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營造生態校園理念出發的食農教育課程設計
「砍掉一棵樹,失去的絕不僅一棵樹,而是失去已知及未知的生物。」
生物多樣性之父--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
文•圖/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團員、信義國小
陳韻如
農業方式:生物多樣性(註1)之首要
圖1「有機農業最直接的證據來自生物多樣行性的表現」報導
臺北市立大學陳建志教授在2012年在林務局所舉辦的「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曾提到生物多樣性的衰敗,被視為21世紀人類兩大困境之一,維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共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所列舉的議題中,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一直排名很前面,顯示其重要地位。而里山倡議(註2)為了兼顧生物多樣性所使用的農法,成為「生態農業」或「永續農業」,在台灣則稱為有機農業。而台大名譽教授郭華仁在受訪時曾表示有機農業是最能回應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廖靜蕙,2016)。換言之,應以「永續農業」為目標來規劃實踐生物多樣性保育。
氣候變遷對農業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
全球暖化及降雨型態改變將嚴重影響作物生長週期,並影響其產量與品質危及糧食安全。台大名譽教授郭華仁表示:因應氣候變遷、糧食危機,必要的手段是先將過度倚賴農藥、化肥的農地恢復健康,並設法讓年輕人返鄉務農,再來最關鍵的是必須留住種原,透過農民保種「藏種於農」,才有辦法讓種子透過每年選種及不斷適應環境,對抗氣候變遷(廖靜蕙,2016)。台南善化區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主任沃培睿(Marco
Wopereis)也認為,保持「多樣性」,是農作物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種多樣才能對抗氣候變化和愈來愈多的病蟲害。」(廖靜蕙,2016)。
此外,生物棲地也可能受到衝擊,導致生物多樣性流失。因此,發展適應氣候風險的農業生產體系與保育生物多樣性即為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如圖2所示)的重要目標。
圖2整理自:全球氣候變遷與因應調適教育架構圖
許民陽;邁向綠色永續未來行政院環保署
從「國際豆類年」到復興本土雜糧
201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倡「國際豆類年」,以「提供豐富營養,促進永續發展」為口號,從育種、可持續農業、土壤保護、節能、經濟效益、營養價值等方面,大力推廣豆類知識。呼籲大家應該好好地利用農作物多樣性、促進更多營養膳食取得,增強農業社區的生計,並發展有更大抗災能力和可持續的農業系統。2016年啟動『國際豆類年』是為促進豆類蛋白的利用,提高全球豆類產量、利用作物輪作,並應對豆類貿易所面臨的挑戰(蔣德誼,2016)
。
總之,人與生物、環境生態息息相關,食用友善農法的作物產品,減少農藥施用量,並適度種植與其他生物「糧食共源」的植物,除了可增加田間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也可兼顧自己的健康。換言之,在實施食農教育時除了實施追求健康的飲食教育之外亦可將友善環境耕作(或有機農法)、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和農作物多樣性概念融入課程中,將有利實踐生物多樣性保育,促進農業教育永續發展的目標。
而筆者的做法是延續本校的「妙妙生態趣」營造生態校園的理念(如圖3所示),逐步發展融入式的特色食農教育課程(如圖4所示),例如從探索土中乾坤的「落葉堆肥的密秘」課程乃是運用情境學習法讓兒童在校園的落葉回收區中探索體驗多元昆蟲世界的奧妙,並學習尊敬自然、認識昆蟲棲地、認識落葉回收土,並能採取環境行動想出落葉回收土的功用,並將落葉回收土好好運用於校園環境,達到綠美化效果並期能提升學童生物多樣性保育知能和環境倫理觀。
圖3信義國小以營造生態校園的理念推動食農教育
圖4信義國小食農教育內涵架構和大自然做朋友
未來願景是希望在減輕課程壓力的前提下,跨領域、年段,以社群的方式運作,建立完整的食農教育教學課程運作模式,期使教師伙伴能帶領學生透過操作及實踐,從而帶動學校食農教學之實踐力及樂趣。以下分享以生態多元平衡的理念(如圖5所示)所進行的課程與活動。
圖5國小食農教育內涵概念架構 (陳韻如, 2016)
註1: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面: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多樣性。
註2:里山倡議主張促進符合生物多樣性基本原則 (例如生態系做法) 的活動,它的願景在於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按照自然過程
(natural
processes)來維持、開發社會經濟活動(包括農業與林業),亦即塑建一個人類與自然的正面關係。透過永續的自然資源管理和使用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妥善維持,讓現今以及未來的人類都可以穩定地享受各種從自然中獲得的惠益。
參考資料:
廖靜蕙(2012年11月20日)。還是有機農業好
顯於物種隱於基因【里山精神在台灣】系列報導Ⅱ有機農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取自:
https://e-info.org.tw/node/82007
廖靜蕙(2016年5月31日)。郭華仁:對抗跨國集團壟斷遺傳資源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重要工具【生物多樣性×產業】永續農業篇(二)【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s://e-info.org.tw/node/115663
陳韻如(2016)。國小食農教育內涵、目標與能力指標芻議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蔣德誼(2016年7月31日)。今天,你吃豆了嗎?又稱「窮人肉食」的豆子,有你意想不到的價值。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4275
單元名稱 |
民俗風情話食農 |
教學對象 |
三至六年級 |
教學節數 |
中年級:6節;高年級:6節 |
教學目標 |
|
中年級:
活動一
1.
能經由種植認識雜糧作物生長過程,進而獲得種植與採收蔬果的實作經驗。
2.
能經由認識雜糧作物特色料理、文化進而尊重、接納多元飲食型態。
3.
能透過自己動手烹飪的過程,進而尊重食物。
活動二
1.
能經由參訪創意和果子文化館(手信坊觀光工廠-結合在地產業)認識雜糧作物(特色)食物、文化,進而尊重、接納多元飲食型態。
2.
能透過自己動手做進而瞭解食物的生產、製造、烹調會影響食物的品質、價格及熱量,並能做明智的選擇。
高年級:
活動一
能經由種植與採收雜糧作物的實作經驗瞭解食物(作物)的生產、烹調會影響食物的品質,並能做明智的選擇。
活動二
1.
能運用食品及營養標示的訊息,選擇符合營養、安全、經濟的食物。
2.
能瞭解食物的生產、製造、烹調會影響食物的品質、價格及熱量,並能做明智的選擇。
3.
能運用科技與資訊確認消費者在健康相關事物上的權利與義務。
活動三
1.
能經由參訪創意和果子文化館(手信坊觀光工廠-結合在地產業)認識雜糧作物(特色)食物、文化進而尊重、接納多元飲食型態。
2.
能透過自己動手做進而瞭解食物的生產、製造、烹調會影響食物的品質、價格及熱量,並能做明智的選擇。 |
|
能力指標 |
|
中年級:
【國語】5-2-8-2能理解作品中對周遭人、事、物的尊重與關懷。
【家政教育】
【家政教育】
高年級:
【國語】5-3-8-1能理解作品中對周遭人、事、物的尊重與關懷。
【健康與體育】2-2-3瞭解、接納並尊重不同族群或國家的飲食型態與特色。
【家政教育】1-3-5選擇符合營養且安全衛生的食物。
【家政教育】1-3-7認識傳統節慶食物與臺灣本土飲食文化。
【環境教育能力指標】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1-1-2 藉由身體感官接觸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啟發、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畫圖勞作和說故事的方式表達對動、植物、生態和景觀的感受與敏感度。 3-1-1經由接觸而喜愛生物,不隨意傷害生物和支持生物生長的環境條件
5-3-2執行日常生活中進行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
|
教材分析 |
|
設計動機與理念
人類不僅是生態系食物網中的一環,也與其他生物共享食物來源,人們的飲食選擇不僅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更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舉例來說,選擇友善環境耕作的飲食,既可保持食物網內的生物多樣性,以因應氣候變遷,更是一種保育生態的方法。因此,課程規劃結合在地產業和多元文化教學推廣吃雜糧
(豆類)作物。
1.
針對中年級,這次希望由國語領域設計出發,結合自然、健康、本土語、綜合領域來發展的教案,從國語課程內認識多元文化談起,從文化面向談飲食特色與安全,再結合自然領域指導學童學習種菜(雜糧作物)過程,也引入在地食材(雜糧作物)
的加工與應用,並規畫擂茶DIY體驗和參訪鄰近社區的創意和果子文化館(手信坊觀光工廠),體驗親手手做綠豆糕和日式和果子。
2.
針對高年級,筆者已發展並分享一份由健康課程設計出發,結合社會、資訊課所發展出的教案,從課程內認識食品標示談起,再延伸到「隱藏版食品標示」
(食農教育的概念-農產品產銷履歷)。這次希望由國語領域第貳單元生活情味第五課棉花上的沉睡者設計出發,從新聞事件談起、規劃驗證真實性,DIY種豆芽檢視食品安全的問題,再延伸到「隱藏版食品標示」
(食農教育的概念-農產品產銷履歷)。最後引入在地食材(綠豆)
的加工與應用,並規畫參訪鄰近社區的創意和果子文化館(手信坊觀光工廠),體驗手做綠豆糕和日式和果子。
3.
希望將食農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並透過與社區資源與在地組織合作,讓學童從中體驗多元(在地)飲食文化,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以促進食農教育更貼近學童生活,最後規畫建立校本食農分享平臺,希望可以供現場老師設計課程時參考。
|
課程架構:
教學內涵架構
發展中食農教育課程教學內涵架構:
教學重點
Ø
中年級:
活動一【多元化社會-閒來作「客」】
1.
學期初結合自然課種菜單元農事體驗之後(約5週後)再彈性配合國語領域:第肆單元民俗風情第十二課客家擂茶、第十三課秋千上的婚禮、第十四課小鎮風情等課程實施
2.
可以從認識特色料理文化發掘地方或各族群獨特的部分,包括:人文、歷史、產物等,進而能去瞭解、接納並尊重不同族群或國家的飲食型態與特色。
活動二【校外參訪體驗活動-甜點DIY初體驗】 1.
原則是為親子假日半天參訪行程,事前邀請家長一同前往。
Ø
高年級:
活動一【生活情味-棉花上的沉睡者】
1.
由食品安全新聞導入討論到底大家吃的豆芽菜安不安全?
2.
進一步設計動手種植豆芽菜驗證新聞的真實性,並和營養午餐中的食材做品嚐比較。
3.
指導將種植的豆芽菜做成簡易的豆芽菜料理與家人分享成果和心得。
活動二【農產品產銷履歷-食物生產的故事】
1.
活動透過簡報內容將農產品履歷及產品標章概念做有系統介紹。
2.
透過操作掃描QRcode活動讓學生體驗如何使用QRcode條碼查詢農產品相關履歷。
3.
透過自編QRcode
App操作流程簡報,讓學生於課後和家人一起操作練習,輕鬆地使用QRcode查詢農產履歷,落實聰明買健康吃的飲食概念。
4.
透過學習單評量學生對於各種銷履歷標示規定食品標示及各種標章之認識;並對自己立下約定,願意與家人朋友分享,將所學落實於生活中。
活動三【校外參訪體驗活動-甜點DIY初體驗】 1. 原則是為親子假日半天參訪行程,事前邀請家長一同前往。 2. 介紹常見在地食材(綠豆) 的加工與應用,並規畫參訪鄰近社區的創意和果子文化館(手信坊觀光工廠),體驗手做綠豆糕和日式和果子。 |
教學活動流程詳細內容(超連結進入可觀看)
教學活動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