 螯蝦產生興趣,要一起解說螯蝦,相約觀察研究螯蝦、查詢搜索螯蝦資料,在畢業前的這一年成為互動親密的好夥伴、好朋友。
他們常常抓了螯蝦就跑去找繆老師,想要展現自己抓蝦的成果,顯然孩子們還有一些悲憫之心,還不至於對 螯蝦施以酷刑,但仍然問著:「該怎麼辦?」繆老師的答案有兩個:「找小綠老師」、「如果要養,就好好養,不養,就煮了吃掉,或給鴨子吃。」第一個答案因為小綠老師總是有辦法,他在自然教室裡設有魚缸,可以讓牠們有容身之地。第二個答案是因為美國人就是把 螯蝦拿來當下酒小菜吃,台灣人才引進,最後賣得不好,就隨便棄養,造成生態浩劫。如果他們在決定不養的第一時間就全部拿去餵鴨子,就不會有後來的問題了。螯蝦吃水生動物、植物,其他生物或人類吃牠,這都是生存於大自然中不變的法則。大自然中不是原本就存在著食物鏈的觀念嗎?!
有些中年級的孩子則以養寵物的心態對待螯蝦。喜歡觀察小動物的小潔,以往抓到小動物想帶回家,卻因媽媽有交代,「觀察完了要放回去,不可以帶回家,傷害牠們的生命!」而無法飼養小動物。這次看到班上同學抓 螯蝦,小潔也想跟著抓一隻帶回家養,媽媽也終於答應了!小潔非常高興。媽媽幫他準備了一個小魚缸,讓他養著抓來的螯蝦,每天都可以近距離觀察 螯蝦的生態,對小潔來說真是太棒了!
但另外一群同學卻跟小潔有截然不同的作法。為了抓螯蝦,有人把螯蝦當成誘餌,抓到其他螯蝦之後,再利用牠們來釣另外的 螯蝦;也有人竟把抓到卻不知該怎麼處理的螯蝦,用叉子叉到牠們的身體裡,加速牠們的死亡;更有人把兩隻螯蝦放在一起,看牠們打架,變成「鬥螯蝦」!有些小朋友真的發現會有 螯蝦因敗陣而傷亡……。
另一個孩子,阿凱,抓來的螯蝦數量愈來愈多,多到容器已經放不下了,發現螯蝦開始四處竄逃。沒想到跑出來的 螯蝦竟被阿凱不小心踩到死亡……,小朋友們似乎發現一個解決過多螯蝦困擾的方法---就是踩死牠。接著,阿凱就把那幾隻被踩死的 螯蝦丟到校園裡……
然後,校園裡流傳著各種對待螯蝦的十大酷刑。從一個班級的一個孩子開始,用「大人們」想不到的、極為殘忍的方式對待抓來的螯蝦,慢慢發展成整個班級,再到隔壁班,全校幾乎都要淪陷了……,而那些被「處決」的 螯蝦,也被任意的棄置在校園後花園中……
直到主任走到原本散發著宜人香氣的夜合花,卻交雜著一股沖天難聞的臭氣,近身一看,發現竟是螯蝦的屍體,驚覺「抓螯蝦」這件事已經演變得愈來愈激烈,甚至是殘忍,進而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關注……校園出現許多 螯蝦屍體,這顯然不是一件好事,這是否表示我們忙著消滅外來種,卻忘了如何對待生命?
|
從螯蝦開始的生命教育
主任利用了晨會時間跟全校小朋友討論 螯蝦的事,因為危機就是轉機,教育工作者必須把握每一次的機會教育與生活中令人深刻的教學素材。於是,師生們從問題陳述開始、教師引導釐清、師生對話討論生物生存議題探討後,終於有了以後不可以隨便傷害生命的共識。小朋友也同意不能自己跑去抓 螯蝦,除非有自然老師指導。同時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主任更答應小朋友要設置「螯蝦觀察區」,讓小朋友近距離觀察,而不是亂抓亂放。因為我們最擔心的是小朋友對待生命的態度在不小心、不經意的迷失概念行為中出現扭曲。
原先以為如此可以遏止孩子抓螯蝦的行為了,但仍有幾個特定的孩子因再次私自去抓螯蝦,被「請」到了辦公室。
主任:「聽說你們又去抓螯蝦?」
小穎:「我們沒有把牠們用死,我們是要養牠,想要觀察牠……」孩子有些委屈。
主任:「你們要觀察牠?那你們想把牠養在哪裡?」
小穎:「我們要把牠養在飼養箱……」
主任:「是那個小小的飼養箱嗎?」
小穎: 「嗯……」
主任:「養在飼養箱,你知道什麼感覺嗎?」
孩子們異口同聲:「不知道……」
主任: 「要不要試試看是什麼感覺?」
孩子不敢回話,沉默著。
主任:「來,你們誰要試試看蹲在主任的辦公桌下?裡面小小的。小穎你來蹲蹲看。」
小穎於是蹲進了辦公桌下。
主任: 「什麼感覺?好玩嗎?有趣嗎?」
小穎搖搖頭。
主任:「還有人要試試看嗎?試試看如果是你被關在一個小小的地方,是什麼感覺?」
幾個孩子答應主任不再私自去抓 螯蝦。
全校老師也利用各種機會不時對孩子耳提面命地叮嚀,有些老師則趁機上了生命教育課程。
從誤解、理解到融合
葉老師在見識了班上幾個孩子們怵目驚心「消滅」 螯蝦的方式後,驚覺該從另一個以「生命」的角度來教育孩子們看待外來物種。
課程中,葉老師先請孩子們上網尋找「螯蝦」的資料,然後請大家說一說對螯蝦的了解。發表的過程中,有些孩子義憤填膺的告訴同學他們發現 螯蝦有多「壞」,螯蝦如何入侵台灣水域,如何破壞台灣的水域生態,如何造成環境的負面影響……,大家又開始七嘴八舌討論起 螯蝦的「壞」。直到一個心思細密的孩子,告訴大家他的發現:
原來,螯蝦媽媽很愛她的寶寶,不但會抱卵也會抱幼子。
原來,螯蝦適應力強,在高溫、乾燥、低氧的環境也能生存。
「哇!好厲害喔∼」葉老師聽到有幾個孩子低聲的說道。
原來,螯蝦什麼都吃,而且食量驚人,是個大胃王。
「厚!好像我喔∼」有個孩子說,大家聽了忍不住爆出笑聲。
原來,像武士般無敵的螯蝦也有天敵─鰻魚、淡水鱸魚等。
「老師,那為什麼我們不養鰻魚、鱸魚來控制螯蝦的量呢?」
「對啊!對啊!用手抓很慢,我常常都抓不到。」許多孩子認同的點點頭。
「對啊!老師,等鱸魚、鰻魚養大了,還可以煮來吃∼」說完,又是一陣笑聲。
看孩子們討論得差不多了,葉老師再請大家討論對「外來物種」的定義與認知。
「老師,外來物種就是外國來的生物。」
「是的,那大家思考一下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嗎?」
原來,外來物種不只有紅火蟻、蔓澤蘭、螯蝦、魚虎……。
原來,大家常常吃到的馬鈴薯、火雞、蕃茄、玉米(番麥)、辣椒等都是外來物種。
原來,我們的生活週遭早就充斥著外來物種,有些甚至變成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
參、文化與生態多樣性之間的平衡
「老師,那我和媽媽也算是外來物種嗎?」一個新住民之子的聲音打破了葉老師班上吵雜的討論聲……
「這不和那時我和主任討論的是一樣的嗎?」
是的,在我們一直嚷嚷著保存本土文化時,我們的文化不也正漸漸的多元化。
如何對待外來種、原生種
在一次校內的會議中,有個老師從另一個角度發表了不一樣的觀點,他說:「外來物種似乎也讓這塊土地多了一些異質的、多元的選擇,人類對於看事物的觀點總是以「自身需求」為出發點,卻不以大自然自然平衡觀點來看;且外來種的入侵,嚴格的說起來是人類造成的,而原生種的滅絕只不過是大自然物競天擇的結果……,不管我們喜歡與否,世界生物多樣性似乎正在朝著全球化邁進。」
兩個主任接連澄清:
「就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外來種的確會嚴重危害原生物種的生存,造成生態系統失衡,進而影響與危害所有生物的生存與繁衍。」
「外來種並不適合以『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來論述,物種的演替是需要很長時間,其中地理環境與氣候變遷都是影響演替的重要原因,但外來種就不同了,因為天敵並不會隨他而被引進,就引進的新棲地來說一旦環境適合他生存,在天敵尚未出現之前,他將是所向披靡的強勢物種,一步一步進逼原生物種,當原生物種因此滅絕之時,將使許多原本環環相扣的生態食物網鏈斷裂,進而使整個生態系統崩解。」
這也就是台灣這幾年在生態教育方面一直在推廣「原生生物多樣性」的觀念,使許多人開始認識這塊土地上原有的美麗物種及生態,並且讓更多人了解到強勢外來物種對原生物種與生態的威脅的原因。
或許是「外來物種」的標籤過於鮮明,又或許是對「被消滅」的原生物種的同情,加上大人在面對外來種時的身教及言教,讓許多孩子們對於外來物種的態度似乎都不太友善,去除外來物種本身並沒有錯,只是這樣血淋淋的畫面與處理方式,適不適合讓人格正在發展養成期的中小學學生學習,大家就得好好深思了?
記得小時候常見一團團粉紅色的卵黏附在田埂兩旁,頑皮的我們總是拿起樹枝,又揉又戳的非把這些黏稠的小紅點清除殆盡,這樣的景象看似富有童趣,然在這赤子的歡樂之中卻藏不住環境遭受危害的真相。
童年記憶中的福壽螺
福壽螺是外來種,是一種和台灣環境共存多年的外來種!當牠大搖大擺出現在農田、水池時,農民們恐慌的將大量的農藥澆灌入田,所有生物一倂死去消滅蹤跡,可恨的是福壽螺身影仍到處可見,然而田螺及常出現在水田中的小蟲卻越來越少!這就是我們過去消滅外來種的方式,拔除、踩碎、撈捕!!
教室裡,尊重生命的教誨聲不斷;校園的小溪旁,腐爛的螯蝦卻傳來陣陣屍臭,兩相對照,只顯出人類不可一世的高傲,在尊重生命的口號喊得響徹雲霄的時代裡,這樣的做法是否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值得令人省思!
但,站在「尊重生命」的角度,我們又該如何找回原生種與外來物種間的平衡?該如何「正確的」彌補這些我們製造出來的錯誤呢?
|
與自然和平相處的學習
回想螯蝦事件發燒的這一年,我正擔任低年級導師,教室裡總有許多的昆蟲朋友來作客。剛開始孩子們不懂怎麼跟昆蟲和平相處,看到不知名的昆蟲,總有幾位男生開始圍著牠、追逐牠。
於是,有小朋友跑來告狀:「老師,牠被某某,踩死了……」
我很苦惱,因為我雖然怕昆蟲,但是我認為至少可以尊重牠。
尊重牠的方式---就是遠離牠。
雖然,我在當下告訴小朋友要愛護生命,要跟被你弄死的小動物說對不起。
一隻昆蟲是一個生命,牠們也是經過許多階段才能來到這個世界。
生命需要更多的尊重,我該怎麼教導孩子這個想法呢?
日子依然在忙碌中度過,某日,教室裡又飛來蜻蜓、蜜蜂了
孩子的專注力全移到飛舞中的昆蟲。
小朋友:「老師,為什麼牠們要飛進來呢?」
突然間,我想試試看用另一種方式跟孩子們溝通。
我跟孩子們說:「因為牠們也想跟小朋友一樣來聽課啊∼」
小朋友:「真的嗎?真的嗎?」
老師:「真的啊!所以你們要更認真上課喔!」
小朋友點了點頭。
從那一天開始,班上對待小動物的態度有了奇妙的轉變。
只要有蜻蜓、蜜蜂或豆娘跑到教室裡,有的小朋友會說:「你們看!蜻蜓也跑來和我們一起上課了!」
有的會說:「你們看!牠們也想聽聽老師在說什麼呀∼」
有時候,蜻蜓停留很久,都不飛走,小朋友還會問我:「老師,為什麼牠都不動?」
另一個小朋就會說:「因為牠在休息啊!」
牠跟我們一樣也要休息一下啦∼
雖然昆蟲來聽課是我編造的,但是我很喜歡孩子們的轉變。
他們開始覺得昆蟲不但有生命,甚至覺得牠們會聽課。
對小動物產生感情之後,小朋友對於飛進來的小動物態度全然不同了。
有一天又有一隻蜜蜂飛到教室裡了,但是這次蜜蜂飛得很低,方向不定,非常恐怖!有的人嚇得到處亂跑,有的人立定不動,有的人趕緊蹲下來……一時之間教室充滿了緊張刺激的氣氛。於是,我趕快請小朋友去找人來幫忙。
替代役—summer哥哥很快就飛奔到教室。但是,當他一腳踏入教室,才準備拿起報紙驅趕蜜蜂時,班上小朋友卻突然唱起:「小蜜蜂,嗡嗡嗡,飛到東,飛到西,一時一刻不放鬆。忙什麼,釀蜜好過冬。」那一刻,我和summer相視而笑,我覺得小朋友真的是太奇妙了!
唱著唱著,小蜜蜂竟然就這樣飛出我們的教室了,小朋友緊繃的情緒也就這樣一溜煙飛走了。
以後班上只要飛來蜜蜂,就會有人說:「老師,我們來唱『小蜜蜂』。」大家就會很有默契地開始唱:「小蜜蜂,嗡嗡嗡,飛到東,飛到西,一時一刻不放鬆。忙什麼,釀蜜好過冬。」
|
回到生命本身—對待外來種
我們用唱歌趕走蜜蜂,那是湊巧。
從此孩子們也認為只要唱歌,蜜蜂就可能飛出去。
而且蜜蜂通常不主動攻擊人。
會採蜜,傳播花粉。
但是,螯蝦聽起來對於自然好像只有壞處
牠對水生池的危害確實是存在的。
那我們該怎麼教育孩子們呢?
我們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去對待牠?
我想從不同老師的觀點中找到共識。
繆老師覺得一條生態小溪築起來,中間的過程要進土、植草、養魚、養蝌蚪,每個過程目的雖然單一,但是結果卻未必是我們所預想的那麼簡單。就像從南美洲進了木材,卻夾帶了大蚯蚓進來,是誰也料想不到的。
小朋友喜歡抓螯蝦,這也算是一種童年樂趣,代表人類想征服別的物種,或是基於好奇,或是想把它變成食物,不管何種目的,都可能由孩子以遊戲的方式開始探索。繆老師舉了自己的例子:記得我小時候到鄉下玩,大家在攔沙壩裡抓泥鰍和小魚,抓了就放在玻璃缸裡,覺得自己很有辦法,但事實上也沒有什麼後續的計畫,結果是晚餐時看到了務實的方案,牠們已經變成桌上的一鍋魚湯,那是大人的生活邏輯,為此,我們一群小孩還賭氣抗議不吃,因為那不符合我們不為任何功利目的而作為的浪漫情懷。小朋友抓 螯蝦這件事原本應該都是單純的,只是之後的確該做正向的引導…不管過去小朋友的做法正確或錯誤,最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引導小朋友思考並且改變。
結語、教育轉彎的契機
入冬時,水池裡的 螯蝦漸漸變少,看來螯蝦也準備過冬了,不過孩子們的興趣仍然存在,仍不時圍著池子搜尋牠們的身影。辦公室前面,在大型水族箱建置完成前,暫時佈置了小水族箱,這些小水族箱,是 螯蝦的棲身之所。孩子們經過時,總是此起彼落的談論著關於他眼中所觀察到螯蝦。雖然這不是最好的方法,但至少暴力或殘忍的對待方式不再,螯蝦恢復平靜的生活。
從螯蝦的故事中,我發現教導孩子一個價值觀是非常不容易。這期間我和幾位老師共同經歷討論、時而焦慮、著急、時而等待和不知所措……,雖然故事發生時間很長,但愈到事件的尾聲,反倒讓我想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去看待,不管過去我們曾經對外來種有多少錯誤的思維,但錯誤不應該繼續被複製,我相信教育沒有最好或唯一的方法,但相信尊重生命,善待萬物永遠會是教育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