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校園三堂課 

/圖:賴榮孝

    年前接到蘭潭國小老師來訊,邀請幫忙檢視該校生態水池,原有水池因福壽螺等等問題導致目前無法使用。生態校園是我二十幾年一直關心的環境課題,尤其邀請是學校老師提出,對於課業繁忙的老師願意主動關心校園生態,這是我欽佩和支持的,於是我馬上撥時間過去探訪。
    原來這是該校申請永續校園建造的,但因為過去管理的疏忽,造成目前的困境。看完生態池,由總務主任和張老師陪同巡看校園,然後和校長、主任、老師交換意見。
    我的主要意見是生態池的問題有很多方式可以克服,重點是後續的維護和運用,不能只有行政一頭熱,老師莫不關心。校園的環境改造一定要以教育為優先考量,每一個改造的工程第一個要問的是它有何教育意義?如何運用?過去我曾遇過一個學校,校長對建置蝴蝶園很有興趣,在沒有取得教師支持下就貿然爭取經費蓋了一個蝴蝶園,最後只有校長偶而帶著學校去使用,這樣就太可惜了。
    當然也不能只有老師有意願,然後行政在後面扯後腿。二十幾年前我在學校推動時,就遭遇學校行政的敷衍漠視,校長找我去摸摸頭,我恨然拍桌離去。而我沒有因而放棄,持續地努力耕耘,讓五股國中成為第一批綠色夥伴學校的掛牌學校。其後的幾任校長也都把五股國中帶向永續生態校園的方向,那位被我拍桌的校長調校後,更邀請我到他們學校推動生態校園。
    我建議學校第一要務是組成一個三至五人的教師團隊(必須包含行政夥伴),開始自我學習與成長,如果需要,我願意以志工身分來陪伴和上課。

    而我的第一堂課會是【自然觀察】,定期到校園各個角落觀察紀錄各種動物和植物,一年時間就可以完成校園的生態資源調查資料。甚至在學校網頁上可以設立一個生態專區,把師生在校園內發現的生態資訊及時分享給全校,比如說發現黑冠麻鷺或是領角鴞;比如說校園草坪上發現了綬草或是某種樹花綻放了,這樣做可以激起老師和學生對於校園生態的興致。
    1995年我加入荒野保護協會,自然觀察也是我的第一堂課,創會理事長徐仁修老師要求每位解說員都要選擇一個長期自然觀察的定點,每個月至少去觀察紀錄一次。當時我選擇挖子尾做為第一個長期定觀的點,一開始以為灘地上所有的螃蟹都是招潮蟹,逐步和各種螃蟹交朋友之後,才知道招潮蟹還有清白招潮蟹、網紋招潮蟹、北方呼喚招潮蟹、紅豆招潮蟹之分,而且每種招潮蟹喜愛棲息的潮位線也不同。除了招潮蟹以外還有台灣厚蟹、泥蟹、每次出現都要集體行軍的和尚蟹、喜歡棲息在沙灘的角眼沙蟹和斯氏沙蟹…等,挖仔尾是觀察螃蟹最容易的地方,我把觀察心得寫成了【螃蟹的天堂-挖子尾】發表在1997年的大地地理雜誌上。
    挖子尾也是候鳥的過境旅館,許多冬候鳥南來北往都會在挖子尾過境停留,所以春秋是觀察候鳥過境最佳季節。2011年我在挖子尾拍到三隻黑面琵鷺,是第一筆黑琵過境挖子尾的影像紀錄,現在到挖子尾拍攝黑面琵鷺已經是喜愛鳥類攝影者的必修課程,我在挖子尾的定觀持續了二十一年,從1995年到2016年歸田為止,這也奠定了我關懷濕地保育的基礎,也才能把五股濕地守護下來,進一步促成【淡水河流域國家級重要濕地】的成立。
    除了挖仔尾,我也在校園裡開始進行觀察紀錄,樹鵲、山紅頭、粉紅鶯嘴、小彎嘴畫眉、台北樹蛙、長腳赤蛙…等我的第一筆生態紀錄,都是在校園自然觀察時發現的。
    別跟我說我們學校沒甚麼生態,那是因為沒有自然觀察的關係,即使在都會區,校園都是很重要的生態棲地。新北市錦和中學老師曾邀請我到該校指導,邀請的老師事前先打預防針說我們學校沒啥生態,阿孝老師來別失望。結果那天一個多小時的校園巡禮,我們看到超過十種的鳥類,也在灌木叢間發現鳥巢,那位老師覺得真不可思議。 

 

挖子尾自然觀察記錄黑面琵鷺                            蘭潭國小生態校園視導                


    我的第二堂叫做【棲地維護】,生態校園的棲地不會只有水池,應該包含草地以及樹林,如果校園夠大,可以保留一個教學活動比較少使用的地方,盡量減少人為干預(樹木不修剪落葉不掃除),做為自然教學區。以前我任職的五股國中在山坡上,我們就保留了四個這樣的區塊,甚至於把三塊花圃作為生物多樣性植物教學園區,移植一些本土性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半年後加上自然繁衍的花草竟然有超過一百種的植物。
    落葉經常是許多學校頭痛的課題,有些學校會設置落葉堆肥區,用各種方式收集落葉,這也需要管理維護,不然就會成為校園的髒點。以前有一個校長很聰明,他把校園分成教學活動區和自然生態區,教學活動區的落葉清掃後就散置在自然生態區,而自然生態區的落葉完全不清掃。美濃龍肚國小有兩棵很大的欖仁樹,它是落葉樹種,冬季落葉時,掃也掃不完,他們的策略就是任其散置在樹下,下課期間小朋友就在樹下踩著柔軟的枯葉嬉戲玩耍,玩得可開心的呢!
    落葉不一定要掃得乾乾淨淨,聰明的做法還可轉化為教學的素材。
    另外校園植栽過度的人工修剪是目前綠化工作上最受詬病的項目之一。有些校園之榕樹被修剪成麵包狀、雲朵狀、扁平桌面狀、大雨傘狀;草地之地被植物也經年被割草機割得像一片平整的綠色地毯,灌木開花結果時可以欣賞,可以吸引動物來覓食卻被剃了光頭。植栽不是不能修剪,但要配合其生長節氣,本來綠化之目的在提供大量的枝葉以便進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提供舒適之綠意及涼意,並調節氣溫,吸收塵粒;提供花、果、枝葉讓野生動物來停棲、覓食、吸花取蜜,但是這些目的若過度修剪就會被修枝剪都剪光了。
    不管是草地之地被植物、綠籬或景觀木,種植後應讓其自由、充分之生長,不要做不當之人工修剪,才能發揮其最大的生態功能。
    生態池是許多學校都有的,而每個學校的生態池型態各有千秋,有些像澡盆,有些做好之後還要欄杆圍起來禁止學生靠近,這些池子我看了之後通常給的建議就是填平算了。還有個學校家長會給了錢要作生態池,教育局讓我過去輔導,我看了之後只問兩個問題,這個生態池蓋好之後誰來維護管理?生態池的水哪裡來?學校回應說是自來水,由總務主任管理,我的輔導建議是不要蓋,別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然有些學校生態池做得相當好,我最推崇的是新北市三峽的成福國小和板橋市中心的莒光國小。成福國小的水草塘和所有領域的課程做了最緊密的結合,莒光國小則利用原來的景觀池透過志工和師生參與共同改造成生物多樣性極高的教學園區。
台灣特有生物中心彭國棟老師在「談校園生態綠化」文章中提到校園生態綠化的幾個原則可以做為生態校園營造維護的參考:
(一)使用原生物種
(二)多樣化及多層次綠化
(三)減少外來草坪,增加原生草原
(四)增加綠被率
(五)維持大綠地
(六)減少人工修剪、干擾及為害
(七)維持自然而活化的土壤
(八)建立適當比例之混植密林區或荒野區
(九)建立多孔隙及多變化棲地
(十)適當營造生態水池、濕地及水生植物區
(十一)建立綠地之生態廊道

五股國中植物教學園區 五股國中濕地戶外教學

    生態校園的第三堂課是【資源運用】,學會自然觀察和了解棲地維護管理的原則之後,可以試著把這些生態資源轉換成教學素材,這樣才能把豐富的校園生態全校師生共享。我在五股國中自然觀察兩年之後,帶著幾位老師把全校的動植物調查資料整理出來,編印成校園生態資源手冊【發現綠色天堂】,分到每個班級和老師的手上,以利各班級可以彈性利用時間去認識校園生態。
    2002年開始我和學校老師把校園擴大到五股濕地,我們向校長建議把五股濕地納入校本課程當中,這樣五股國中就成為台灣面積最大的中學了(超過兩百公頃),我和老師們花了一年時間到五股濕地進行自然觀察和紀錄,然後把它編成教學手冊,讓各班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濕地進行戶外教學。隨後我們也把這個成果分享到鄉內的四所小學。
    現在電子教具的運用已經很普遍,也許可以把校園生態資源做成電電子書,這樣也許可以更容易運用和流通。
五股國中植物教學園區 五股國中小園教學手冊


課後結語

    過去擔任國家永續獎的評審時,曾到過很多學校,有些學校校長做簡報時強調他們學校生態很豐富,輪到評審提問時,我通常會要求學校可以具體提供學校有哪些植栽?有哪些鳥兒、蝴蝶或是昆蟲會在校園裡活動?學校有哪些課程會利用到這些生態資源?如果這些資訊都沒有,你告訴我說學校生態很豐富,我是不相信的。

    我認為生態校園不是校長主任說了就算是,也不是專家學者說了算,而是要由校園裡的自然生物來做驗證。

    當我們可以棲地維護管理來吸引自然生物進住校園,能夠透過自然觀察把這些自然資源進行搜集和轉化運用,校園生態豐富了,就成為最佳戶外教育的教室了。

    特生中心彭國棟老師曾說:「台灣地區校園面積廣大,所以校長、老師及景觀工程師是台灣生態系中影響力最大的整容師及生態系操縱者之一。台灣可以變得很生態、很永續、很美麗,但也可以變得愈來愈不符合生態、愈來愈醜陋。如何運用生態知識,使校園工程安全、學生需求、生態平衡及自然景觀各層面協調共存,是一大挑戰也將是一項重大課題。」

    我把累積超過二十年的生態校園生態三堂課分享給有意發展永續生態校園的你們,期待每個校園都是優質的生態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