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STEAM教學-以深坑國小為例

文、圖: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員、深坑國小教師 陳瑞玲


食農教育STEAM課程發展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以及全球暖化日益明顯的趨勢, 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提出《教育創新十年計畫》,加入藝術人文領域(Arts),推動STEAM(STEM+Arts)教育。而目前我們實施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Mathematics)食農教育,是結合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培養科技與人文素養兼備人才的方式;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上路(教育部,2014),面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時代,食農教育必須迎接新的教學及知識的調整,深坑國小應用STEAM教育設計與環境教育主題相關的食農教育教學活動,期望透過教學活動,提升學童十二年國教環境教育素養。

動手做的體驗式學習是STEAM教學的基本精神 食農結合生廚餘堆肥是食農科技教學 生廚餘長出南瓜實在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ematics) 是世界教育的潮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2030:行動架構》目標三之内容為「鼓勵學生盡早接觸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 (STEM)領域」。STEM 教育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於1986年提出,目的是要培養優質的科技人才、工程師、科學家以及數學家,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09年任內提出《教育創新十年計畫》,加入人文藝術領域(Arts),推動STEAM(STEM+Arts)教育 (Watson, 2016) 。

鳳梨堆肥產生的黑水虻 經過三個月生廚餘長出南瓜 土壤裡的生物多樣性

  

    STEAM 教育強調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跨領域的整合,課程設計希望能達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學會像科學家一樣地思考、能像工程技術師一樣地解決問題,能有創新的精神,能綜整跨域知識,能發揮創意,來解決生活中真實情境的問題。

測量溫度並記錄是數學及科學(Science)學習的結合表現 深坑國小自創的落葉回收籠工程(Engineering) 學習 食農教育的生物多樣性

    STEAM 教育強調動手做、問題解決、方案探究取向的教學(hands-on 、problem-solving & project-based ),能培養孩子內在的綜合能力,包括:探究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創意思考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而在動手解決問題或進行方案探究的過程,必然會經歷無可預知的犯錯和失敗,失敗後必須反思原因,並據此修正作法,接著再嘗試、再失敗、再檢討、又再摸索嘗試,直到找到成功的方法為止。因此,運用STEAM設計食農教育課程,希望達到STEAM 教育目標能培養孩子的耐心、意志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挫折忍受力,進而學會為自己負責。

師生自行設計的蚓菜共生農園 綠能溫室是工程學習表現(Engineering) 解說牌就是學童的藝術學習成效(Arts)

食農教學示例
以下是兩節課的深坑國小STEAM課程融入食農教育的教學計畫示例:

新北市深坑國小107學年STEAM教學方案設計

主題

課程

食農生態觀察

教學時間

1-2 3-4 5-6

單元

名稱

我是堆肥小高手

適用對象

□幼兒階段(幼兒園) □第一階段(低年級)

第二階段(中年級) □第三階段(高年級)

□其他階段(特教班)

教學

設計

陳瑞玲

戶外級別

一級(校園) 二級(社區)

□三級(跨區) 四級(遠距)

協同

人力

何承准、彭春梅

安全等級

A     B     C   D

總綱

核心

素養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課程

模組

□獨立主題課程「一對O     □單領域主題課程「一對一」          跨領域主題課程「一對多」   □融入領域主題課程「多對一」         □多重領域主題課程「多對多」

搭配

領域

□語文領域     □數學領域          社會領域      自然科學

藝術領域     □健康與體育領域    綜合活動領域  生活課程 

學習

層次

初階體驗操作□中階認知技能□高階素養實踐

教學

地點及教學策略

校園(體驗式教學法)

教學

準備

堆肥土壤學習單、鉛筆、彩虹筆、單槍、投影機、電腦、溫度計6支、廚餘桶及鏟(或園藝式種菜器材)

學習

重點

學習

表現

INg--2 地球資源永續可結合日 常生活中低碳與節水方法做起。

INe--1自然界的物體、生物、環 境間常會相互影響。

學習

內容

INg--7人類行為的改變可以減緩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

議題

融入

自-E-A3 具備透過實地操作探究活動探索科學問題的能力,並能初步根據問題特性、資源的有無等因素,規劃簡單步驟,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進行自然科學

學習

目標

認識堆肥裡的各種生物。(科學)

學生實作體驗堆肥對土壤的幫助。(技術)

能自己完成一組堆肥設施(工程)

讓學童了解資源循環利用,對維繫農綠地肥力的回復有極大助益(科學)

能測量堆肥土壤溫度並做成紀錄(數學)

活動

簡介

 

在堆肥區探索學習各種堆肥區生物。強調這些生物在這樣小小的環境,應該是活得很好的,這樣的棲地對生物而言是很適合的,於是才會產生生物多樣性的結果。並教授堆肥製備:將有機垃圾在可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發酵,使其成為有機肥料的過程。有效回收各種有機資源再利用,再製成有機堆肥。可應用於改良土壤肥沃度,使土壤適合栽種花草與蔬菜等。

 

對應表現與內容

活動內容與流程

活動時間

評量方式

備註

 

 

 

 

 

 

 

 

 

 

 

 

 

 

 

 

 

 

 

INe-Ⅱ-1

 

 

 

 

 

 

 

 

 

 

INg--7

INg-Ⅱ-2

一、課前活動

(一)向學生說明我們學校的堆肥位置整體活動空間

(二)和我們今天要進行課程的位置以及安全注意相關事項。

二、導入活動

【堆肥裡的秘密】-觀察體驗課程

(一)老師先將小朋友分成五組帶小朋友到堆肥區進行觀察和實際體驗。

(二)請各組小朋友記錄下來每組所觀察到的生物。(例如雞母蟲、鼠婦、蜈蚣、蚯蚓、盲蛇、螞蟻等生物)寫不出來的可以畫下來並記錄其數量。

(三)小朋友分享各組結果,老師評分,同學也可以互評,評分標準是觀察繪畫的仔細程度和團隊合作的學習態度。

(四)老師講評,並說明各組找到的生物,有任何不明身分的加以確認。強調這些生物再這樣小小的環境,應該是活得很好的,這樣的棲地對生物而言是很適合的,於是才會產生這樣穩定平衡的生物多樣性的結果。

三、發展活動

 老師利用簡報先說明堆肥製備方式。

(一)介紹簡單堆肥:[簡單堆肥三要素:1. 廚餘2.泥土(富含細菌)3.空氣與水分(攪拌翻鬆)]介紹完請小朋友復誦一次。

(二)再介紹堆肥的步驟

(三)三步驟:A.挖(穴或溝)B.拌(料、土、水)C.掩(覆蓋表土:防止滋生蚊蟲,並恢復原貌)。

(四)摸摸以前做好正在作用的堆肥土壤說說看是不是熱熱的覺得熱熱的請舉手然後我們實際用溫度計量一量

(五)請小朋友分組到園區撿拾材料進行堆肥製作。老師要說明製備好的土要經過數個月(約六個月還要參考季節)才可以完成變成肥沃的堆肥土壤。

(六)老師在各組織間巡視看看大家的操作是正確,有問題可以問老師。 

 

 四、綜合活動

(一)依據剛才的分組,請小朋友將堆肥區以前製備好已經完成的肥沃土壤送至菜園。

(二)老師統整:地球上的資源有限,每個人都應當節約並循環利用資源,培養愛物惜福的觀念,留給後代子孫一個美麗的地球。

五、延伸活動

(一)回家後完成學習單,以及跟家長討論今天的相關活動事宜記得要上網看一看喔。

(二)參考網站http://www.kskk.org.tw/food/node/143

5

 

 

10

  

 

 

5

 

  

5

 

 

 

  

10

 

 

 

 

 

 

10

 

 

 

 

 

  

 

學生互評

課堂分享

堆肥土壤學習單評量

 

 

 

 

學生互評

 

課堂分享

 

 

 

 

 

 

 

 

 

 

 

  

學生互評

課堂分享

 

 

 

 

堆肥區

  

堆肥土壤學習單

鉛筆

彩虹筆

 

 

 

活動地點

堆肥區

堆肥製備PPT

單槍

投影機

電腦

 

溫度計6

廚餘桶及鏟(或園藝式種菜器材)

就地取材綑條、樹枝、落葉

 

  

活動地點:

堆肥區到菜園

 

 

從廢土中先整理出石塊 體驗落葉堆肥土種植的成效 學童分工進行澆灌作業

結語
    STEAM 教育強調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跨領域的整合加上STEAM 教育強調動手做、問題解決、方案探究取向的教學(hands-on 、problem-solving & project-based ),能培養孩子內在的綜合能力,這樣的教學融合在食農教育中剛好可以達到實踐十二年國教提升學童素養的目標。
    食農教育在深坑國小雖不算是新興課程,但是如今能成為校定課程而能實施全校低、中、高年級,其實得感謝志工導師的設立,志工導師的成員大部分是深坑國小樂齡中心的阿公阿媽,目前中心有一百多位老人,從五十五歲到九十五歲不等,老人家極富熱忱對於學校事務都熱情參與,於是我們突發奇想讓老人們協助課程發展,當然剛開始的磨合期跌跌撞撞,往往老師在前面教學而志工導師在各組已經幫學生做好所有該做的了,後來經過教學檢討大家互相交流提出改進的方法,終於成為有默契的教學團隊。

樂齡志工、導師是課程發展的良好支持系統 學生從阿公阿媽身上學到傳統烹調技巧 但是阿公阿媽總是不小心幫孩子多做了一些


參考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0)。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論。第八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翠霞、張子超(2016),環境教育的發展脈絡與融入十二年國教的方法, 19(2),頁 27~52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