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暨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

 文、圖: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陳建志教授

新北市立深坑國小 陳瑞玲老師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陳怡樺

    全球環境變遷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嚴重環境問題,尤其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在全球變遷問題日益嚴重下,更是面臨空前浩劫。過去數十年中農業生物多樣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喪失,主要原因為農業生產體系集約化,加上作物和牲畜育種的專業化,以及全球化的協調效應,導致農業生產體系的均化性,造成農業生物多樣性之基因流失。據糧農組織估計,在農作物中大約四分之三的遺傳多樣性已在過去百年中喪失,這種基因流失現象仍然繼續發生中。除農業生物多樣性之外,現代農業體系運作過程也會透過不同途徑影響其他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例如對水資源的不永續需求、過度放牧,以及過度使用養分和化學添加物來控制雜草、害蟲和疾病,因而造成污染和優養化問题。
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
    自從生物多樣性性概念提出來之後,許多國際間的組織便不斷的進行研究與保護措施。其中包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國際科學聯合會(ICSU)、國際生物科學聯合營(IUBS)等國際組織,也都全力投入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保育工作。
    《生物多樣性公約》條款旨在確保各國採取有效的行動以遏阻對物種、生物自然生長環境及生態體系的破壞,因此公約開宗明義訂定第一條目標是:按照本公約有關條款從事保護生物多樣性、持久使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遺傳資源而產生的惠益;實現手段包括遺傳資源的適當取得及有關技術的適當轉讓,但需顧及對這些資源和技術的一切權利,以及提供適當資金。《生物多樣性公約》與《廿十一世紀行動綱領》、《森林原則》、《氣候變遷綱要公約》、《里約宣言》、《巴塞爾公約》等成為改善地球環境的六大重要文件。
生物多樣性公約中要求締約國應做到以下7點:1.發展國家策略和計畫,將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利用訂入有關的部門或跨部門計畫、方案和政策內。2.各國還負有就地保育的義務、執行移地保育的義務。3.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交織在許多條文中。4.原住民以及地方社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扮演的角色。5.需要對生物多樣性議題研究和培訓。6.研議公眾教育和意識等方法。7.環境影響評估以及緊急應變的安排,以支援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整體決策。(SCBD,2010)
    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附件中,包栝農業生物多樣性(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乾旱及半濕潤地生物多樣性(Dry and Sub-humid Lands Biodiversity)、內陸水域生物多樣性(Inland Waters Biodiversity)、島嶼生物多樣性(Island Biodiversity)、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Marine and Coastal Biodiversity)、森林生物多樣性(Forest Biodiversity)及山地生物多樣性(Mountain Biodiversity)等7領域的生物多樣性工作計畫。
    生物多樣性公約討論之跨領域議題包括: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2010 Biodiversity Target)、遺傳資源取得與利益分享(Access to Genetic Resources and Benefit-sharing)、傳統知識創新和實踐(Traditional Knowledge, Innovations and Practices)、生物多樣性與旅遊(Tourism and Biodiversity)、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Climate Change and Biodiversity)、生物多樣性之經濟貿易與獎勵措施(Economics, Trade and Incentive Measures)、生態系做法(Ecosystem Approach)、全球植物保護策略(Global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全球生物分類倡議(Global Taxonomy Initiative)、影響評估(Impact Assessment)、指標(Indicators and Assessments)、外來入侵物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賠償責任和補救(Liability and Redress - Art. 14(2))、保護區生物多樣性(Protected Areas)、公眾教育和認識(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生物多樣性之可持續利用(Sustainable Use of Biodiversity)、技術轉移與合作(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operation)。
    從這些工作計畫及相關議題中,可知道農業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最重要項目,而且各跨領域議題也與農業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農業生物多樣性不僅提供食物和收入,而且還為服装、住所、藥品、新品種培育,以及其它服務的開展提供原材料。所有這些都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近三分之一的世界陸地面積用於食物生產。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試驗對環境較友善的耕作方式以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 關山崁頂布農部落的小米風味餐展現農業生物多樣性特色

農業生物多樣性

    在生物多樣性公約中,農業生物多樣性是遺傳資源、環境、農民使用的管理體系和實踐相互作用的結果。農業生物多樣性層面如下:

  1. 糧食和農業遺傳資源:植物遺傳資源,包括作物、作為糧食收割和治理的野生植物、農場裡的樹木、牧場和牧場物種,動物遺傳資源,包括馴養動物、作為食物獵取的野生動物、野生和養殖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微生物和真菌遺傳資源。它們構成了農業生產的主要單位,包括培育和馴化物種、人類治理的野生動植物,以及培育和馴化物種的野生近親。

  2. 支持生態系統服務的農業相關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其中包括在不同程度上促進養分循環、害蟲和疾病治理、授粉、污染和泥沙治理、水文循環的維持、侵蝕控制,以及氣候調節與碳截存的多種生物。

  3. 對農業生物多樣性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非生物因素:如地方氣候和化學因素,以及生態系統的物理結構和功能。

  4. 社會、經濟和文化層面:農業生物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由人類活動和管理實踐塑造和維持,大量人口依賴農業生物多樣性獲得可持續生計。這些層面包括有關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傳統和地方知識、文化因素和参與過程,以及與農業景觀相關的旅遊觀光。 

環教輔導團體驗吉安黃昏市場阿美族的黃藤食材 環教輔導團體驗吉安黃昏市場原住民食材的多樣性

 

 

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與保育 

    過去數十年中,包括農業生態系統在内的所有生態系統中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喪失。主要由農業體系集約化,加之植物和牲畜育種者專業化,以及全球化的協調效應所致的農業生產體系的均化性,是農業生物多樣性通過基因流失,以及特種作物和牲畜日益嚴重的基因易損性而喪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據糧農組織估計,農作物中發現的大約四分之三的遺傳多樣性已在過去一百年中喪失,而此基因流失仍在繼續。例如,當今人類90%的糧食能量和蛋白質來自15種植物和8種動物物種,這對營養和糧食安全具有令人不安的後果。光是小麥、水稻和玉米就提供全球植物能量攝入的50%以上。
    除農業生物多樣性之外,現代農業實踐也會通過若干途徑影響其他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比如對水的非永續需求、過度放牧,以及過度使用養分和化學添加物來控制雜草、害蟲和疾病,從而造成污染和優養化問题。此外,將土地和棲息地(特别是森林、濕地和邊缘土地)用於大規模農業生產也造成了生物多樣性的嚴重喪失。
    儘管農民的傳統知識是維繫生物多樣性和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键所在,但如今許多人也認為這是備受威脅的全球公域的一部分。農民既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又要努力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營養需求。但是,他們並不控制其中牽涉的所有因素,包括與農業政策、激勵措施、市場或消費模式有關的因素,因而需要政策上的支持。
    在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上,生物多樣性公約中跨領域議題之生態系統方法被宣傳為一個解決文化、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層面多重問題和目標的工具,從而在糧食生產與持續提供維繫人類福祉所必需的其他生態系統服務之間達到平衡。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方案確定了各國政府在處理此類事宜時可以考慮的政策問题,同時顧及各種途徑和方法,以提高利益相關者的能力,促進將農業業生物多樣性納入主流以及部門和跨部門計畫和方案。工作方案還促進針對贸易自由化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進行研究。
    農業生物多樣性工作方案由科諮機構第十三次會議代表2008年有締約方、有關國際及其他組織、私營部門、民間社會,以及地方和土著社區全面参與的第九屆締約方大會進行審查。科諮機構得出結論,該方案是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各項目標,以及解決氣候變化等新問題的相關框架。
各國配合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計畫,紛紛發展出各國適用的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政策。其中包括土壤保育(Soil conservation)、地形管理(Managing topography)、地表覆蓋(Providing ground cover)、減耕(Reduced tillage)、低輸入永續農業(LISA: Low 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等重要項目。其中低輸入永續農業類似於目前在台灣蓬勃發展的有機農業、友善農耕等相關耕作制度。
    全球氣候變遷可能造成自然環境的生態產生變化、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下降、稀有性或局部分布的物種受衝擊。農業生產對於溫度變化與水資源供給的穩定性非常敏感,因此氣候變遷可能對於農產、林業、漁業、畜牧業造成影響,而造成且糧食安全的威脅。加上近年來台灣黑心食品及農藥殘留問題層出不窮,因此發展12年國教之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領域之課程教材與學習研發之工作刻不容緩。


食農教育中的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
    在去年電子報「食農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展望」、「解決全變、食安、農業與生活問題的食農教育」中提到因應全球環境變遷之食農教育概念包括全變調適、友善關懷、低碳飲食、均衡飲食、飲食文化、食品安全、社區產業、農事體驗等八個面向。這幾個面向教學都與農業生物性保育息息關。
    全變調適面向包括:台灣農業面臨問題、全變下農業生產調適、安全糧食供給及農業生產永續等概念。調適最常見的問題是面對久旱我們必須加強旱作的生產與相關研究,同時可加強循環農業、氣候智慧農業(CSA)、氣候智慧林業(CSF)的發展,所以認識原住民紅藜、小米等旱作及發展食物森林、林下經濟及可食性地景等議題,自然跟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息息相關。但是食物森林、林下經濟及可食性地景等,絕不是目前各處把外來蔬菜種成菜園式的可食性地景。
    友善關懷面向包括: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自然農法保育生物多樣性、關懷在地友善小農及建立產銷互信等概念。低輸入永續農業減少化學污染,維護生物棲息環境成為生態保育工具,提供農業生物多樣性棲息環境。同時在友善關懷下,農業生態系逐漸恢復為自然生態系,有利於農業生物多樣性維護。傳統農業的生產力雖然不強,不過其耕作方式善待土地生生養息,就農地生態系而言,基本上仍然維持相對可觀的生物多樣性,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地上的各種動物、雜草等,較合乎永續經營原則。友善環境也保留農業生態系中的遺傳多樣性,小農在農業多樣性保存中發揮關鍵作用,尤其是低輸入耕種常配合輪耕,並在農地週邊保留緩衝綠帶提供天敵生物棲息環境,因此能保留較多生物多樣性。而且許多有機小農或是粗放與自然耕種農戶,將長採自行留種耕作方式,因此保留最適合自己農場之作物,因此農業生物多樣性無形中保留在各農戶中。
    低碳飲食面向包括:地產地銷與自然加工、適量不浪費、多蔬食少吃肉及研發昆蟲等低碳食材等概念。其中地產地銷項目包括農業生產結合旅遊或社區總體營造,以綠色餐廳或是社區風味餐等方式呈現,自然對具社區特色的食物成為市場選項,而有利於社區特色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永續經營。近年來聯合國推廣的以昆蟲或是其他的無脊椎動物作為人類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來源,也是農業生物多樣性永續經營的選項。

環教輔導團兩位校長體驗篩小米過程 環教輔導團團長與指導教授體驗布農族樁小米歷程

     均衡飲食面向包括認識營養素與需求、健康飲食原則、餐點製作及食物組合及綠色烹調等概念。其中營養需求與綠色烹調常須廣納多元食物項目及接受各種文化及烹飪方式與食品,自然與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連結。
    飲食文化面向包括:食物的重要、飲食特色、節慶食物及飲食行為等概念。這課題也保留農業生態系中文化景觀多樣性及世界重要農業襲產。生物多樣性的內涵中包括人類與大自然在時空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地景、聚落與文化多樣性的維護,聯合國文科教組織把歐洲傳統農村的景觀列為優先要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歐洲傳統農村採用的耕作方式就是有機農業耕作方式,這是人類在利用大自然上最調和的情形。
食品安全面向包括:食品選購與飲食安全、加工食品及添加物、食品運送與保存及政府政策-農產履歷概念。其中食品選購及添加物的篩選都與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有關。
    社區產業面向包括:認識里山與里海、社區的特色農產品、在地小農市集及融入環境教育概念。從里山、里海到社區特色農產品就是推展農業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的機制。同時透過社區低輸入永續農業的推動創造農業生態系中更豐富的生態產值。永續農業必須要靠生物多樣性進行生物防治來避免病蟲害,同時也要增加地力與產量,因此不適合大面積、單一作物的機械化耕作。永續農業生物多樣性可促進人與自然的互動,正是發展以休閒觀光或生態旅遊等產業的重要資源,收入補貼低輸入農耕者的收入。同時發展成熟的有機農業,自行生產特色作物產品安全又品質好時,可保持好價格改善農戶生活,可提供台灣農業對抗傾銷廉價劣質農作的契機。目前台灣水田採休耕補助以防榖賤傷農,但常造成農田廢耕與農地消失,部分山區水梯田因蘊含豐富生物多樣性,適宜鼓勵農地往休閒農業、生態旅遊、工作假期或企業認養方向發展附加產值。
    臺灣農業永續發展也面臨極端氣候及許多層面問題挑戰,歐盟在2016年指出亞洲水稻田對溫室效應造成影響,在國際研討會上也有研究指出水田中的微生物排放甲烷的問題,因此台灣在水梯田復耕作為上就須小心謹慎,稻米以外的雜糧旱作推廣也必須及早應變。最後是臺灣各層級政府近年來熱絡推動食農教育而形成顯學,中央至地方投入的人力與經費逐年增加,但多數偏向DIY活動及短暫行銷。多數學校面臨食農教育擠壓課務與活動的壓力,同時多數老師認知食農教育就是農事體驗等迷失。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環境教育輔導團,特別於2018年暑假前往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及花東體驗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以充實新北市教育團隊在食農教育上的素養,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大家推動食農教育有所裨益。

環教輔導團參訪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學習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