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的綜合治水對策及水循環再生 

 

    日本的地形陟峻且降雨集中在六七月的梅雨季,及八至十月的颱風期,故具有大部份流量在短期內急劇流瀉的特性。且大部份國土屬山地,市街區密集在下游區的沖積平原。佔國土面積約百分之十的河流汜濫區域內,集中有總人口百分之五十及資產的百分之七十五,與許多國家相比,其防洪能力極為脆弱;因此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就展開了大規模的河流整修與防洪治水建設,由於台灣的環境與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何保水、治水防洪,並做到充份利用水資源,達成水循環再生的目的,也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日本的寶貴經驗吧。

    感謝臺北縣環境教育輔導團指導教授朱惠芳的指導,獲得淡江大學水資源工程系虞國興院長提供的「城市的防洪治水綜合對策」資料,簡略翻譯如下,歡迎電子報的讀者瀏覽參考指教。(譯者   臺北縣環境教育輔導團電子報主編焦妮娜)

伴隨都市開發造成的雨水向下游汜濫情形(如下圖,焦妮娜譯)


*日本綜合防洪治水架構概要圖(日本河川計畫調節處長尾澤卓思)(焦妮娜譯)

河川下水道整治流域對策減少損害三部份。

       

  城市河域綜合治水對策示意圖


*整治立體、複合型河流設備(地下水道)

之前以開發明渠方式進行,近期在道路及公園等建築物地下,建造洩洪道、調節池等設備案例增加。

 

大阪寢屋川綜合治水對策、北部南部地下水道情況

*流域對策中的抑制雨水流失

  整治因開發而伴隨的防災調節水池─由開發者設置防災調節池以代替河流的下游整治


設置貯水滲透設備(學校、住宅)

*學校:利用學校等教育設施用地的操場貯水,利用公園水池及樓梯間公共空間貯水,不僅能持續確保抑制雨水流失功能,還可進行理想的維護管理。

*個人住宅:利用各家庭住戶設置的滲透容器,匯集因水泥化而流不出去的街道雨水,通過地中埋設的滲透容器和地溝而滲入地下,確保防洪和保水功能,是經濟有效的方式。

綜合治水對策示例─埼玉縣熊谷校園做為防洪的臨時蓄水池(下圖)


綜合治水對策例一─大和川流域內校園做為防洪的臨時蓄水池(如下圖)(焦妮娜譯)

綜合治水對策例二─利用各家庭住戶設置的滲透容器,貯留雨水(如下圖)


綜合治水對策不應該僅限於治水防洪範圍,有必要結合城市計畫及下水道管理單位等共同實施;因此,以河川管理人員為主,

並包括城市計劃及下水道等部門成立了流域協議會,除協調各種實施對策關係以外,為使流域居民周知治水對策而積極進行宣傳。

以下是日本特定教市河川防洪防訊政策法規制定的架構圖與背景圖。

日本特定都市防洪受災對策制定系統架構圖(如下圖,焦妮娜譯)

日本特定都市防洪受災對策制定背景圖(如下圖,焦妮娜譯)

 

*城市的水循環再生3-1城市的水循環現狀與課題─

現況:上游的城市開發,使雨水順下水道流失,屋頂及道路不滲透鋪面擴增,減少地下水的滲透量,引起河流水源乾枯及河流平時流水量減少,使河流成為失去景觀及親水性的無機質河川;平時流量少,也導致水質惡化、對生態系有不良的影響。

課題:城市的水循環課題有六項─?控制洪水?確保平時流量?保護及開發水資源?保護及恢復生態系?控制污染?改善熱環境


*理想的城市水循環形態(如 下圖)

(1)推薦分散系治水─活用面狀構成設施的對策。

(2)使城市河流變清溪

(3)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再循環

(4)與環境共存的智慧(滋潤水邊、綠色及大地)

*城市水循環的課題與改善對策

(1)控制洪水(支配因素:表面流失)─重視自然地的保水防洪功能,同時積極眝留或滲透屋頂及鋪裝面等不滲透區域的降雨。

(2)確保平時流量(支配因素:補給地下水)─普及保水與防洪對策的雨水滲透系統

(3)開發及保護地下水源(支配因素:城市用水)─地下水利用適量化、有效利用雨水與下水處理

(4)保護及復原生態系及控制污染(支配因素:污染負荷)─保護自然、減少污染負荷產生、淨化河流及湖泊,普及雨水滲透設施及治理下水道。

(5)改善熱環境 (支配因素:熱量平衡)─實施保護自然地、普及雨水滲透設施、城市綠化。開發新能源。

*水循環課題及對策的關係圖表 如下:

*今後水循環再生的願景─

    要形成富裕而美好的環境,首要形成清潔的水資與充足的水環境,達成此目標的前提條件是:確保良好的水循環,必需大力支援省資源與環境共存型的生活方式。而在推行治水對策時,必需結合城市、公園、下水道、住宅及建築等各種政策共同實施。作法可從進行水循環現況調查、整理課題、針對有效政策進行探討,編制水循環再生的構想的揩施手冊,指導各區制定水循環再生的基本計畫等。


*日本防洪支援網絡建置架構圖(如下圖,焦妮娜譯)

    針對有明海因特有漲落潮落差而造成的洪水汜濫、長期大規模淹水情況進行檢討,建構完成廣大區域支援網絡和廣大區域防災資訊網絡,以期達成減小災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