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原始人.減碳零負擔」專題報導
教學分享篇
節能減碳不能少我一人
文/圖:保長國小 李凱莉老師
回想會積極投入環境教育,起因於民國94年底參訪了「環保教育站」,被堆積如山的瓶罐所「嚇到」而開始自省。短短兩三小時,不下數十輛的卡車,一趟又一趟載回滿滿資源物,大家剛辛苦分類完清出的空地,立刻又被堆得像座山,而且待分類的瓶罐發出了陣陣酸臭味。我心想:「平日愛買咖啡飲料的我,必然也『貢獻良多』吧!」另一個引發我加緊投入的原因是民國95年1月1日起,臺北縣推動「垃圾分三類生活好OK」垃圾強制分類計畫,學校常收到相關宣導海報,孩子也發現住家社區電梯裡貼了相同的說明。分類的項目既多且雜,那陣子,我和孩子幾乎天天玩「對對碰」,討論該如何分類並告知家人,以免受罰。
◎知行合一護地球
「台灣一年約使用30億個鋁箔包,但只回收了4億個,因為鋁箔包是用聚合劑將一層鋁箔、二層紙、四層塑膠合成,回收處理困難,廠商不太喜歡回收,民眾也不太清楚鋁箔包應該歸在哪一類回收。」
「1990年~2006年,慈濟環保志工回收的紙量搶救了1400萬棵樹,約二千多座足球場的面積,可是人類砍伐森林的速度,一小時就將二千多座足球場面積大小的樹林夷為平地。」
「地球的平均溫度應該在攝氏15度,若升高1度,將使全球11億人口缺糧、30%的物種消失。」
這些訊息來自今年寒假我參加慈濟「疼惜地球 力行減碳333」的一堂課,每每聽到這些資訊,就惕勵自己在「節能減碳」教育上不能鬆懈。
教室裡,我將得到的新知和孩子、家長分享,影片類如「白色大地」紀錄片、「暖化造成的氣候異常、糧食短缺」新聞報導、公視「下課花路米」、大愛台「呼叫妙博士」;書籍如「小北極熊努特」(格林出版)、台北縣低碳手冊;設計國語日報剪報學習單,如「環保過清明」,「中秋不應變成烤肉節」;實驗如「可怕的免洗筷」、「飲料真面目」。除了教,更重要的是老師以身作則。我隨身攜帶手帕、環保餐具,不喝飲料,紙張雙面使用,落實資源回收,班級同樂會購買有機食品、製作有機三明治,建議學校不採購鋁箔包飲料當獎品。點點滴滴的教學與身教,在孩子身上開花結果。一日在校門口遇到班上孩子,沛璟開心的告訴我:「老師,麗華和我剛才在早餐店沒有用免洗餐具,我們用午餐的便當盒裝蛋餅,只有翔翔用免洗筷、免洗杯。」翔翔趕緊說:「好啦,明天我會加油!」
三月初,當我們進行校園植物探索課程時,孩子驚呼「老師,生態池裡有寶特瓶,這裡也有鋁箔包。」隔天,全班帶著夾子、桶子到後操場做「愛校服務」。十分鐘不到,各組的桶子裝滿了垃圾,有塑膠袋、紙屑、吸管、飲料罐,竟然還有一顆電池和一把完好的三角尺。我們討論了這些垃圾出現的原因、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愛惜物品延續物命的觀念。孩子的認真,讓我感動的勉勵他們:「這一節課你們不是撿『垃圾』,是撿了好多『福氣』。將環境變乾淨保護大地是『福氣』,撿到可以用的三角尺是『福氣』。「撿福氣」的概念在孩子身上起了善的漣漪……。
下課鐘聲響起,幾位孩子拿著夾子、桶子跑了出去。上課鐘響,孩子拿著桶子給我看:「老師,你看我們在後操場撿到這麼多『福氣』!」又有一節下課時間,我聽到孩子的對話──「家葆,沒球了,我們去撿福氣。」立婷在聯絡簿的善行日記寫著:「今天我和騰惟一起撿垃圾,我會幫忙撿垃圾是因為沒有愛護地球的話,他會生病。」一個多月過去了,幾乎每天都有三、四位孩子到校園撿「福氣」,偶爾,發現隔壁班的孩子也開始拿著工具和我們班一起撿。
◎減碳生活我做起
寒假的「疼惜地球 力行減碳333」研習中,講師說了一則發生在他身上的「麥當勞冰炫風」故事……。
班級同樂會製作有機三明治。 |
我和同事響應減碳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一天,我們兩人覺得很熱,走進麥當勞想買冰吃。當我告訴服務生我要一杯冰炫風並裝在環保杯裡,剎那間服務生訝異的看著我,停頓了一下,狐疑的問我:「裝在這裡?」我直覺反應:「沒錯!」並感覺他看我的眼神好奇怪,他請我等一下。一會兒他請來了店長告訴我:「先生,抱歉,冰炫風需要用我們的杯子裝了冰淇淋、巧克力後,放進機器裡攪拌,你的環保杯可能沒辦法?」我回答:「要攪拌喔?沒關係!我自己搖一搖就好了。」
孩子「節能減碳」生活實踐的心得。 |
講師感慨:「環保生活尚未落實在每個人身上,店員才會有那樣奇怪的眼神出現。所以,勉勵大家──做好事不要害怕當第一個人!」
「節能減碳」是觀念與習慣的建立,從班上孩子維護環境的真心,以及「麥當勞冰炫風」故事,我也要有「做好事不要害怕當第一個人!」的勇氣,和孩子、家長、同事分享環保教育,並身體力行。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