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學校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共好共榮---以野柳國小為例

文、圖:新北市野柳國小校長 張錦霞

    社區總體營造主要是希望透過凝聚社區的共識,永續經營社區的整體發展和建立在地的文化特色,讓社區居民能自主性的攜手參與打造屬於自己家鄉的獨特品牌。而學校是社區重要的教育中心,對社區文化的保存、環境生態的永續、經濟產業的發展、國際議題的導入和各項政府政策的推廣執行,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領航角色,透過親師生的多功能傳播轉化,引領社區發展符合在地需求和期待的總體營造。

 

壹、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總體發展之間的關聯

    談社區總體營造,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不輕鬆,因為社區各單位的需求和想法不同,而且可能有利益衝突,光是溝通凝聚共識可能就須花費很多時間。因此,若能從學校的課程出發,創發與在地文化和環境特色相關的本位課程,在教學的歷程中邀請家長和社區單位參與,再逐步的讓社區民眾發現在地的特色優勢,看見孩子因為大家攜手努力而展現的優質學習成效,一步一腳印的累積信賴關係,讓社區團隊有感,樂於主動的成為學校與社區發展的共榮合作夥伴,同心齊力盤點整合社區資源,讓學校教育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關係緊密連結,因為學校的課程發展需以學生為主體,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而社區則是孩子生活學習的場域,當學校要發展課程時,不論是領域課程或校訂課程,都會把社區的資源和支援納入考量,創發孩子的學習價值與效益。

   

貳、學校課程發展和社區總體發展的具體作法

    學校課程的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經營,除奠基於校本學習的思維,也希望帶動整體社區的發展,讓社區學校化和學校社區化,彼此因為共同的願景和目標而整合交融。所以學校會透過SWOTS分析,關注整個學區可以運用的資源,立基於優勢和機會點,以及如何突破劣勢和威脅點,善用社區的人力、物力和環境來帶動社區總體營造,以齒輪緊扣的滾動方式,環環相扣,永續運轉。而在具體作為上將從社區點線面的串聯來說明:

一、  學校以「點」的方式經營社區友善互動的良好關係

學校是最容易從教育的面向邀請社區各單位在校務經營上的合作,並透過學校系統性的課程發展,結合各單位的資源豐富孩子在地化的學習,也會回饋參與社區各單位的活動以展現孩子的學習成果,讓師生有高峰經驗的展演舞台。而在學校與社區單位「點」的互動歷程中,學校就可以溝通傳遞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並了解社區單位目前和其他單位的互動連結現況及問題困境,鋪陳社區單位與單位間的合作連結線,也經營在地的情感凝聚。

 

二、 學校規劃主題課程以「連結線」搭建互信共好橋樑 

在學校發展本位課程時,會運用主題統整結合在地的節慶、文化和環境特色來規劃設計,並串聯社區資源讓孩子在情境脈絡中探索學習,融入社區各單位「點」的特質元素,讓學校的課程連結各「點」的齒輪滾動運作,產生「連結線」的發酵感染效應,在學校和社區間看見改變轉化的合作新契機。一條滿佈孩子未來希望的學習連結線,牽引著社區攜手共榮展現在地特色亮點。

 

三、 以學校為中心啟動「全面總動員」的社區總體營造

學校的發展需要社區的認同和支持,也透過社區對學校的關注力,將夥伴關係由點線串聯成面,以學校為核心,讓社區有凝聚共識的平台,珍惜家鄉特有的文化和資源,不論是海洋生態、漁村文化、海岸地質,抑或是海洋休閒等的行銷推動,都因為社區民眾的在乎而能永續薪傳。同樣的,學校的課程發展與社區的各項資源息息相關,當社區推展文化季或辦理各項活動時,學校和其他各單位的小齒輪也會被帶動參與,尤其學校具備教育專業和敏覺度,更能在傳統與創新中發展學校特色課程,也同時啟動深耕在地文化底蘊的社區總體營造,共享資源並共創榮耀。


 

叁、學校課程發展融入社區發展產生的困難與問題

    學校課程的發展融入社區發展需善用「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觀察了解整個社區在特定時間會辦理的重要活動,尋找合宜的主題和時間來結合課程進行;「地利」就是透過田調走讀在地環境的自然生態人文特色,善用環境資源進行情境式的體驗探索課程;「人和」就是友善的社區關係,掌握社區各單位具有影響力的人,除了耆老能協助學校在地課程的建置,關鍵夥伴也能提供學校課程發展的資源。然而,在課程發展和實施的歷程中也會有需要克服的因素,說明如下:

一、 學校課程發展主題並非社區發展所認同的
    在學校課程發展的歷程中,我們總希望能在社區中找到一些創新元素,但對社區而言,並不是每個創新的元素都能直接被採納,必須透過不斷的說明溝通,讓社區夥伴了解改變的想法和創新的價值。以野柳課程中的綠藻石蓴生態為例:

釐清爭議:學校和社區原有特色為石花菜,學校希望透過孩子生活中常見的石蓴,激盪出海洋生態的多樣性,說明時強調石花菜依然是課程的一部分,只是透過主題的創新,讓學校和社區能關注海洋生態的維護。

思維改變:早期社區對石蓴的評價是海洋垃圾,所以學校重新建構石蓴的意義和價值,從堵塞排水管的垃圾成為淨化水質的生態環境指標和健康養生食品,也結合課程創發石蓴公主代言和探討海女的採集生活。

學習價值:石蓴生長的潮間帶環境比石花菜更容易接近,可以透過觀察石蓴逐年減少的改變,了解海洋生態環境問題,並擴及關注海食的安全與安心,才能永續海洋生態和文化。

  學校課程發展議題與社區發展有衝突

    學校課程發展會融入重要議題,結合社區特色發展時可能會有較敏感的衝突地帶,影響社區對學校課程的支持度。例如:學校推動海洋慢魚運動,希望大家慢慢捕魚、慢慢吃魚和吃合宜的魚,讓海洋永續存本。但同時間的螃蟹季、小卷季等,雖有捕蟹規範,但社區餐廳商家更期待魚貨滿載而歸。而此時,學校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廣活動中,必須發揮教育智慧,
    以逐年減少的漁獲量和魚種,讓大家關注如何隨時有魚可捕,隨時有魚鮮可吃,透過食物鏈和營養的分析,讓大家吃在地、吃當季和吃對魚種,以文護海洋生態的永續。
三、學校課程發展融入社區發展的專業增能不易

    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大家的專業共識上,不論是學校教師的專業增能,或是社區夥伴的精進學習,都影響學校和社區的整體發展,但因為學校和社區夥伴的專業和社經背景不盡相同,若非本業,要特別撥時間學習增能較有困難,此對於學校課程發展融入社區發展的帶領和互動會有專業不足的困境。

  學校本位和社區本位的理念共識差異

    學校課程以教育為出發,若要帶動整體社區營造,必須要讓社區民眾認同學校教育理念,而且要能符應社區發展的理念,社區夥伴才能持續性的主動參與。但通常學校和社區的理念是會有差異的,因為社區會期待總體營造的目的除文化薪傳或生態環境保育外,還能帶動經濟產業的發展和繁榮社區,甚至把後者放置於主要目標。


肆、學校課程發展與社區總體發展的實務案例分享

    野柳國小近幾年努力經營學校特色課程發展,也希望透過學校的影響力來整合社區總體營造,凝聚社區的向心力,打造優質的海洋國際品牌,讓社區和學校攜手共創卓越。以下為學校「海舞碧蓴‧藝創遊奇岬」的四套主題課程與社區發展的連結架構:

    每年六月學校會進行獨木舟薪傳課程,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是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的課程,主軸是推展海洋教育。這個課程須結合社區海洋安全防護團隊的東海潛水、海巡大隊、舢舨協會、野柳派出所和消防局等,另有保安宮和仁和宮的平安祈福,還有社區總動員的觀禮貴賓;但除了薪傳,我們省思要為海洋教育的推廣注入活化的新生命元素,於是每年的課程設計我們會溯源在地文化的薪傳價值和搜尋國內外的海洋新議題,再結合團隊的創意點子,讓薪傳具指標性的意義,例如:海女薪傳石蓴公主的敬海感恩、自製獨木舟新船入港和弄輦的文化傳承、結合國際慢魚運動的生態永續、討海感恩飯的海洋文化特色等,每一個議題都是媒體和社區關注及營造轉變的行銷亮點,而我們期待透過學校課程的經營,讓社區對環境生態和文化保存有感,以正向能量總體營造,創造共學共榮的綠活社區。

    學校的課程發展也與社區發展連結,每年野柳元宵節保安宮的神明淨港,是全社區總動員的活動,有搖輦轎淨港的祈福平安儀式,有漁船三進三出淨海巡洋漁獲滿艙的漁村文化,也邀請市長以超大的討海飯來行銷海洋亮點,當然孩子們的舞獅鼓陣也帶動現場熱鬧氣氛,全校師生也把握機會進行課程體驗。神明淨港不僅是節慶的廟宇活動,更是一場跨時空的文化風範,讓參與者強烈的感受在地的民情風俗,感受從清朝嘉慶年間傳承到現在的敬海感恩精神,一份真實的情感牽繫著在地海洋文化的延續,是熱情的草根堅持,是海洋子民的使命責任。

    另外,地質公園每年也有結合環境生態和文化的環保弄輦活動,號召社區和學校製作輦轎進行關心在地海洋環境的宣導,帶動社區和國內外觀光客重視海洋生態維護的重要性。而學校也與瑪鋉協會、地質公園學習中心和漁產業者合作辦理親子與教師的慢魚教育體驗營,透過紙上餐廳、討海麵製作和漁村文化走讀等活動,共同推動海洋教育,薪傳野柳在地漁村文化。

    學校課程發展和社區發展的推動,除合作活動的參與,也為社區保留文化資產的紀錄,編輯學校課程專書、萬濤石嵐文史專書、神明淨港繪本和海洋科普地質公園的異想世界繪本等,而社區中的相關單位,如:薆悅野柳渡假館,也都全面性的支持,間間客房放置專書,讓遊客在旅遊休憩中也能了解野柳的在地文化和特色生態,讓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能永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