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飛蝶就在你身邊            (圖文:林家弘)

發現蝴蝶

或許很多人都聽說過,台灣是"蝴蝶王國"這個名號,但相信許多人心中會有疑問,「台灣真的有這麼多蝴蝶嗎?我為什麼都沒有看過?應該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吧!」或許有人認為賞蝶是必須到深山野嶺中才有機會,但其實台灣的蝶類資源,是豐富到只要你小心留意,就算是在都市中的綠地也有機會可以做近距離的觀察體驗。筆者就以自身經驗來談談,如何去發現在生活週遭的蝴蝶。

 

完全變態的蝴蝶

蝴蝶屬於是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之中經歷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大階段,所以並非看到翩翩起舞者的才能算是蝴蝶,而是任何一個階段皆可稱做蝴蝶,仔細觀察其生活史中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樂趣與技巧,以下我就以各階段來分別論述與分享。


請先仔細看看上邊圖片中的蝴蝶正在做什麼?

若您看到一隻蝴蝶在植物邊不斷飛舞,先不要去驚擾牠,或許此刻他正在尋找適當的食草準備產卵,當他停下來腹部彎起貼向植物BINGO,十之八九他是在此產卵。依照蝴蝶種類的不同,他會選擇在葉面、葉背、芽苞甚至挑樹皮縫隙做為產卵地點。此時僅需準備一只放大鏡,就能細細觀察蝶卵上令人驚艷的花紋!(圖為黃領蛺蝶)

黃領蛺蝶產於小葉桑葉背的卵,猶如一顆果凍!

這並不是蛋黃酥,而是食茱萸葉面上烏鴉鳳蝶的卵。

紫小灰蝶的卵紋路精巧,產於青剛櫟芽上。


幼蟲

咦!不是要介紹幼蟲嗎?怎麼出現的是一片葉子?

各位別急,仔細看葉片上是不是有一個圓圓的洞?這就是青斑蝶的幼蟲所留下的食痕!蝶類的幼蟲為了自保,會採取了許多種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有的長出肉棘有的偽裝成鳥糞,為的就是讓自己看起來不好吃;有的利用保護色或築蟲巢把自己隱藏起來,避免被天敵發現而成為佳餚;但往往這些食痕與蟲巢都是透露出幼蟲行蹤的訊息。

許多鳳蝶幼蟲齡期尚小時,會偽裝成鳥糞狀以躲過天敵取食。

白圈三線蝶幼蟲看似恐怖,但這些肉棘僅具有恐嚇作用,對人體是完全無害。

這外型像水餃的部份,是大綠弄蝶吐絲將食草沾黏築成的蟲巢。


                               蛹

蛹是蝴蝶從幼蟲轉變成蟲的關鍵階段,因為不能移動,所以必須發展出細緻的方式來躲避天敵,有些種類的發展出醒目的警戒色來提醒天敵自己並不好吃,有的表面呈不規則狀以阻礙吞食,有的更是和環境融合的微妙微俏,隱身起來;往往使得觀察上充滿挑戰。(圖中緋蛺蝶化蛹於公路旁反光導標上)

大綠弄蝶就在蟲巢之中化蛹。(圖為蟲巢打開出現的蛹體)

這顆不倒翁是琉璃波紋小灰蝶的蛹,小灰蝶常躲藏在落葉或石塊下化蛹。

看到沒?這跟枯枝其實是黃星鳳蝶的蛹,想要發現是相當考驗您的觀察力


                                 成蟲

經過前面三階段的成長,一隻我們熟悉的蝴蝶終於幻化出來,對於不同種類的蝶觀察,只要能掌握他們之間的不同的習性,對觀察上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圖為枯葉蝶)

春夏的溪流邊,不難發現蝴蝶群聚吸水的畫面。

甜美的腐果汁或樹汁,對蛺蝶來說都是不可抗拒的大餐。(圖為大紫蛺蝶)

盛開的花朵往往形成蝴蝶的餐廳。(圖為拜訪沒骨消的台灣麝香鳳蝶)


與蝴蝶的第一類親密接觸

如果現在的你充滿熱情想在住家附近與蝴蝶進行第一類的親密接觸,卻又仍不知該如何踏出第一步的話,筆者建議不妨就先從觀察做起吧!過程之中也不要忘記隨手做下紀錄所觀察到的名錄,再透過資料的查詢看看這些蝶類是如何利用環境?吃哪些食草?嘗試分析他怎麼會在這裡出現的原因,去查證他在這個環境中所利用的食草種類,相信透過這樣紥實的定點觀察過程,您對蝴蝶的體認與感情會有更深一層的成長。

我們的省思

 一個地區的生態系統的平衡是必須在經過時間上的發展與磨合,生物間透過取食、寄生、共生……等交互作用讓彼此共存共榮。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雖然多多少少都有波動,但透過生物網緊密的結構和環境自身的恢復力,只要環境不產生太大的變動,生態系是會有能力趨向平衡點。但今天我們利用人為的力量在環境中添加新物種(無論動物還是植物),對原本的生態系統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想就從下面幾個方面探討。

 

環境承載量:

 

一個生態系統中所能負荷的生物量是有一個極限的,透過許多機制的作用將生物控制在環境所能夠承受的狀態而不至於過度蓬勃發展,因此當我們過度添加物種在一個原本趨向穩定的環境下,在競爭相似生存資源下,必然會淘汰某些原本競爭力不高的物種,若這物種恰巧只侷限分布於當地,就這樣從世界中消失不是相當可惜?

 

生態系統的平衡:

 

物種間透過取食、寄生、共生……等交互作用產生聯繫,彼此相互影響共榮共存,因此ㄧ種生物從原本的生態系中退出,所造成的影響絕不是單方面的滅絕,而是牽扯出一系列的物種在生態體系中的地位必須重新調整,若無法重新適應(例如:僅以被淘汰種為取食來源)勢必也遭受淘汰的命運,如此影響之大著實令人無法想像。

 

基因間的過度交流:

 

台灣的地形中有中央山脈做為阻隔,因此形成不同的地理分布格局來讓生物生存,物種的基因是適應其特定棲位中所長期演化的結果,在原本自然的狀態下,因為高山、河流、物種遷徙能力低……等情況下,不同地理格局中的同種生物交流機會不大,彼此也可能有獨特的型態來適應環境;但在刻意的繁殖或人為攜帶的狀態下,"南北間"或"東西間"的生物產生了意外的擴散,不僅僅干擾了原本的分布區域也讓長久演化的基因庫產生影響,我們知道多樣的基因是當生物面對環境變動時所能夠生存的保障,所以當物種整體的基因庫縮減時,對其長期生存發展來看是不利的。

綜觀上述幾點,所以我個人主張一個人為營造的生態環境,應該是要以能對環境產生的衝擊降低到最小,以能夠融入當地週遭環境中為最高目標;因此我提出先對環境進行調查,以了解環境中的運作模式後再決定如何對環境來規劃、營造,而並非是以主觀的態度來決定哪些生物能在此地安身立命;再者我相信懷抱者對萬物平等尊重的心,透過與土地真實的互動與對話,學習於大自然,才是我們與環境合諧相處之道。

附記:蝴蝶好書分享

林春吉-彩蝶生態全記錄

陳燦榮-彩蝶飛

徐堉峰--近郊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