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低碳之綠色校園環境改善

--以臺北縣思賢國小中庭透水性鋪面為例--

蔡再祥   台北縣思賢國民小學行政處主任

壹、前言

    由於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地球綠色資源減少、全球高溫化、二氧化碳增加等現象,導致嚴重的環境危機,自從「京都議定書」在199712月於日本京都發表,並於20052月正式生效後,就象徵全球將進入另一個新時代。加上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20065月發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在國際上引起大轟動,近一年來全球抗暖化議題,可說熱門的話題。

    人類文明已經從燃燒大量的煤、石油及天然氣等石化能源的「高碳時代」,轉變到倚賴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的「低碳時代」,甚至走進「無碳時代」。

 

 

 

    今日我們要瞭解「減碳」不只是救地球,更是減少個人、國家財務損失的最直接方法。觀察世界上先進國家,如英國政府早在2003年就揭示其新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建構一個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為這一波全球經濟社會轉型的新趨勢,清楚地做了宣示。白皮書中開宗明義即說:英國要在2050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準再大幅降低60%。「京都議定書」中也明訂,38個工業化國家及歐盟要以身作則,在20082012年間,將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至該國1990年時的排放量水準,並再降低5.2%。綜合種種因素,可知不僅在海外,現在在台灣,減碳也是最新興的時尚運動。 目前國際間提出「減碳」永續發展的議題,運用於校園永續環境教育方面,不僅跳離過去傳統學校的封閉空間、更整合社區意識、將校園改造成具有社區特質之公共活動空間,進而結合環境教育教學(如圖1),推展低碳綠色校園建設。

    每個人在求學過程中,學校為其主要空間,而學生必然受到學校環境之影響,因此基於環保意識的覺醒,與低碳綠色校園的推行,致使未來在改造學校的同時,將環境融入自然生態、工程導入生態工法及規劃時期配合導入民眾參與,創造低碳節能人性化、健康且綠色的學習環境。

    因此本文以「台北縣思賢國小中庭透水性鋪面」為例,說明校園改造現況及規劃構想,配合綠色校園的理念帶動校園生氣,分享本校永續經營的綠色校園理念。

 

1 教育部永續校園改造架構軟體硬體並行

【資料來源:江哲銘 (2003) 教育部永續校園推行緣起、目標及內涵。教育部永續校園北區改造宣導說明會】

 


貳、綠色校園觀念介紹

校園建築空間及軟硬體設施,要符合能源、省能源、避免污染、生物多樣性、符合生活機能、乾淨舒適、與社區環境融合;配合教學、讓學生體驗自然的多目標設計。

一般人對其常有「綠色即是綠化」,其實「綠色」引申為「節能、永續」之意,而永續又包括資源流與能源循環、基地永續、生態循環、健康建築四大面向,以下針對各項分別詳述如下:

前庭安全圍籬

()、資源流與能源循環:主要考量可回收應用之建材運用於校園建築,運用被動開窗模式及自然光線與通風達到省能的條件,同時使用低沖水量之設備,以及水循環系統分層分級再利用、雨水保存再利用達到省水的功能,另外在廢棄物再利用方面不僅可減少對環境之污染,更可達到資源永續,就資源流與能源循環方面可分為下述七點

     1、資源回收利用。

     2、透水鋪面。

     3、雨水、再生水利用。

     4、人工溼地自然凈化水循環處理。

     5、再生能源利用。

     6、節約能源設計措施。

     7、省水器材。

()、基地永續:主要考量基地氣候上之變化,進而將舊建築轉化為整體生態學

校設計,同時運用敷地地理環境條件,考量附近交通負荷量對環境造成的

影響,進而配合民眾共同參與與規劃銜接整體城鄉都市之基礎建設,因此

在基地永續方面可分為以下四點說明。

     1、地表土壤改良。

     2、親和性圍籬。

     3、多層次生態綠化。

     4、生態景觀水池。

活動露台施工

挖除硬鋪面(透水管施工)

()、生態循環:主要說明生態循環必須符合綠建築綠化評估指標、以及確保當

地生態系統之維護,利用植物根系與微生物作用將污水凈化,且應用強制

處理生化槽將固體排泄物轉化為堆肥以確其養分可回歸農業使用,因此就生態循環方面可分為以下三點。

     1、落葉及廚餘堆肥。

     2、教學農園。

     3、共生動物養殖利用。

()、健康建築: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應使用健康建材,減少因使用而造成污染

物,在通風方面運用通風系統維持健康環境品質,降低室內污染物的生成,

在噪音方面應用高隔音度的材料與工法,在健康建築方面包括以下三點。

     1、採用健康建材與自然素材。

     2、室內環境改善。

     3、室內建材乾式構造組合。


參、本校中庭透水性鋪面規劃

 

一、初步規劃構想:

() 利用校園空間實踐低碳之綠色校園環境教育

  「低碳之綠色校園環境教育」是教育單位近年來努力的方向,在形式上,校園的界線,不再是高高的圍牆,而是街道中的綠色廊道,在實質上,校園是居民休憩活動的空間,更是居民終身學習的處所。學校特別委託設計公司進行校園空間整體規劃,乃是運用「境由心生,心由境造」潛在教育的策略。

() 環境教育核心之參與式設計

  協助師生從體驗校園環境,提高對空間環境的敏感度,延伸出積極的環境態度和價值,進而凝聚親師生的力量和智慧,共同找出改造校園空間環境的取向與策略,進而塑造出具體而理想的綠色校園藍圖。

() 融入生態教育的公共空間

  「低碳之永續校園環境」是目前教育部積極推動的教育政策之一,本校校園中不乏隱閉但頗富生態條件的角落,藉由本計畫之規劃與執行將此資源釋放出來,它不僅拓展師生教學空間,並為社區居民營造資源及生態共創的新面貌。

   本校為落實永續校園教育的具體作法:

    編列十萬元經費,聘請永續校園規劃專家,做諮詢參與規劃。

    鼓勵行政及老師積極參與研習並編寫教案,提升永續校園的專業知能。

    結合鄰近昌平、頭前國小,爭取到96教育部永續校園規劃整合案經費240萬(本校分配到98萬元)。

    自籌50萬元做永續校園規劃中庭整建經費。

    不足新台幣624290元申請縣府補助。

 

二、目的:環境教育自然生態之永續經營的基本理念:

    找尋學校永續發展條件,落實校園環境的整體規劃,重新修建校園的空間景觀與生物多樣性的植栽生態,使其新生,更具活力與教學創意。

    加強校園的透水性空間、綠色植栽,減少硬鋪面,調節中庭的溫度以達成「減碳節能」的目的。

    符應學校四大願景:人文、內省、自足、創意,改造校園,使思賢的教學環境,親近自然,更具藝文性、啟發性、活潑性與詩性的人文內涵。

    環境影響生活,情境影響心境,經由改造環境提升師生互動的教育品質。


挖除硬鋪面

三、工程需求性:

我們希望可以打破校園的水泥牆及地板,並引進一條象徵淡水河的延伸生態觀察水道,讓塵封已久的大地重新回到原始的狀態可以呼吸,不僅在生態與歷史都有正面意義,生態水道像是為思賢國小及社區居民注入一股新血,從原滯流死沉的空氣又流動起來;而打破水泥舖面及水泥牆是重現大地使民眾重回土地的芬芳,重新縫補學校與社區、人與人的疏離感。好久不見的水和土,又回到從前,我們希望在校內做一連串教學園圃及生態水道,在裡面可以學習到很多不一樣的事情,如植物生長體認生命的奧妙、從歷史角度看演變,了解為什麼從農業轉變為工商業,重現土地的目的是要保護地球…等,澆灌設備是利用回收雨水及中水不斷循環維持,中庭透水鋪面除了可降低地面溫度以達成「減碳節能」的目的外,也是提供教學及休憩好去處。在校內創造許多小空間並充份發揮各空間機能,供師生可在校內做戶外教學與活動,實現校園是個大教室的理想。

挖除硬鋪面


四、預期目標:依據學校願景的規劃

    落實環境教育的校園應該是一個樸實不華,以孩童的眼光來建構的校園,在戶外的環境有著可以大口深呼吸的自然場景,自然步道則連繫著校園動線;運動場沒有舊有制式的PU跑道,只有寬闊的草坪及蒼翠的樹蔭;也許有點雜亂但絕對是自然的景象;在綠蔭下有著木平台;座椅是學校的,也是社區的。教室是戶外空間的延伸,是動靜機能上的區隔;流暢的動線如果能使用的得體,則可以使得學校更具效率。可以製造一些符合孩童尺度的小角落,為不同群體的孩子,帶來不同的驚喜。永續校園是在創造一個有「記憶」的地方,並且我們深信這個記憶將會在孩童心中成為永遠的最珍貴的回憶。                            

思賢國小的學校願景,經由老師的意見提供,教務處統整,最後由校長架構完成。學校願景:人文的、自足的、創造力、反省力,訂定進一步註解學校願景發展的方向改造校園,使思賢的教學環境,親近自然,更具藝文性、啟發性、活潑性與詩性的人文內涵。環境影響生活,情境影響心境,經由改造環境提升師生互動的教育品質。


伍、結論與建議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中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之冠,台灣屬於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百年以來,平均溫度增加了1.3℃,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導致台灣近年氣候變異極大,氣候持續暖化所引發的氣候變遷恐將引起台灣未來的氣候會是暴雨暴旱交迭,為減緩暖化效應,因此環境教育由校園規劃開始更顯重要。

在生態規劃的原則下,規劃者與使用者,藉由互動開始建立永續開放校園,從校園現況探討問題的癥結,針對問題提出改善的對策,爾後藉由民眾參與的想法結合規劃團隊者的專業,規劃出永續的低碳之綠色校園環境,促進鄰里與學校間的串聯與交流使校園成為社區的公園。

另外在學校環境教育方面,筆者認為對於高職、大專以上的高級教育以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教育課程模式較為可行;而現行國中、小學及幼稚園而言,則以多科性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模式較為適合。學校或教育主管當局對於課程、教材及師資,應容事先妥善的規劃、安排及在職訓練。環境戶外教學是環境教育普遍實施的教學方法,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在活動之前,老師就能掌握充分的資訊,且能事先將活動單發給同學;在活動過程中,能夠善加引導,且要同學依照活動單的指示來進行活動,仔細觀察,並加以記錄;活動結束後,老師再就活動單的結果加以檢討。

希冀藉由「臺北縣思賢國小中庭透水性鋪面」之改善觀念,可以發起更多人響應永續校園活動,以校園為中心作「點」的工程改造,配合未來「中港大排旗艦計畫」繼而連成「線」的社區整體規劃,再建構成「面」的生態環境,使我們居住的環境邁向永續地球的經營。

中國時報97.3.19報導思賢國小低碳校園經營成果

參考文獻

(a) 書籍: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築設計技術彙編。

(b) 研究報告:

林明瑞(2003)綠色校園的理念與規劃。

江哲銘 (2003) 教育部永續校園推行緣起、目標及內涵。教育部永續校園北區改造宣導說明會。

林建棕 (2003) 攜手共築永續校園的夢---深坑國小綠校園改造經驗分享。教育部永續校園北區改造宣導說明會。

李永展、洪菁谿 (2003) 生態社區營造。

彭國棟 (2003) 生態工法在社區營造之應用。九十二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行政作業講習會。

王元山 (2003) 社區空間資源之規劃與運用。九十二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行政作業講習會。

(c) 網站:

http://www.sies.tp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