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的實務工作者∼

 台北縣環教輔導團顧問陳超仁專訪

文:焦妮娜  圖:焦妮娜、林家弘

簡介

向大自然學習

學校與社區的故事

永續營造的關鍵

尋找特色─從身邊的校園開始

中小學教師如何進行環境教育

為生物保留不同的棲地

語重心長的叮嚀

 

 

 

 

 

簡介:

學歷:大學畢業

經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技士、林務局技士、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生物多樣性保育推廣志工

 

認識陳超仁老師已有四、五年時間,驚訝於老師對植物的如數家珍,初次聽到他深入淺出的說明人厭槐葉萍和原生槐葉萍的區別,讓我見識到大師的功力,之後更多次邀請超仁老師做生態校園營造的指導,深覺獲益匪淺。


話說從頭─埋首植物研究的契機:


專訪陳超仁老師


陳超仁老師指導教師做生態保育研習


陳超仁老師帶領台北縣中小學做環境探索研習

因接觸而喜愛─超仁老師和植物的接觸,是從大學畢業後在師大擔任生態研究助理開始,這兩年間在動物園做梅花鹿復育研究計畫,據老師說:從那時開始才對生態有比較多的了解;由於對一種生物做研究,必須對它的棲地、生活習性都有很詳細的了解,尤其梅花鹿和台灣原住民關係密切,與台灣文化歷史發展有很重要的關聯性,是一種很重要的台灣原生種動物。由於當時墾丁國家公園選定社頂作為梅花鹿復育之基地,超仁老師就到墾丁社頂公園做調查,也才知道不同棲地有不同植物。因為佩服植物學家的無所不知,驚訝於大自然生物界的豐富多樣,才萌生研究植物的動機,大學就讀海洋生物系的超仁老師說,從那時起,他才開始漸對陸上植物發生興趣。

一般人通常會先從對動物感興趣開始,例如看到一些小動物、小昆蟲、蝴蝶…想要了解牠們的棲地,牠們的食性,然後才會開始對牠們吃的植物等產生興趣,生物研究都是這樣一步一步慢慢來的,不可能一蹴可幾。經過長時間觀察,才累積一些知識,農委會生態保育宣導工作的經驗,讓超仁老師有一些體悟,十多年前做生態保育推廣工作時,都只是以演講、上課的方式,講一些保育的理念,可是對一般人來說,那些內容都是遙不可及、虛無飄渺的,他認為,應該帶民眾直接到戶外去實地觀察,了解生物棲地如何遭到破壞,應如何做保育等,才能讓民眾有較深的體驗,不過到野外必須做交通、安全等規劃,超仁老師於是想到:何不就從自身週遭的環境做起,從路邊、從家中花園、校園都可以看到豐富的生態,從營造週遭環境做起,就可以認識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了,之後再到野外就可以更得心應手的觀察和了解大自然。

 
營造週遭環境的重點─向大自然學習

超仁老師說: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大自然豐富多樣,只要跟著大自然學習,尊重大自然,不要太強求,就是營造環境的最好方式。例如在我們想要營造生態校園時,有的學校想要做蝴蝶園,有的學校想要做生態池,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先了解自己校園的特色。以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環境,我們人類的心態和價值觀必需改變,在談環境時一定要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要體認這塊土地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生存的地方,而非人類獨占及獨享的;所以在利用這塊土地時,必須要有提供給其他生物使用的想法,不應僅從狹隘的經濟價值來考量;任何一塊土地上的生物,都有其在生態上應有的角色和無可取代的價值,如能從這個觀點思考出發,就會發現,在地上原生生物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其實每個學校環境的生態都很獨特,只要把自己校園中獨一無二的生態價值找到,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就可以發展出各校的特色了。

超仁老師仔細的講解讓學校教師獲益良多

 

 

 

 

 

尋找地方特色從尊重大自然做起

 

學校與社區的故事

 

超仁老師說到自己指導學校與社區營造生態環境的例子:曾有一個社區想要營造生態社區,邀請超仁老師指導,超仁老師要他們先回想祖先怎樣描述家鄉,並試著畫出來,畫裡出現溪河中有魚,樹上有猴子、穿山甲…的景象,超仁老師將畫貼出來,社區的人才恍然大悟,開始思考到自己的環境特色是什麼?超仁老師認為:要營造生態環境,絕不是一窩蜂的建生態水池、模仿別人造蝴蝶園;大家畫出的景象雖然不見得都正確,但透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大家有機會開始思考,並透過分享討論,找到營造生態社區或校園的共識與正確方向,再進一步尋找文獻資料或專家學者調查資料,尋找到自己真正的特色。

超仁老師還提到在指導營造校園特色時的一個有趣的例子:有些學校並不知道自己本身已有珍貴的特色,超仁老師曾在南部一所學校操場中間草坪上,看到三四千隻小灰蝶飛舞,但校長在超仁老師指點之後,才感動的恍然大悟:自己學校原來就有的特色。另有的學校不了解自己學校種滿外來種植物,是不正確的作法,超仁老師殷切期盼:今後各校都能多多種植原生種植物,由於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生產者之角色,而動物則消費者,有了生產者,就會有各種動物伴生而來,因此不必刻意引進蝴蝶等昆蟲,只要種植適合當地的原生植物,自然能吸引適合之動物前來,校園自會有生物多樣的環境。

 
 

永續營造的關鍵─尋找自己的特色

 

陳超仁老師帶領中小學教師尋找學校特色

校園中的蕨類充滿生命力,也是學校的特色景觀

超仁老師的足跡遍及全省、甚至離島地區,學校都一致提出〞校園生態化〞的理想,事實上,如果要找到自己學校的特色,超仁老師說:不妨試想一下,在三五百年前各校及附近社區尚未開發之前,是怎樣的面貌?雖然今天因為土地利用與開發,讓自然原貌大量消失,但我們還是應努力,儘可能保留一些綠地,讓它恢復原有樣貌;超仁老師建議:在學校推動生態化過程中,應該蒐集一些資料,了解並設法恢復這塊土地過去的生態樣貌及環境,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土地在人為過度干擾前,因長久的演替已經形成每塊土地上獨有的生態特色,這是大自然的恩賜,所以我們想要永續經營一個地方,一定不可以胡亂模仿,要尋找獨有的特色,例如海邊學校可朝海濱生態方向營造,從種植適合海濱的植物作起,而平地都會區學校就要朝低海拔生態方向營造。

而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超仁老師建議:可以從觀察鄰近的原野或丘陵─未被破壞的環境開始,其實台北縣學校大扺可區分為海邊、低海拔、山區學校,大部份平地學校都有相同環境背景,特色大多相去不遠。但是北部和南部學校有時就有些不同,重要的是:不要栽種外來種的植物,外來種植物如果太強勢,會侵犯其他原生植物生長空間。其實依照各地方溼度、土壤、陽光不同,在營造生態環境時,都要用不同的規劃方式,到底適合種植何種植物,多觀察這塊土地上有哪些植物,可以發現在不同環境下,會營造出不同的生態系,只要尊重大自然,就可以了解當地最適合的植物是什麼了。

尋找特色─從身邊的校園開始

因為學校教師要抽出時間出外觀察生態環境,是有困難的;超仁老師認為:學校的師生、家長可以從觀察身邊的校園生態開始做起,校園植物分為人為種植和自然生長的,大部份植物是自然生長出來的,但一般學校卻只重視人為種植的植物,其實只要有空間,不過度干擾,土壤中的種子就會自然發芽,這些植物就是這塊土地中適合生長的植物,只要多觀察,就可以發現校園中原本就有著豐富的生態,現在已有很多老師會帶著學生做校園植物調查,還可以更進一步看到校園中有哪些雜草、甚至有哪些苔蘚、蕨類,從這裡就可以了解環境特色是什麼,還可以觀察到植物一年四季的變化,每個學校的校園生態都是很豐富的。

中小學教師如何進行環境教育
 


校長、主任、教師一起來認識校園植物

沒有自然生態和環境教育背景的中小學教師,雖然對環境教育很有興趣,但擔心缺乏專業背景,若想進行環境及生態教學,超仁老師建議:可以由老師們組成團隊,利用同儕分享、互相學習的方式,或請專業教師演講,讓大家共同成長,並可舉辦校內成果展或解說活動,引發更多其他老師的興趣,用對方法、並持續性的辦理一些活動,維持大家的動力,是很重要的。

如何營造生態化是很令人感興趣的話題,接觸之後,你會發現每一塊土地上都有豐富的生態,了解生態、喜愛生態,是終生的快樂;超仁老師分享一個故事:一個外國朋友來訪看到台灣鄉間的牆壁上長滿苔蘚,竟稱讚那是生命力的象徵,可見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看法;校園中正是充滿這種生命力的,各學校應找出自己的生態特色,考慮到自己的條件,而最了解學校環境的就是學校的師生,所以要找出學校的特色,最好是由老師們學習用簡單的調查方法,一定就能找出自己的特色。


為生物保留不同的棲地,才能營造出生態校園

學校若能保留一塊溼地是很好的作法,因為溼地可包含的物種更多,從生物角度來看,學校有溼地、草原、樹林、灌叢等不同型態的生態系是比較好的;超仁老師建議:如有能力維護溼地,就可以建置溼地,因為溼地的後續管理並不容易,必須要用很多人力去維持,或是有老師以很大熱誠去維護;溼地是演替很快的生態系,四季變化差異很大,這也是很多人喜歡溼地生態系的原因。建議有溼地的學校,或是維護管理溼地的教師,可以藉由進行一些溼地教學活動,讓全校老師的注意力集中到溼地,或共同編製教案,或甚至發現溼地有外來種植物時,也可以設計如何消除外來種的教案,讓更多人一起參與維護學校溼地,或甚至可以進一步整合各校經營溼地的經驗,都是可以推廣校園溼地教育的方式。

超仁老師期望:

學校生態營造是長期的事,熱誠最重要的,學校生態環境營造和其他的硬體建置是不同的,在申請到經費時,若外包給工程單位承包,師生參與度不高時就對校園生態不會有情感,學校師生可以不費分毫,由種植小樹苗開始,讓學校師生和校園植物都建立感情,才是營造生態校園的重要意義。目前擔任台北縣環教輔導團指導顧問的超仁老師,很願意為各校營造生態校園提供協助,各校教師也可透過環教輔導團,和陳超仁老師聯繫,超仁老師也經常在師大、市教大等環教系所辦理的研習中擔任講座,各校教師也可以踴躍參與。

超仁老師語重心長的叮嚀

在不影響學生安全、教學的前提下,校園要儘量不鋪水泥,盡可能讓出綠地空間,要讓雨水能直接滲入校園土壤,像有的學校做雨水回收系統就是很好的觀念,因為空氣和水是豐富土壤微生物的重要要素,所以要讓土壤能接觸到空氣和水。無論新舊校園在規劃校園營造時,都要記得:土地是動物、植物、人類共享的棲地,不是光供人類使用的,必須和生物互相依存才能永續發展;如果不能在最基本的教育場所校園中建立這種觀念,怎能奢求孩子以後有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觀念,怎能奢求他們關懷人類以外的生物呢?這是身為學校教師的我們,應謹記在心的金語良言。

美麗的台灣藍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