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管理

撰稿:國立臺南大學生旅遊研究所   陳瀅世助理教授


個人簡介基本資料與個人著作
學歷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都市暨區域計劃研究所工程博士
學術專長:都市設計(設計準則之制定);

區域計劃(觀光部門發展規劃);

生態旅遊(評鑑制度、旅遊環境監測)


緣起

   生態旅遊的發展始於環境關懷的啟蒙,當來自已開發國家的觀光客普遍以娛樂消費行為,衝擊著各個開發中與低度開發國家資源的氛圍下,倡議者提供一個新思維:避免造成衝擊的旅遊行為,文獻資料顯示Hetzer (1965)最先提出生態旅遊概念,直到1987年世界環境發展組織(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才提出永續發展概念,推廣休閒遊憩觀光活動應與生態保育結合之理想,並陸續勾畫生態旅遊之基本特色主要應提供自然生態與文化的體驗、解說導覽服務、社區回饋與環境保育,使得旅遊活動兼顧環境、社會文化與經濟層面。

一、甚麼是生態旅遊

 從六十年代環境保護啟蒙運動開始對污染公害製造者的抵制,如今轉向對消費者要求負起環境責任,有感於觀光發展的衝擊從已開發地區、鄉村地區,逐漸蔓延至自然與生態敏感地的保護區(Budowski1976),陸續出現相對於「大眾旅遊」的另類旅遊型態名詞:綠色旅遊、永續旅遊、生態旅遊等等,即是強調負責任的旅遊行為。響應新生活運動的倡導,消費者可以從本身做起,透過綠色採購間接影響產品供應廠商對環境資源的剝削,使得生態標章認證成為廠商綠色行銷的工具,當供應者的生產方式與消費者生活習慣都能秉持省水節能態度,以降低對環境資源的依賴與壓迫,重新找回陽光、空氣與水的清淨空間,重新感受景觀中的天籟,new Age 音樂浪潮即由此啟發。而觀光資源規劃主要目的即提供遊客體驗媒介,主要透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與嗅覺,感受景觀元素,視覺與聽覺所接收的訊息佔有80%,因此旅遊地的景觀規劃並非僅止於視覺空間的塑造;同時透過導覽與解說方式帶領遊客體驗各種環境元素組合(setting),進而愛護環境資源。因此生態旅遊者除了自我規範,也選擇目標主題遊程、住宿、餐飲與景點,唯有經營管理者認同相關規範才能提供符合生態旅遊理念之行程內容。


二、生態旅遊如何驗明正身? 

 從生態旅遊地的開發規劃與管理,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永續理念,到近年各界致力於累積實務操作經驗,最能直接涵蓋永續生態旅遊之管理經營方針,莫過於參考國際生態旅遊標章認證之考核標準,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標章能提供消費者明確的購買決策參考,同時能有效排除掛羊頭賣狗肉,混淆視聽的劣質產品。根據聯合國環境計畫(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簡稱UNEP)對28個旅遊業的生態標章制度所做的報告中指出,生態標章認證對象範圍可分為建築、旅遊服務與景點三類(UNEP1998),包括住宿、商店、遊客中心、交通公司、旅行社,也包括國家公園、海灘復育地等。其中以景點的考核項目最多,例如NEAP 考核標準多達400項,每年編修,可涵蓋在八大指標構面:自然體驗、解說服務、環境管理、自然保育、文化保育、社區合作、遊客滿意度、行銷推廣生態意象與守則規範。因NEAP的考核標準項目涵蓋永續旅遊全面性的影響因素,包括整體資源永續、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層面,GG2120048月採用作為考核生態旅遊地之環境標準(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2),而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隨即在台灣進行試評計畫,針對公部門管理之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與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管理單位施測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環境永續」與「社區合作」兩項指標構面呈現達成率最低,皆為15.7%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4)

由於申請標章認證的對象主要是旅遊產品與服務之提供者(Operator),因此現階段Green Globe 標章認證僅分為企業組織(Company & Organization)與社區(Community)二大類,再結合消費者(Consumer)負責任的旅遊行為,三者成為能實踐資源永續的主要客體,稱為3 eco-c;基本的環境管理目標包含:降低溫室碳排放、能源效益管理、降低淡水與資源之消耗、生態系保育與管理、支持地方社區發展、促進社會與文化議題管理、改善土地利用規劃與管理、改善空氣品質與降低噪音、改善廢水處理、廢棄物減量與回收再利用(EC3 Global2009)。

  生態旅遊認證標章提供消費者選購參考,強調區隔市場,為了與一般合格檢驗之產品有所區別,經常採用更嚴格的考核標準。歸納生態旅遊指標架構與對應之法規政令,分為六大項為旅遊經營、實質建設、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區發展與行銷效益,內容概述如下:


1.  旅遊經營層面:

l        吸引力:特殊文化遺產與本土民俗活動、遊憩活動設計、特殊自然景觀與資源、提供自然

   體驗、整體之景觀規劃與設計與遊憩資源規劃;

l        營運管理:安全與服務品質之營運計畫、行銷推廣、交通運輸停車管理等等,相關法規例

   如環保法、營建法、發展觀光條例;

l        環境教育:提供解說服務之軟體計畫與設備配置,針對不同遊客屬性與需求提供合宜之服

   務;

l        消費者滿意度調查。

2.    實質環境建設:

l        開發利用:基地之自然地理條件、周邊社區之社會與經濟條件;法令規定:土地法、開發

   許可、山坡地保育條例、水土保持法、區域計畫法、水質水源水量保護區公告、農業發展

   條例、民宿管理辦法、建築消防水電等等營建法規;

l        環境衝擊:環境影響評估說明、適宜性分析、景觀設計規劃、景觀暨服務設施適宜性與協

   調、視覺衝擊評估、災害防治與危機處理、減少動植物棲息地之衝擊,相關法規例如野生

   動物保護法、文化資產保護法、漁業法、森林法、國家公園法等等;環境品質面向為:廢

   棄物處理、廢水排放、空污與噪音防制等等之環保法規;

l        綠色採購:節水省能策略、有機農產品,建議參考各類環保標章或有機農產品標章之標準。

3. 自然資源:
�� 學術研究:提供協助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育等相關之研究計畫進行;
�� 生態保育:自主性之生態規劃,例如劃設生物多樣性、保留區等等。
4. 人文資源:
�� 學術研究:提供協助文化資產與地方特色人文研究計畫之進行;
�� 資產保育:自主性之古蹟保護與民俗活動推廣計畫,例如古蹟保留區劃設,或特殊節慶活

             動之籌辦。
5. 社區發展:
�� 社會層面:爭取社區認同、注意當地風俗習慣與禁忌;
�� 經濟層面:提供就業機會、提供就業輔導訓練與諮商,當地採購必需用品、提供民宿資訊

             或社區服務資源之連結;
�� 社區合作:當地社團與學校合作機會、參與且資助當地活動、協助社區總體營造活動。
6. 行銷效益:
�� 主動參與各種生態旅遊推廣活動;積極於行銷通路中建立生態旅遊意象;提供確實資訊,

   以避免遊客不切實際之期望。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在觀光局的輔導促成之下,從今年(2009)開始推廣實施台灣生態旅遊標章認證計畫,希望能因應國際觀光發展趨勢,為國內外遊客評鑑具備條件之生態旅遊行程,提供一同參與保育愛護台灣生態的旅遊行動。


三、如何規劃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的供應層面可分為旅遊地的資源規劃,以及生態體驗的行程操作,當中包含資源環境、服務品質管理與遊客行為管理。目前生態旅遊雖已經逐漸從價值概念推廣於實務上的操作,但尚未自成一套獨門學科理論,仍須引用觀光管理、地理學、景觀資源規劃與生態學等學科基礎。而社會經濟發展促使休閒與旅遊需求改變也逐漸影響旅遊規劃與管理決策者的作為。目前生態旅遊地規劃與經營理論為遊憩機會序列(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簡稱ROS)、最適承載量準則(optimum 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 Guideline 簡稱ORCCG)、可接受改變程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簡稱LAC),都是針對觀光發展與環境保護一體兩面的難題,從資源管理者的角度評估遊憩資源潛力與限制條件作為決策依據,又須考量環境(Setting)的自然變動與人為需求因子,而廣泛應用於遊憩資源規劃與管理程序工具。
  而規劃尺度從傳統的區域規模縮小至社區規模,Peter E. Murphy(1985)提出『Community: A Community Approach』 ,明確指稱「社區」為觀光據點的小單位,將社區與旅遊發展的相互影響觀察結果做為社區規劃基礎,提出社區作為觀光產業基地與資源,同時基於「社會有機論」的觀點,認為應該以「生態社區」為發展目標。而開發營建工程技術則仰賴近代環境工程科學的研究成果,當應用生態系統原理的工程技術再度獲得青睞而開始大量應用,例如水質自然淨化工程的研發始於1842年英國下水道建設、Lehteby 與Bowditch提出利用土壤慢濾功能的汙水農場,延伸至Seidel應用植物淨水能力的人工濕地 ,Howrd T. Odum在1967年執行潮間帶復育的生態工程 ,實驗成果均有助於減低人類開發行為造成的環境衝擊。近年綠色能源與生態網絡的概念也逐漸實踐在城鄉建設計劃。
  雖然目前許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可應用於觀光研究與管理,跨專業領域的觀光規劃卻無法由其他部門計畫替代,經常隨時代需求的變遷而轉換目標與策略,又因為資源的有限特性與旅遊行為的高不確定特性,使其系統模式不易客觀計算,另外對生態系統的一知半解,容易使規劃者與決策者忽略有限空間與時間內的資源利用狀況,有其未知的容受限制,因此強調環境倫理的學者專家傾向採取「禁漏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同時是制定環境基本法的理論原則之一,以減少未知的風險,因此生態旅遊地的開發可以採用生態工程方法,也可以完全無任何建設,以維持自然生態的原貌,讓遊客體驗回歸原始的生活方式。

四、生態旅遊地的承載管理
  生態旅遊指標中達成率最低的兩項是「環境衝擊」與「社區合作」。非自然因素的環境衝擊來源通常為開發工程與遊客行為,開發工程之初即已先考量日後經營管理目標做最佳的規劃,因此遊客衝擊管理則成了後續管理的重點,遊客衝擊導因於遊客量超載與遊客的破壞行為,前者以生態承載量為基準,實施總量管制措施,避免過多的人為干擾,以維持整體穩定循環的生態功能,又因繁雜生態因子難以控制測量,目前生態承載量計算仍無定論,一般旅遊地總量管制策略是以LAC的參與式政策評估方法制定。開放參與的特性在於邀集相關單位與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共同討論發展目標、重要議題與考量因素,針對可接受改變程度的衝擊後果定義總量管制與管理方案,同時結合安全防災管理系統與ROS,以界定遊憩資源的服務屬性,進而制定分區計畫、評估指標與最佳替代方案;執行後再以每年稽核與監測報告,作為修正方案之依據,可視為一種循環調整策略之規劃程序。
  澳洲袋鼠島1996年開始採用LAC與遊客衝擊管理之理論制定旅遊最佳管理模式(Tourism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odel,簡稱TOMM) ,邀集利益關係人以座談會議型式討論設定發展情境,當時考量袋鼠島的腹地小,難以承載遊客製造的廢棄物,因此設定1-5日遊程,交通運輸業者與旅行業者須負責處理遊客產生的廢棄物,而提出服務管理計畫,包含遊客量統計與體驗滿意度調查,例如選定遊憩活動區可見鳥類族群穩定性為環境衝擊的評估指標,以2001年的145隻hooded Plover 為基準,設定0-5%增加率為最佳情境,但從2002-2005每年遞減,可見遊客活動的確造成衝擊;在社區合作的評估指標設定以社區對旅遊政策的影響應達到70%-100%為基準,每年就業率應成長1-3%以上,當未能達到既定目標時,次年亟需提出應對策略。以上對於假日遊客密度極高的台灣各大熱門景點值得納入參考,藉以制定更完善的經營管措施。

五、生態旅遊的社區合作

 結合社區教育與居民參與,使參與者具備生態系統知識、瞭解生態原理,共同維護生態資源與環境,這種服務社區的熱忱更能呈現生態景觀與人文教育的效益,且超越商業效益或傳統公共工程的功利。因此探討如何有助於社區居民的參與是推廣的重點,而所實施的環境監測如何同時考量權利關係者的意見?目的是使生態環境與多數人獲得利益,例如蚊蟲問題如何協調居民不使用除草劑與殺蟲劑等之化學藥劑?又如何使遊客免於對病媒的疑慮?應採取何種生態管理辦法? 單純的環境管理是屬於工程科學,有實驗調查成果作為擬定操作技術之參考,而「人」的經營管理不是技術,而是一項藝術,包含遊客、服務人員,以及所謂「利益關係人」,權責清楚分配與利益分享協定絕非容易事。社區合作的原則首重避免過度期待。
 促進社區合作的工具以計劃行為理論為依據,提供學習教育與溝通機會,目的在於強化居民溝通表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制定遊戲規則,從參與到培養責任感感,從培力到協力,進而達成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的雙贏利益。推動社區參與原則在提升居民生態保育觀念、促進社區發展共識、傳遞活動訊息,逐漸加強居民對人工濕地的認同感。舉辦共識營或工作坊,導覽生態旅遊示範區之設置歷程,邀請參與者集思廣益,使得公部門的相關管理策略確實符合社區發展之需求。舉辦促進社區參與之系列活動為長期經營管理之基礎,業務繁瑣宜委託專業技術公司辦理,除了避免衝擊管理單位原有之行政業務,引入委辦單位與人力尚能兼具公關行銷效益,因此承辦單位須具備辦理會展經驗、行銷推廣能力。目前台灣推廣生態旅遊的相關活動種類如下:


1. 生態工作假期

工程初期透過生態工作假期的運作,召募志工協助部分補植工作。因此承攬硬體增修工作之建築設計顧問公司,必須具備社區規劃師資格,以及辦理工作假期之相關經驗。
2. 生態與文史調查工作坊

提供一般居民業餘與休閒之參與,推廣生態旅遊操作準則,同時蒐集田野資料,提供更多元的解說資材,亦可吸收成為園區志工。
3. 永續旅遊發展共識營
邀請地區觀光發展之相關業者參與,除了推廣生態旅遊操作準則,同時廣納業者意見,使未來發展規劃更完善。共識營成果希冀完成業者聯盟,最佳成果可望成立生態保育專案基金。
4. 永續微型企業輔導研習營
針對區域內之微型服務業者,或未來計畫投入觀光產業之個人,定期開辦企業輔導研習班,可推廣生態旅遊操作準則,同時促進旅遊地的觀光服務品質,提升觀光形象。研習內容可涵蓋:創業企劃書研擬、觀光服務品質管理、行銷管理、金融財務管理、會展籌辦、創意設計、旅遊藝術與休閒美學….等等。

生態旅遊基地建置可提供鄰近社區參與機會,推廣解說服務,提昇普遍性的解說能力,進而使得觀光服務品質達一致性水準,舉凡遊客至任何據點,透過解說服務,體驗自然與人文生態樂趣,因此行銷企劃是達成溝通的有效手段,行銷對象鎖定社區居民與業者,以及愛好學習生態之遊客。

六、結論

  歸納生態旅遊地之永續經營管理須仰賴民間團體合作,以在地保育團體、社區居民與學術單位協力之組織為佳,可兼顧專業與培力之需求,生態環境監測之訓練與實施,以及提供遊客解說與管理。生態旅遊地的原理與管理就是環境教育、公共衛生與生態景觀美學最佳的解說資材,完善的環境管理與危機處理機制才能提供遊客一次高滿意度的生態體驗。


參考文獻:

Hetzer,N.D.(1965),Environment Tourism, Culture LINKS (July), reprinted in Ecosphere (1970) 1(2):1-3

WCED (1987),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Budowski, G.(1976),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Conflict,

Coexistence or Symbiosis ?;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3(1):27-31

UNEP (1998), Ecolabel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UNEP publish.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2),生態旅遊地、生態旅遊行程之(標章認證)評鑑機制,交通部觀光局委託計畫報告書。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4),生態旅遊標章認證試評計畫,交通部觀光局委託計畫報告書。 Murphy, E. (1985),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 Methuen, New York and London

行政院環保署(2009),生態工程技術參考文件, 2009/08/09引自網頁下載資料http://www.epa.gov.tw/ch/DocList.aspx?unit=14&clsone=490&clstwo=99&clsthree=31&busin=235&path=5624

張文亮(2004),生態工程學的發展史,第一屆生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Maindis Roberts Consultants(1996),Developing a Tourism Optimisation Management Model (T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