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溼地生態池之專訪-北縣崁腳國小

                                                                        圖、文:蔡再祥


一、崁腳國小校園簡介

    崁腳國小於民國5708月創校,歷經多任校長努力經營,本校溼地生態逐漸成型,在民國970801日葉錫鑫校長接任後,認為學校教育是落實永續環境的基本策略,在追求校園永續經營的前提下,學校有營造綠建築、節能減碳、生態保育、資源循環等永續經營的責任。因此,在現有的校園環境中如何規劃設計符合永續經營的綠色學校,發展學校本位的課程,轉化具體可行的教學活動,連結學生學習的能力指標,這些都是學校經營上刻不容緩的作為。於是便積極爭取資源營造優質的校園環境更用心經營本校溼地生態,並在總務主任蔡宗達主任協助下陸續完成四個校園溼地生態池整建,另外教導主任鍾敏龍主任也協助校園溼地生態課程規劃,並將校園溼地生態課程融入校本課程之中,期能在學校環境教育中培養學生樂於探索自然、學會尊重大自然生命,讓他們學習到能帶著走的能力。使本校校園溼地生態教育成為學校特色之一。

北縣崁腳國小 崁腳國小水生池

 


 

二、校園水生池改造理念

    學校溼地生態池的營造可運用企業經營的理念,投入最小的成本,產出最大的效益。因此,在不破壞原有景觀水生池之下,期能激發一群喜好溼地課程的夥伴們,願意奉獻心力,加入營造校園溼地生態的環境。從親身參與水生池的改造,到志願擔任生態池長期的維護與管理,再到學校本位的課程設計、發展教學活動等。一切的作為都是以保護這個地球環境得以永續存在,也為學校環境教育孕育出富有生物多樣性的棲地環境。

 

崁腳國小溼地 崁腳國小溼地

三、水生池的改造

    校園溼地生態池的營造,除了要考量維持原有的景觀美感外,應該依據水生池的大小、水源、造型、水質、溫度及光線等環境因子做調整,俾能建置一座符合各校的水生生態池。因此,在營造過程中必須注意各項的影響因素:

(一)曝曬過程:

水生池若是長期無水的,可以直接依據各校設計理念,開始填土種植水生植物;若為舊的池子,則將池水排乾後,進行一星期左右的曝曬(可以重新放水,一星期後再進行第2次曝曬),經過陽光的殺菌作用,去除一些病原菌、寄生蟲等有毒物質,避免將來影響池水之清淨。

(二)造型設計:

儘量使用當地的材料,例如卵石、枯木及枯竹等材料,用簡單、容易施工的建築技術,學校人員就可以自行修復或更換,以符合就地取材原則。設計上,水岸邊或池中央堆砌卵石或天然礁石,儘量排列成多孔隙生態空間,以做為魚類及其他水棲生物尋求庇護的場所;水岸邊緣採漸次傾斜,形成和緩淺攤,栽種水緣植物類,以做為蜻蜓等幼蟲蛻變的場所;靠近池邊的地方可以栽種親水性植物,例如風箱樹、穗花棋盤腳、野薑花等,以做為景觀的襯托。

  (三)水位深淺及水源
    以安全考量為優先,水池深度不宜超過50公分 為原則,依池子形狀  的不同,可以在1050公分 間做漸次傾

       斜。為考量魚類 棲息過冬及沉水性植物的生長,可於中間區域保持較深水區。水的來源是影響生態池營造成功與否

       的重要因素,水源及水量應設法使其維持水流之順暢,並維護水質的清潔與穩定。水的來源最好是利用雨水再回

       收,或是引進天然的泉水、溪水等,若無 這些水源只好使用自來水。

  (四)水生植栽

       水生植物有其適應性及適地性,不可隨意種植,否則一旦強勢物種入侵,整個水生池將陷入強勢物種天下,其他物種必定會消失,十分容易造成毫無生態系統的污水池。因此,水生植物應依不同的水深,栽植適應力強的漂浮、挺水、沈水及浮葉等植物,周邊栽種親水性的灌木或喬木,建構自然的多樣性。其栽植的種類可以配合學校所使用的教科書內容,如此,更具有教育價值的意義。

 

崁腳國小溼地 崁腳國小蝴蝶園

 

 


 

四、校園溼地生態池功能

    學校溼地生態池功能因為地形與面積的限制性,其呈現的功能當然與天然或人工的溼地有所不同,天然溼地提供了調節滯洪、淨化水質、防止侵蝕、景觀視覺等功能,亦提供了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自然地營造生態保育的服務功能。

    學校溼地生態池的功能除了具有景觀美感效果之外,還可以呈現教育的意義。因此,校園溼地生態池一方面創造了學校本位課程的一部分,一方面提供予學生實際體驗大自然的學習園地。  

    校園溼地生態池可以在水源、水生物種和生態工法的交互作用中找到最富有生機的生態系統,進而創造出仿自然的天然環境。因此,學校溼地生態池營造必須在仿大自然環境之下經營,才能更貼近學校環境教育功能。

 

五、生態池的管理與維護

    生態池可能因疏於管理與維護,或過度利用而造成雜草叢生的污水池,不但浪費人力、物力及財力,當初營造水生池的熱情、抱負也拋在九霄雲外。因此,學校的溼地生態池有必要長期給予適當的管理與維護:

   (一)成立管理小組:

      學校溼地生態池的管理與維護,可由熱衷溼地環境的夥伴們共同參與,其成員對象可以廣泛的,諸如: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志工、社區人士等。從進行生態池的營造,到管理與維護,願意犧牲奉獻空閒時間,一切只為學校營造一座適合水生動植物棲息的家,也為學生找到可以就近親身體驗學習的場所。

   (二)定期清理維護

      溼地生態池因強勢物種、水質、水流、水溫等的影響因素,可能造成當初營造的水生池景象產生變化。因此,必須定期做清理的後續工作,以維護生態池具有活化機能,並提供魚蝦類及其他水生動物的棲息環境。清理的工作可分為平常與定期,平常只需維持水的暢通、水面的乾淨、水質的穩定度等,定期的時間可定在半年至一年內,依各校水生池發展情形自行調整,定期去除優勢物種,例如布袋蓮、大萍、大安水簑衣等。假設生態池產生嚴重優氧化,或福壽螺、病原菌及寄生蟲等有毒物質入侵,則必須更換土壤重新營造。

  (三)防止放生魚蝦

      自然形成的生態系擁有一定的食物鏈,能讓水池中的生物維持固定的平衡狀態,展現生生不息的環境。假若讓外來或強勢魚蝦入侵生態池,將嚴重干擾,甚至破壞整個水生池生態系統的循環運作。例如吳郭魚一不小心入侵生態池,植物連根被啃食;美國鰲蝦入侵,大小魚類被吃掉;福壽螺入侵,水生植物無一倖免。因此,隨時宣導與防止有人任意放生未經允許的魚蝦或龜類等,應是大家的共識。

   (四)引進各項資源

       學校溼地生態池的管理與維護,是需要一群積極又熱心的人共同參與,而且是長期與不斷投入的工作,如此才得予讓生態池擁有豐富且生生不息的樣貌。因此,除了學校行政人員之外,不要忘了邀請學校的教師,或是一整個家庭,或是一群公司同事,或是結伴前來的接坊鄰居等共同投入、一起營造。

 

崁腳國小溼地

 


 

六、溼地生態池課程

   學校溼地生態池透過一群積極又熱情的人共同參與營造後,給學校帶來最佳的環境教育場所,也給學生帶來最好的學習場域。 因此,學校教師可從學生一同參與溼地生態池的改造、維護與管理的過程中,發展學校溼地生態教育課程:

    (一)認識溼地生態

      溼地一定要有水、土和植物三要素,這三要素衍生與我們日常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從加強水土保持、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環境和節能減碳等角度思考,確實是每個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唯有在學童成長階段就要開始認識生活週遭的環境,從小親近溼地、接觸自然,未來長大才會愛護與珍惜這塊生長的土地。期能配合校本課程設計,融入各領域中認識溼地的重要性。

   (二)營造過程的課程

      黃政傑(1993)認為課程不應只有教學材料的層次,它應包括整體的過程與結果,以期產生出優質的課程。因為一個溼地的營造,不只是營造的技術問題,過程中更有關鍵性的價值認同和堅持,諸如:為什麼要建置多孔隙生態空間?為什麼要依不同的水深,栽植不同的水生植物?為什麼要防止有人放生魚蝦或龜類等?以上問題,都可以透過課程傳達給學生認識。

   (三)觀察體驗紀錄

      溼地生態觀察是一種欣賞、學習、尊重及體驗自然的探索,除了享受溼地野趣與人文知識以外,同時可以經由欣賞及體驗溼地美感之後,運用紙、筆、數位相機和DV攝影機等,以文字、圖畫或影像紀錄的方式,留下珍貴鏡頭或記錄。甚至可以建置部落格或網頁,透過視訊頻道或網際網路分享觀察到的驚奇發現,與親身體驗的心得。

   (四)溼地活動課程

      落實濕地教育可利用富有生機的校園生態池,主動結合學校本位課程,展開溼地教學的活動。教師透過創新、好玩的教學活動,增進學生認識溼地、喜歡溼地,進而主動探索溼地。發展的課程包含辦理溼地藝文競賽、認識水生植物、觀察水生動物和昆蟲、溼地營造與管理、水質監測、溼地攝影或寫生展覽、水生動植物調查、小小解說員培訓、溼地網頁設計等等相關活動。

 

崁腳國小溼地

 


 

七、結語

    目前許多學校內設有傳統景觀水生池,似乎可以思考改造原有水生池,讓它成為充滿生機的溼地生態池。水生動植物是生態教學的素材,在校園永續經營及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指引下,學校應結合親、師、生全面積極參與校園溼地生態池的營造,引進社會資源或策略聯盟進入校園協助溼地課程的發展。所有的行動不只是提供學校教師就近找到教學的場所,而且提供了生態課程的場域,進一步透過校園溼地生態池的認識,也讓社區民眾了解復育與保護溼地的重要性。所發展的課程都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從親自參與生態池營造與管理維護中,發展做中學的課程,引領學生喜歡親近、探討溼地環境,進而學會珍惜與保育自然生態環境。

 

崁腳國小植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