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大昆蟲系石正人教授─談外來種入侵》

文:焦妮娜      圖:莊士欣

簡介:

學歷:1985-1989 博士,國立台灣大學
1980-1982 碩士,國立台灣大學
1976-1980 學士,國立中興大學

經歷:1997-迄今 教授,國立台灣大學
1989-1997 副教授,國立台灣大學
1986-1989 講師,國立台灣大學
1984-1986 助教,國立台灣大學

  

主要研究範圍:

本實驗室以入侵紅火蟻(red imported fire ant, Solenopsis invicta)為主要研究題材,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下列數個領域。族群遺傳方面,利用各式分子標記,包括粒線體(mtDNA)及微衛星DNA,解析台灣各火蟻族群間的遺傳變異。此外,與美國農部入侵火蟻與家居害蟲研究中心(Imported Fire Ant and Household Insect Unit, USDA)合作,採用大量的遺傳標記,探討大尺度之火蟻全球入侵歷史。第二,主要探討火蟻於新入侵地的社會性演化(social evolution),包括巢內親族結構、蟻后數目、擴散模式以及生殖行為,在入侵後是否產生改變,並以此推測火蟻入侵成功之因素。第三,試圖以火蟻兩社會型間(單蟻后及多蟻后)之地理分佈解釋兩者之間演化平衡,配合粒線體、微衛星DNA以及Gp-9序列,推測兩社會型之入侵歷史。第四,致力尋找本土產品作為餌劑之載體,配合微膠囊技術(microencapsulation),研發適合台灣潮濕氣候之火蟻餌劑,期能提高滅絕火蟻之可能性。另一方面,為增加監測及偵測火蟻之效率,從現行誘餌著手,利用GC-EAD指出具強烈誘引效果之化合物,並進一步純化之。第五,以生態面而言,主要探討本土螞蟻、火蟻與餌劑撒佈間交互關係,並進一步瞭解餌劑對環境及生態系之衝擊。另外,利用本土螞蟻作為可能之潛在天敵,並探究其生物學與大量飼養技術,期能發揮以蟻制蟻之功效。綜合以上而言,本實驗室無論在火蟻基礎生物學、分子生態、社會性演化或是實際防治應用上皆有涉獵,近期陸續將有數篇論文發表於國內外期刊,歡迎參考。

以殺蟲為重點的昆蟲系

從小生活在農村,大學時讀的是台大昆蟲系,早期台灣昆蟲系是放在農學院,可以說是植物保護系,主要研究重點是做病蟲害防治,所以當時學昆蟲的重點是放在殺蟲,直到十年前,台灣的昆蟲系才獨立出來。

但由於殺蟲之前要先認識昆蟲,昆蟲課程中也可講到生物防治,所以對昆蟲有深入研究,也因此漸漸對昆蟲產生關懷和熱情。

從自然科學 走入社會科學
石正人說,最初所受的學術訓練及研究,即使必須養蟲,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殺蟲,
以確保農作物生長茂盛,但在陪伴孩子成長而投入龍安國小等昆蟲營的籌措工作後
,研究昆蟲才變成了他的興趣,樂此不疲,而且自己也越來越愛昆蟲。 約在六年
前,石正人的研究觸角突破了自然科學範疇,從分子生物學領域延伸到了社會科學
領域中,透過自發性學習,大量閱讀社會科學類相關書籍,不斷聽演講、討教,吸
收新知,慢慢的建立起自己獨持的見解,深入淺出的教導中小學教師,如何利用昆
蟲裨益各學科教師教學。

 數位典藏寶庫上課


推動科學營 掀起昆蟲熱

為何昆蟲營能刺激石正人的研究觸角由自然科學向社會科學延伸?他說,因為親子一起參加的昆蟲營
往往是大人玩得比小孩更高興,十六年來台大昆蟲營一年比一年辦得盛大,也說明了人和自然之間的
情感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有機會發展,就很難切斷。
同樣的,台灣經濟開發的壓力一年大過一年,破壞自然的速度一年比一年加劇,在見到大自然受傷害
的同時,石正人強烈的感受到現代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疏離,科學教育需要被重視、提倡。
石正人指出,在先進國家的國民眼中,台灣人毒打野狗、濫墾山坡地、一味驅逐陽明山野牛等等是
很野蠻、奇怪的行為,這源自於我們的生態教育太少了,每當經濟利益與生態保育衝突時,為政者為
討好選票,很容易選擇向經濟利益靠攏,而不管一廿年後大地的反撲;與其責罵政客引起更多對立,
不如從教育紮根,把保育觀植入人心。

創辦龍安國小昆蟲營
兒童昆蟲教材

石正人教授回憶,所以會開辦昆蟲營,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在龍安國小讀小二時,以家長身份到班上帶領兒子和同學們一起觀察昆蟲,安排假日到野外採擷昆蟲,並請其他家長來協助,變成班上親子活動,大人小孩一起快樂的採擷,製作標本,由於昆蟲營隊辦得很成功,後來成為受家長學童歡迎的親子營─龍安小生物營,從85年成立至今,仍然持續在辦理。目前這個親子生物營有100人之多,還曾出版名為昆蟲王的昆蟲教材,參加這個營隊的一些孩子己進人大學,這一段歷程,讓他們學習很多,也更懂得珍惜生命。

從昆蟲教學出發的生態課程最能引起孩童興趣

昆蟲研習營

在大自然中,觀察昆蟲蝴蝶的生命過程,學生很容易被感動,最容易達成情意教育的目標,昆蟲營就是在專家指引下,帶著家長和學生在大自然中做主題式的觀察,才能產生學習的意義;了解愈多,感動愈多,學習才有意義,行動力量才會內發,學習才會了解,了解才會關心,闗心才有希望。

但比較可惜的是:在一般學校很難找到昆蟲學習的環境,因為都會區的學校沒有穩定和自主性的生態系,人工製造的校園是無法多樣化的。而昆蟲教學的學習過程,遠比學習結果要重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能學習到尊重生命、關懷環境。

 

原生物種的教材─野生新視界

由世界保育基金會原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發行,行政院農委會贊助的「野生新視界(教師手冊‘學生手冊)」,是從生物多樣性觀點編輯的一套教材,內容豐富,符合九年一貫能力指標,而且提供一些學習單,讓教師利用,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探討會對本土造成威脅的外來種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是很好的一套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教材。

 

外來種入侵的觀念如何在中小學紮根

校園中有一些常見的外來種生物、植物入侵的威脅,目前仍很難有辦法完全消除,有些外來種幾乎已蔓延到全台灣,例如入侵外來種的介殼蟲,造成蘇鐵生長變慢,已有很多蘇鐵因而枯死,若以藥物防治,會對環境造成很大傷害,的確是很傷腦筋的事。

原生物種的教材─野生新視界

石正人教授的話

台灣是昆蟲王國,種類數量多,可以說是生物多樣性的代表,但因它們的個體小比較不受到重視,若以生物多樣的觀點來看,個體小的群體的確比較有滅絕的危機感,例如台灣原有各類約270種螞蟻,但因原生棲地被破壞,所以許多螞蟻種類已逐漸絕種了。

以昆蟲來教學其實是一舉多得的,學生可以學得快樂,收穫也很大,但有時會因為老師不喜歡,造成學生受感染也不喜歡,教師必須先消除心裡的抗拒,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以龍安國小物營為例,只要有人帶頭,中小學生是會被帶出興趣的。

石正人教授研究計畫─數位典藏網

蟲蟲總動員 http://insect.cc.ntu.edu.tw/
「蟲蟲總動員」網站,介紹各種昆蟲相關之趣談、知識、應用等,內容涵蓋生物多樣性、可愛的昆蟲、昆蟲的利用、蟲害防治等系列知識。此外,並以豐富的圖文及大量的生態影片,介紹昆蟲世界中各種千奇百怪的現象,昆蟲到底是什麼?昆蟲為什麼那麼「變態」?以及昆蟲與人類各方面的關係,都可以在本網站中探索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