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區一起營造學生的未來∼談素養導向的教學策略

--訪談臺北市立大學 高翠霞教授

文: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團員 簡淑娟

圖:新北市環教輔導團研究員 焦妮娜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核心素養從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觀點出發,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並與十二年國教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基本理念相連結,建構「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范信賢、陳偉泓,2016)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的基本理念:自發、互動、共好,在其中「共好」是指社會參與,每個人都需要以參與方式培養與他人或群體互動的素養,社會參與是一種社會素養,也是一種公民意識。以前的教育強調社會適應,現在則是鼓勵社會參與,即使小孩也能改造社會(王惠英.黃啟菱,2017),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能力,從學校學習社會的組成與公民意識,擴及到生活中的社區,應用所學進行社區參與。學校與社區有著兩者相互依存的關係,無論是地點、空間環境、發展方向皆會互相影響(鄭熙彥,1985),面對新課綱中提到的「共好」鼓勵社會參與,學生從生活的社區中開啟社區參與與公民意識的養成。從世界各國國定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可看見,公民意識、文化素養、社會素養、社會與公民素養、參與與貢獻,都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至於如何開啟公民意識,可以從認識生活的環境開始。

世界各國國定課程中的核心素養

台灣

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4.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5.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6.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7.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8.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9.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芬蘭

1. 思考與學習如何學習

2. 文化素養、互動與表達

3. 自我照顧及管理日常生活

4. 多重讀寫能力

5. 資訊、通訊與科技素養

6. 職涯素養與創業精神

7. 分享、參與及建構一個永續的未來

法國

1. 法語的運用能力

2. 外語的運用能力

3. 數學、科學與科技的基本素養

4. 人文素養

5. 一般資訊通訊科技的運用能力

6. 社會和公民素養

7. 自動自發精神

丹麥

1. 社會素養

2. 讀寫素養

3. 學習素養

4. 溝通素養

5. 自我管理素養

6. 民主素養

7. 生態素養

8. 文化素養

9. 健康、運動與身體素養

10. 創造與創新素養

紐西蘭

1. 思考

2. 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

3. 自我管理

4. 建立與他人的關係

5. 參與和貢獻

資料來源:摘錄王惠英(2017.11) 2030年全球教育藍圖融合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素養教育。未來Family 16-19

學生聆聽社區耆老講古 學生參與社區廟宇活動

    十二年國教所提到的素養導向,其素養不是單指成就,也不是性向,而是一個人在面對各種複雜多變的情境及實際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學校所學,抱持主動積極的態度及多元開放的精神,整合活用各種相關資訊,發揮思辨、統整、溝通能力與創意,以理解現象或解決問題(范信賢、陳偉泓,2016)。學生面對生活大大小小的問題就發生在生活的社區中,如何透過教學引導可以讓學生面對週遭環境保持好奇心,並能進行主動地探索、體驗、試驗、尋求答案與合作學習;積極正向的參與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並能主動地與週遭人、事、物及環境的互動中觀察現象,尋求關係,解決問題,嘗試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性的知識或行動,來適應及參與社會生活(范信賢、陳偉泓,2016)。


    十二年國教中的校訂課程時數,提供學校發展特色的機會。總綱規劃在國民小學三個階段分別設有2-4、3-6、4-7節的彈性課程節數。以David Orr(知名環境學者)的”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的觀點來說,學校因應十二年國教必須著手的校訂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建議參考環境教育議題課程為主軸來統整規畫。

第一: 因為十二年國教環境教育議題課程,包含了當代國內與國際間最重要的思潮,如「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等內涵;以及原來就一直被重視的「能源資源永續利用」、「災害防救」與「環境倫理」等五大主題,範疇廣,內容與當前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好發揮。
第二: 環境教育議題課程中 的「永續發展」主題,其概念包括有社會人文、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概念,作為教學的內容,取材容易又具當代感。
第三: 環境教育議題課程,易與社會與自然領域,以及其他十八項議題課程,如安全教育,災害教育等作融合。故,鼓勵各級學校在校訂課程發展,以選擇環境教育議題課程為主軸來進行課程統整規劃,不失為最佳的手段。


    學校是社區的中心,應當扮演其十二年國教推動中的重要推手,在社會快速變遷下,社區需要學校協助一起培育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學校需要社區協助一起培養有責任的公民。以環境教育議題課程所規劃的「永續發展」主題為例:永續發展定義內容之一為”社會”層面的可持續發展。以學生所居住的社區為例,校定課程可以讓學生實際走入社區,從認識自己的社區開始,參與社區活動。將社區學校化,讓學生透過與社區互動、凝聚社區意識及情感,進而解決社區問題,這不就是十二年國教強調的素養導向的學習嗎?

學生走讀社區前在視聽教室撰寫社區綠活圖學習單 全校親師生出發進行社區行腳深度走讀社區活動


    以社區為本位的教與學,具體操作的方法可以以培養社區公民意識的起點,結合社會領域探索在地人文,例如:社區耆老有他們與社區密不可分的生命故事經驗,透過探訪在地的故事,喚起長輩的兒時記憶,再建立起他們與學校的關聯性。另一方法,學校也可以透過和在地社區發展協會、農會或在地藝術家一起合作,或與鄰、里辦公室一起討論有關如何提高社區的能見度,以及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方法及議題等。

訪問紀錄耆老講述社區故事 學生探勘社區前聆聽里長解說

    學生每天從位在社區的家來到學校,再從學校回到社區中的家,如何讓匆匆忙忙地上學的學生可以有機會慢下來,看看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與住處周遭,思考社區與學校的關聯,讓學生打開視野發現社區的美,或發現社區的不美,發現社區中值得探究的人事物,發現自己與社區是如何緊密相連結,發現環境的問題,激發想要為社區”做點事情”的情感。
    這種學習活動設計過程,包括了公民素養、美感教育,探究與實作等內涵。學生從票選社區最喜歡的角落,帶學生看看每天上學的路,讓他們試著發現美或不美的空間,可以想想或探究是什麼原因,試著從居民的訪談及保存的舊照片中找線索,透過一個主題的作業,從認識社區、看見社區、發現社區、擬定改善計畫,這就是一種公民行動。

社區產業茶園體驗課程 培訓學生小解說員講解社區文史生態環境


    十二年國教素養評量注重歷程、多元及真實,是以專題、體驗、探究、實作、表現、活用為核心。學生透過整合所學,不只能把所學遷移到其他例子進行應用,或是實際活用在生活裡,更可對其所知、所行進行覺察思考,而有再持續精進的可能 (范信賢、陳偉泓,2016) 。在校本課程中與社區發展做結合的課程評量,可藉由期末的成果發表邀請社區里民和學生的家人一同分享,分享從小公民的眼中發現的社區故事,開啟社區民眾們一同關心社區,素養導向和校訂課程相結合,素養導向、公民素養、美育、防災、氣候變遷、低碳節能與永續發展,都是可以從學校與社區的連結開始的。

    十二年國教中環境教育議題課程的學習目標:(一)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挑戰。(二)探究氣候變遷、資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社會不正義和環境不正義。(三)思考個人發展、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四)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我們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在發展校訂課程過程中,認識環境教育議題課程的實質內涵,並且思考統整與融入的方法,將學生在學校學習與社區生活結合;並讓社區未來公民認識他自己的家鄉。如果學生不認識、不欣賞自己的社區,如何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在各校都正在面對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當下,不管是三面九項的總綱或是強調素養導向的學習,與社區的密切連結,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考資料:
課程理念篇—1.2素養導向與議題融入(范信賢、陳偉泓),為2016年12月國家教育研究院出版之「普通高中課程規劃及行政準備」專書文稿之初稿。
未來教育大藍圖-解讀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未來Family (2017.11)
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
莊潔(2007)學校參與社區發展之歷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