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戶外教學∼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專訪

文、圖:高炯祺 、蔡再祥

【前言】

教育的本質在於開展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能力。而戶外教學活動,有別於課堂上的靜態學習,以戶外不同的場域作為教學環境,讓孩子的好奇心能不斷萌芽,探究與學習的觸角能延伸到不同角落。誠如盧梭所言:「多用理性和感性,孩子直接從經驗裡學到的效果,比間接學自書本的好的多。」戶外教學的重要性可見一 斑,設計以孩子為主體的戶外教學活動,透過對周遭環境的覺知、拓展孩子的學習領域,增進生活必須的基本知能和經驗,以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

    戶外教學活動日益受到重視,因此許多政府及民間的基金會、協會、自然教育中心也依其成立宗旨及特色,辦理各種戶外教學活動。全國各地有關環境保護或自然保育的組織相當多,從機構名稱約略可瞭解其設立宗旨,例如臺北市野鳥學會、中華民國自然保育協會及荒野保育協會。而「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設立於2007年,成立迄今僅短短的一、二年,在知名度上雖不若上述機構般令人耳熟能詳,但基金會的每位成員皆用心投入,且接受委託經營自然中心、辦理戶外教學活動,深受外界好評。因此,希望能讓更多關心戶外教學活動的夥伴認識人禾基金會,臺北縣環境教育輔導團特別規劃專訪基金會執行長方韻如小姐,從而了解基金會成立之宗旨、經營之自然學習中心及辦理之戶外活動,藉以更進一步了解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對自然環境保育的努力,提供熱愛自然的夥伴參考借鏡。

人禾基金會戶外教學


【關於基金會暨方韻如執行長】

人禾基金會戶外教學

年紀輕個子嬌小是方執行長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方執行長畢業於台大森林所,曾經擔任平溪國小教師兼教導主任(是從正規教育體制出身的正式教師),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環境部主任及副處長,目前是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亦是臺北縣永續環境教育輔導團諮詢委員。曾經參與、執行過多項環境專案,包含:永續校園、社區總體營造、濕地課程發展、解說教育、棲地復育、水質改善。主要研究專長領域為濕地經營管理、環境學習中心經營發展、永續環境教育、課程發展。豐富的學經歷背景,加上對環境教育的熱誠及使命感,讓她放棄教職,專心投入環教工作。

有關基金會名稱之源由部份,方執行長提到,「人禾」為創辦人所命名,人禾所談的是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環境倫理談的是人與環境、人與人的關係,因為世界的問題來自人,人有許多的問題來自於環境的資源分配,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解決了,人與人之間關係亦能迎刃而解。創辦人誠心希望未來是一個世界大同的社會,希望社會各階層都能重視最根本的環境倫理,所以發願成立此基金會。基金會目前也接受林務局委託經營管理「火炎山森林生態教育館」及「羅東自然教育中心」。


【基金會主要戶外活動】

    人禾主要透過自然學習中心以及辦理活動兩條主軸路線來達到推廣永續環境教育。自然學習中心對國小學生戶外教學活動提供了4組課程方案,也對國中小老師辦理戶外教學研習,讓老師除了認識自然中心也了解如何帶學生在自然中心發展學習活動。像羅東自然學習中心的資源相當豐富,有林業、水池、溼地、木材、林業鐵道可提供的課程相當多,也有相當多議題層面的發揮。在火炎山自然中心,我們戶外教學主要透過現場觀察探索與公聽會的角色扮演,帶領苗栗附近孩子認識影響家鄉發展的火炎山,認識地下水涵養、砂石開採等在防災、國土保安、與短期獲利間的權衡。也讓孩子知道,我們住在這裡,我們與環境之間應該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水的力量如何去形塑我們的環境?而不是只是單純的認識火炎山。因為課程比較固定,而且需要長時間經營,所以是由基金會專職與培訓的解說員來帶領課程。假日我們也充分利用自然中心資源,辦理親子或成人的體驗活動。

人禾基金會戶外教學


 

    此外,配合環境議題辦理體驗式或參與式的教育活動是推廣環境倫理教育第2條路線。像去年和企業合作在假日辦理「跟著水去旅行」的活動,對象是高中以上的社會大眾,採行的是安排講座課程,搭配一趟旅行,透過旅行去認識台灣的水環境、溪流、海岸等有趣的地方以及目前面臨的問題。基金會很關心水環境的議題,因此希望發展一套關於水的教材。例如:學校附近有海岸、有河川(天然或人工),有機會到海邊進行戶外教學時我們能和孩子談什麼?如何進行課程?在教室裡我們必須給孩子的先備知識,應該要讓學生知道「水環境」是環境、是資源也可能是災害,它是完整的概念。帶著孩子進行戶外教學,實際體驗課程所說的,並且有更深刻的感動與省思,所以戶外教學是課程深化與統整的一部份而非外加。一般老師認為戶外教學會增加許多工作負擔,方執行長也以她以前在平溪國小時,學校在油桐花樹下開音樂會的活動來舉例,整個活動開學前即融入課程設計,包含植物認識、宣傳旗幟的製作、發邀請函,這些都可融入國語科、音樂科、藝文科進行有計畫並且透過團隊分工的教學活動,如此就不會變的突兀或臨時增加老師的教學負擔。

基金會辦理戶外教學活動需要較多的經費,為了減輕學校及參加者的負擔,提高民眾參與意願,基金會盡可能向政府或企業爭取補助部分經費,企業也願意贊助辦理有意義的活動。基金會目前辦理活動以配合學校校外教學1天為主,也接受公部門的委託辦理相關推廣活動。例如台北市政府在內雙溪自然公園的森林體驗活動,透過課程與體驗活動交錯,從植物的認識到生態系的瞭解,並且一夜的森林露營形成特殊的洗禮,對於參與者是種新鮮的嘗試。

目前基金會正在執行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的課程發展,與火炎山森林生態教育館的經營管理。這兩處環境學習中心發展了針對不同年齡層與不同類型的課程方案,讓民眾透過這樣的平台有不同的參與機會。尤其特別針對國中小學生設計了數套與能力指標明確對應的體驗課程可供預約參加,並且辦理教師研習協助教師對相關議題內涵的瞭解,獲得應用相關場域輔助學習設計的協助。


 【學校校外教學及親子戶外活動】

我們曾聽到社會對學校目前執行校外教學有不同想法,也看到國語日報本年度10月專題探討即為校外教學,也引起許多迴響。方執行長個人認為可以將校外教學與畢業旅行分開來看。她認為要全學年或全校在同一天到同一場所進行戶外教學,認知與技能的學習成效容易受到侷限,必須透過很精緻的分工與有效的引導才能達成,因此建議將戶外教學當作是常態性的學習型態,以班級或班群的方式,配合校內的領域學習加以延伸或驗證。而若是畢業旅行影創造共同回憶的活動,可以情意學習為主軸。即使是到遊樂場遊玩時,能指導學生觀察所見到的事物,或可以請小朋友邀請10個同學和他一起完成特殊的快樂分享形式,甚至是遊玩前的行程規畫也可以成為學習的主軸,包括共同討論交通工具、路線、自備餐具、自備飲水、旅行過程中能否友善環境。的確,在教改政策講求行動研究的今天,體制內外人士對於統整課程的成效都寄予厚望。在戶外主題教學課程規畫的過程中,課程的規畫與安排,可由各領域教師們合作設計,在彼此不斷的討論與合作支援下形成課程架構。戶外主題教學在校外參觀時達到最高潮,若能於事前的規畫完善加上各領域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的全力配合,可以使學生對設計的戶外教學充滿期待,所以參觀時,均能將課堂所學之理論作一番實地證驗,真正達到教育的功能。在學習單及參觀手冊的設計上,讓學生試著由團隊的智慧去解決各種問題,去關心己身以外的人、事、物,走出戶外的教學才能建立統整知識概念與生活經驗的結合。

對於父母帶領孩子從事親子戶外活動建議,方執行長提到:「親子戶外活動應是孩子和父母享受的共同回憶。」對於旅程規劃、知識部份及生活教育部份,應事先安排及規劃,並可以和孩子先討論,也可藉由新聞畫面的引導,進一步討論有關價值觀的部份。方執行長舉例:其父親曾經有一次帶著全家坐火車去玩,旅經綿延的農田中有一處處大小相仿的小窪地,父親出題請大家猜猜看是怎麼形成的,一路緊盯戶外觀察,推理,就成了那趟旅途中有趣的功課,使得那次親子戶外活動留下了印象深刻的插曲,也啟發了觀察提問的習慣。


【期許】

秉持著社會公益的角度,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方執行長說:「是一種使命感」。讓民眾可以透過環境教育有關的議題;讓人們了解環境被破壞越來越快;也讓民眾可以學習到保育的觀念。可能透過企業或民眾的參與、課程的教育、舉辦休閒活動,讓從前不接觸自然的人靠近土地,或許這些民眾未來會再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列。因此本會結合了教育、媒體、行銷、環境研究、田野實務、自然中心經營的經驗與專長,以維繫環境倫理,推動環境永續發展,讓永續環境知能成為普遍的常識與深植的態度為目的。希望能達到以下的願景:

 

 

戶外教學體驗學習

一)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的落實:

1.促使現有課程及教材中的能力與思維,更符合永續原則。

2.協助學校教育環境的整合,落實環境教育的融入。

3.協助第一線的教師建立永續環境教育執行所需的相關資源。

(二)推動環境學習中心的建構:

1.協助現有環教場域的推廣工作,讓更多人走進來瞭解。

2.推動優質環境學習中心的規劃經營,讓更多深刻體驗能發生。

(三)擴大社會各層面對永續環境議題的關注和參與:

1.強化永續環境觀念的分眾推廣策略,開啟深入人心的途徑。

2.我們關心:全球變遷的因應、生物多樣性的維護、重要棲息地的保護、環境資源的可持續使用。

    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們,正面臨著時代的考驗,如何在有限的空間,無限的視野中,啟發學生的多元智慧,激勵學生豐富的潛能,引導學生尋找人生志趣與方向,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正是所有老師們共同的願景。期能經由所有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達成目標,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