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丹頂鶴事件談環境教育之實施 金山國小 蔡明若校長 |
||
2007年11月金山海邊出現四隻丹頂鶴,這是百年來台灣第三次出現丹頂鶴,頓時成為北台灣熱門的生態盛事。第一次丹頂鶴於1932年在宜蘭羅東出現,最後結果是被獵捕製成標本,第二次是2003年迷途的丹頂鶴丹丹,來台後遭槍擊受傷,第三次就是這次停留在金山清水溼地四隻丹頂鶴,也是出現最多隻的一次。 四隻丹頂鶴出現之後,臺北縣政府農業局馬上掌握狀況,即刻與台北市野鳥學會以及農委會等相關單位取得連絡,採取必要策施。教育局也由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聯繫中角國小和本校(金山國小),就近進行環境監測,並積極地結合家長會,規劃辦理學生現場進行戶外教學。金山鄉公所也結合民間團體積極負起在地守護的責任,進行不定期巡守棲息地。臺北縣政府除了農業局及時採取行動以外,周縣長在12月初主持2-3號道路開工典禮上,除了要求不放鞭炮以外,也表示工程在丹頂鶴沒有離開之前暫時停工。 |
|
|
金山丹頂鶴來台過冬,引發人們的關心,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丹頂鶴的善意。一位當地居民,從丹頂鶴來到金山溼地開始,就無視禁止進入的告示牌,每天進入丹頂鶴棲息地,放置飼料提供食物, 他覺得這是愛鶴的表現。雖然生態人士覺得不妥,同時違背法令,但是另一方面,卻是暗自心喜當地居民的行為,展現願意接受丹頂鶴前來棲息的善意。 但是,隨著縣府停止原訂的2-3號道路新闢工程及營建署城鄉規畫局考慮將金山清水溼地提升為「國家重要溼地」後,金山居民對於丹頂鶴停留清水溼地的歡迎和善意心情急轉直下,原來企盼2-3號道路新闢工程所帶來的商機,可能化為烏有,金山清水溼地提升為「國家重要溼地」後,農民因為自己的田地卻不能自由去耕作,擔心影響權益而忿忿不平,這一切似乎都是丹頂鶴惹的禍。隨後發生了疑似金山鄉公所捕狗隊捕捉野狗時驚嚇到棲息的丹頂鶴,又傳言民眾故意放鞭炮嚇走丹頂鶴。另,2008年3月8日教育局預定辦理的「溼地走春」活動,也因為民眾聚集準備向當時李副縣長鴻源抗議請願而低調進行,本校也擔心激起民眾反彈情緒,因而暫時停止所有溼地遊學課程的進行,頓時生態環境教育及當地產業的對立兩難窘境立即呈現。因此,當學校機關在推動環境教育時,很難避開社區民眾意識而自行其是。 |
||
丹頂鶴(學名Grus japonensis) |
環境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學生對於環境的覺醒、關注和解決能力,因此,可藉由培育環境教育師資、開發環境教材及舉辦環境教學活動等策略來落實推動。但是,環境教育也具有使全民獲得保護及改善環境所需倫理、知識、態度、技能及價值觀的目的。因此,環境教育的推動應該與社區結合才能有效全面的落實。所以,個人就如何與社區結合來有效推動環境教育提出下列看法: |
|
一、 建立校長推動環境教育的意識和決心 校長是推動環境教育不可或缺的角色,校長除了可以鼓勵師生發展校本環境教育活動外,並可以主導組織人力及整合資源。觀諸本縣各級學校在環境教育推動頗具績效者,大多是有一位具有環教意識及行動力的校長在領導推動。因此,應積極透過研討會、校長會議及其他管道,增進校長的環境教育意識及素養。 二、 以社區有教室的精神推動環境教育 「社區有教室」精神和作法值得用來推動環境教育,讓社區人士來參與環境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發揮所長,一方面可以教學相長,同時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無論是資源調查、解說人員培訓及環境步道的規劃設計,若能與地方文史工作室或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必定可以創造環境教育與當地產業發展的雙贏。 三、 尋求環境保育與當地產業發展的雙贏策略 環境生態的保育與教育應該考慮當地居民的需求,如路線的規劃、活動的安排、生態觀念的落實,都應整合資源及顧及民眾需求。 四、 辦理社區民眾環境教育推廣活動 辦理社區民眾環境教育推廣活動,除了可以建立民眾應有正確的生態觀,並可以帶動全面推動的有效性,因此,學校可以結合各公民營機構、社區、寺廟、教堂及社團等以推動環境教育及保護活動。 五、 建立完整之環境教育資訊網路,提供個人、社團、機構及團體充分利用,以發揮環境教育之效果。 環境教育為終生教育,包括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環境教育的場域除了校園外,還擴及社區自然人文環境,所以環境教育應有從鄉土出發及兼顧區域性的觀念。學校又是社區的學習中心,所以在加強推動環境教育時,應該關切與生活環境及社區間之關係,才能有效擴大環境教育推動的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