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社區一起營造學生的未來∼談素養導向的教學策略
				
				--訪談臺北市立大學 
				高翠霞教授—
文: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團員 簡淑娟
圖:新北市環教輔導團研究員 焦妮娜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核心素養從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觀點出發,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並與十二年國教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基本理念相連結,建構「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范信賢、陳偉泓,2016)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的基本理念:自發、互動、共好,在其中「共好」是指社會參與,每個人都需要以參與方式培養與他人或群體互動的素養,社會參與是一種社會素養,也是一種公民意識。以前的教育強調社會適應,現在則是鼓勵社會參與,即使小孩也能改造社會(王惠英.黃啟菱,2017),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能力,從學校學習社會的組成與公民意識,擴及到生活中的社區,應用所學進行社區參與。學校與社區有著兩者相互依存的關係,無論是地點、空間環境、發展方向皆會互相影響(鄭熙彥,1985),面對新課綱中提到的「共好」鼓勵社會參與,學生從生活的社區中開啟社區參與與公民意識的養成。從世界各國國定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可看見,公民意識、文化素養、社會素養、社會與公民素養、參與與貢獻,都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至於如何開啟公民意識,可以從認識生活的環境開始。
| 
						
						世界各國國定課程中的核心素養 | |||
| 
						台灣 | 
						
						
						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4.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5.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6.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7.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8.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9.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芬蘭 | 
						
						1. 
						思考與學習如何學習  
						
						2. 
						文化素養、互動與表達  
						
						3. 
						自我照顧及管理日常生活  
						
						4. 
						多重讀寫能力  
						
						5. 
						資訊、通訊與科技素養  
						
						6. 
						職涯素養與創業精神  
						
						7. 
						分享、參與及建構一個永續的未來 | 
| 
						法國 | 
						
						1. 
						法語的運用能力  
						
						2. 
						外語的運用能力  
						
						3. 
						數學、科學與科技的基本素養  
						
						4. 
						人文素養 
						
						5. 
						一般資訊通訊科技的運用能力  
						
						6. 
						社會和公民素養  
						
						7. 
						自動自發精神 | 
						丹麥 | 
						
						1. 
						社會素養  
						
						2. 
						讀寫素養  
						
						3. 
						學習素養  
						
						4. 
						溝通素養  
						
						5. 
						自我管理素養  
						
						6. 
						民主素養  
						
						7. 
						生態素養  
						
						8. 
						文化素養  
						
						9. 
						健康、運動與身體素養  
						
						10. 
						創造與創新素養 | 
| 
						紐西蘭 | 
						
						1. 
						思考  
						
						2. 
						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  
						
						3. 
						自我管理  
						
						4. 
						建立與他人的關係  
						
						5. 
						參與和貢獻 | ||
| 
						資料來源:摘錄王惠英(2017.11) 2030年全球教育藍圖融合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素養教育。未來Family
						,16-19。 | |||
|  |  | 
| 學生聆聽社區耆老講古 | 學生參與社區廟宇活動 | 
 
				十二年國教所提到的素養導向,其素養不是單指成就,也不是性向,而是一個人在面對各種複雜多變的情境及實際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學校所學,抱持主動積極的態度及多元開放的精神,整合活用各種相關資訊,發揮思辨、統整、溝通能力與創意,以理解現象或解決問題(范信賢、陳偉泓,2016)。學生面對生活大大小小的問題就發生在生活的社區中,如何透過教學引導可以讓學生面對週遭環境保持好奇心,並能進行主動地探索、體驗、試驗、尋求答案與合作學習;積極正向的參與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並能主動地與週遭人、事、物及環境的互動中觀察現象,尋求關係,解決問題,嘗試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性的知識或行動,來適應及參與社會生活(范信賢、陳偉泓,2016)。
十二年國教中的校訂課程時數,提供學校發展特色的機會。總綱規劃在國民小學三個階段分別設有2-4、3-6、4-7節的彈性課程節數。以David Orr(知名環境學者)的”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的觀點來說,學校因應十二年國教必須著手的校訂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建議參考環境教育議題課程為主軸來統整規畫。
第一: 
				因為十二年國教環境教育議題課程,包含了當代國內與國際間最重要的思潮,如「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等內涵;以及原來就一直被重視的「能源資源永續利用」、「災害防救」與「環境倫理」等五大主題,範疇廣,內容與當前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好發揮。
				第二: 環境教育議題課程中 
				的「永續發展」主題,其概念包括有社會人文、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概念,作為教學的內容,取材容易又具當代感。
				第三: 
				環境教育議題課程,易與社會與自然領域,以及其他十八項議題課程,如安全教育,災害教育等作融合。故,鼓勵各級學校在校訂課程發展,以選擇環境教育議題課程為主軸來進行課程統整規劃,不失為最佳的手段。
    
				學校是社區的中心,應當扮演其十二年國教推動中的重要推手,在社會快速變遷下,社區需要學校協助一起培育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學校需要社區協助一起培養有責任的公民。以環境教育議題課程所規劃的「永續發展」主題為例:永續發展定義內容之一為”社會”層面的可持續發展。以學生所居住的社區為例,校定課程可以讓學生實際走入社區,從認識自己的社區開始,參與社區活動。將社區學校化,讓學生透過與社區互動、凝聚社區意識及情感,進而解決社區問題,這不就是十二年國教強調的素養導向的學習嗎?
|  |  | 
| 學生走讀社區前在視聽教室撰寫社區綠活圖學習單 | 全校親師生出發進行社區行腳深度走讀社區活動 | 
以社區為本位的教與學,具體操作的方法可以以培養社區公民意識的起點,結合社會領域探索在地人文,例如:社區耆老有他們與社區密不可分的生命故事經驗,透過探訪在地的故事,喚起長輩的兒時記憶,再建立起他們與學校的關聯性。另一方法,學校也可以透過和在地社區發展協會、農會或在地藝術家一起合作,或與鄰、里辦公室一起討論有關如何提高社區的能見度,以及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方法及議題等。
|  |  | 
| 訪問紀錄耆老講述社區故事 | 學生探勘社區前聆聽里長解說 | 
				
    
				學生每天從位在社區的家來到學校,再從學校回到社區中的家,如何讓匆匆忙忙地上學的學生可以有機會慢下來,看看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與住處周遭,思考社區與學校的關聯,讓學生打開視野發現社區的美,或發現社區的不美,發現社區中值得探究的人事物,發現自己與社區是如何緊密相連結,發現環境的問題,激發想要為社區”做點事情”的情感。
    
				這種學習活動設計過程,包括了公民素養、美感教育,探究與實作等內涵。學生從票選社區最喜歡的角落,帶學生看看每天上學的路,讓他們試著發現美或不美的空間,可以想想或探究是什麼原因,試著從居民的訪談及保存的舊照片中找線索,透過一個主題的作業,從認識社區、看見社區、發現社區、擬定改善計畫,這就是一種公民行動。
|  |  | 
| 社區產業茶園體驗課程 | 培訓學生小解說員講解社區文史生態環境 | 
十二年國教素養評量注重歷程、多元及真實,是以專題、體驗、探究、實作、表現、活用為核心。學生透過整合所學,不只能把所學遷移到其他例子進行應用,或是實際活用在生活裡,更可對其所知、所行進行覺察思考,而有再持續精進的可能 (范信賢、陳偉泓,2016) 。在校本課程中與社區發展做結合的課程評量,可藉由期末的成果發表邀請社區里民和學生的家人一同分享,分享從小公民的眼中發現的社區故事,開啟社區民眾們一同關心社區,素養導向和校訂課程相結合,素養導向、公民素養、美育、防災、氣候變遷、低碳節能與永續發展,都是可以從學校與社區的連結開始的。
十二年國教中環境教育議題課程的學習目標:(一)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挑戰。(二)探究氣候變遷、資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社會不正義和環境不正義。(三)思考個人發展、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四)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我們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在發展校訂課程過程中,認識環境教育議題課程的實質內涵,並且思考統整與融入的方法,將學生在學校學習與社區生活結合;並讓社區未來公民認識他自己的家鄉。如果學生不認識、不欣賞自己的社區,如何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在各校都正在面對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當下,不管是三面九項的總綱或是強調素養導向的學習,與社區的密切連結,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考資料:
				課程理念篇—1.2素養導向與議題融入(范信賢、陳偉泓),為2016年12月國家教育研究院出版之「普通高中課程規劃及行政準備」專書文稿之初稿。
				未來教育大藍圖-解讀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未來Family (2017.11)
				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
				莊潔(2007)學校參與社區發展之歷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