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與環境資源永續發展 

 文、圖: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 賴榮孝

     目前正在進行諸羅樹蛙棲地守護行動的募款,有位在台灣大學任教的助理教授寫信來表示要贊助,事實上,她是我的學生,國中時,我陪伴了三年。這四年多來返鄉進行生態保育,得力很多來自過往學生的支持,有兩位學生一次就贊助五個單位,我想這是身為老師最感欣慰的事。
    1983年我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即分發到五股國中任教,一直到2011年退休,都沒有離開過這個學校,所以台北五股可以算是我的第二故鄉,我一生當中最黃金的歲月幾乎都奉獻給了五股國中。
    透露一個大學時的祕密,大二升大三時,我曾密謀轉到教育系就讀,但轉系考試要考英文,那是我最弱的科目,而且即便考上了,也得降轉,再三考慮後,就放棄了。
    想要轉系有一個考量,希望未來可以走教育行政,有人說我很適合走這條路,他們認為我在行政領導上有種魅力。沒轉系成功,卻被推上系學會會長的位置,服兵役時擔任軍民合作得政戰官也游刃有餘,甚至退休後,還扛起了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的擔子。

    有趣的是擔任教職二十八年期間,只有一年教育行政的資歷。我在加入荒野保護協會學習生態保育後,逐漸了解綠色生活的重要性,那個年代面對垃圾問題,政府開始倡導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可是並沒有有效的政策引導,所以流於空談。
    台灣解嚴後,許多環保團體陸續成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和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開始倡議綠色生活,除了配合政策宣導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外,並推動自備環保筷,到現在我都還在使用主婦聯盟當年主推的環保筷布包裝。
    即便是政府和民間想盡辦法宣導鼓勵,但一般民眾配合狀況仍然不佳,政府的魄力顯然也不夠,舉例來說,我們提出押瓶費來提高回收率,環保署卻不敢推。
    我有個特點就是認為對的事,不是只要求別人作,而是從自身生活做起,並會試著去影響周遭的人。所以當時就利用開會時,提議學校衛生組應該提出更積極的作為,合作社應該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可是學校並沒有太多回應,最後我自己請纓擔任衛生組長兼任合作社經理。

    那一年我把這兩個職務做了整合,凡是合作社售出的飲料瓶全部收取押瓶費,並在學校資源回收時退回押瓶費,大大地提升回收率,也降低了垃圾量。
    可因為工作負荷太大,我也在第一學期期末生病,住院治療。一年結束後,不曉得是校長體恤我辛勞,還是其它因素,我並沒有能繼續受聘擔任衛生組長。
    之所以提這段往事,最主要的是我一直認為教育是必須具有前瞻性的,我們在學校中教育的這些孩子,二三十年後必將成為社會的中間份子,年幼時學校裡頭所學習到的觀念心態、生活方式,將會影響未來社會。

    「綠色」其實是一種觀念、心態、生活方式或是事物安排的方法。綠色生活或稱為永續生活(Sustainable living)是指某一個人或社會的生活方式,按照自然 的方式,以使用有限的天然資源,令地球生態可持續,更令人間恢復美好。
    後來我持續在環境保護的領域中學習和成長,並有五年的時間擔任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和各部會及學者專家共同致力於永續發展的推動。永續發展換句話講就是要確保人類和所有地球上的生靈都可以生生不息。
    由天下文化出版的《永續發展新紀元》一書中曾經提到「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都必須仰賴大自然供給食物、水等資源才得以生存,也需要在疾病和自然災害等可怕的環境威脅中求得安全。可是,依賴大自然恩賜或者科學家所說『環境服務』的人類,在保護自身賴以生存的實體基礎方面,表現卻是奇差無比!巨大的世界經濟也創造了巨大的環境危機,危及數十億人的生命和福祉,以及其他數百萬物種的生存。」
    「環境遭受的威脅起於幾個面向。人類正在改變地球的氣候、淡水的供應、海洋的化學性質,以及其他物種的棲息地,這些影響十分巨大。地球本身,以及生命所依賴的一些關鍵運轉確實正在起變化,例如水、氮和碳的循環。我們不知道這些變化的確切規模、時間和涵義,但我們知道它們極其危險,在人類文明中前所未見。」
    永續發展是一種規範性的世界觀,它建議了一套世界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永續發展目標呼籲,經濟成長需要兼顧社會包容性、環境永續性。

歸田復育田洋生態是綠色生活一種實踐

    1987年,聯合國委員會針對環境與發展的主題發表了一份名為《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亦稱《布倫特蘭報告》)的報告,明確指出80年代最令人憂心的環境問題:失控的人口成長、森林砍伐及過度放牧、熱帶雨林的破壞、生物物種的滅絕,溫室效應增加導致氣候變遷、酸雨問題,以及大氣平流層的臭氧層受到侵蝕等。《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建議催化了聯合國對永續發展計畫的推行,並鼓勵全球政府、民間企業以及社會大眾一同致力參與。
    繼《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建議之後,這場高峰會也採納了一項關於《森林永續經營》(Forest Principles)的宣言,以及針對「多樣性生物」、「對抗氣候變遷」,和「對抗沙漠化」 等議題的三則重要公約。在1992年的里約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與會者對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提出了明確定義,並策訂行動計畫,命名為《21世紀議程》(Agenda 21),是今日許多推廣「永續發展」活動的創辦準則。
    2000年9月,世界各國領袖參與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舉行的「千禧高峰會」,並在會後通過《千禧年宣言》,其中包括公開列舉的「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這些受《布倫特蘭報告》啟發而產生的發展計畫,都是以2015年為目標限期。2015年後則制定了一個更具野心的進程:「改變我們的世界:放眼2030年的永續發展計畫」,著重17項世界性的「永續發展目標」。

     在聯合國推展「永續發展」30年後來檢視,卻發現一個假象:繁榮背後是貧窮、食安與政治獨裁。這不僅在國際間發生,在台灣島上也是。
以最近炒得火熱的藻礁案來說,雖然和三十年不一樣,是有環評把關的,可是仍然有那麼多政治操作,這就是一種政治獨裁。表面看起來經濟比以前好很多,但因為貧富差距越拉越大,造成另一型態的貧窮,由於誠信喪失,食安問題層出無窮。
    看到這些假象,讓我決定回到故鄉務農,過著簡單的綠色生活,持續關心永續發展的課題。
    退休前我借調到教育局推動濕地教育,與環教輔導團的校長和老師們共同成立了全台第一個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我們規畫的濕地教育、低碳教育、諾亞方舟方案…等都已經逐漸顯現教育成效,而且是持續性地發展中。

全台第一個永續環境教育中心


    今年新北市有兩所學校入選國家永續獎的復評,米倉國小在山海教育和永續校園營造上的表現,讓委員們贊譽有加,歷年來吉慶國小復育原生魚、瑞柑國小的青蛙保育、成福國小透過水草塘課程…都得各種獎項的肯定。國家永續教育獎不是偏鄉學校的專利,位於板橋市中心的海山國小校舍改建時,也在校門口營造溝渠生態,並融入課程中,因此也進入全國入選第二階段的三個小學之一,據我長期觀察,同樣在市中心的莒光國小把景觀池改造成濕地教學園區更是典範。

位於板橋市中心的海山國小校舍改建時,也在校門口營造溝渠生態 米倉國小在山海教育和永續校園營造上的表現,讓委員們贊譽有加

    教育的顯現應該落在素養的提升和環境行動的落實。新北市擁有豐富的教育推廣經歷,也有很多的肯定,未來的推動重點可以放在綠色生活的實踐,從每天少用一個塑膠袋、一個保特瓶、一張紙開始,這將有助於讓現世以及未來世代可以生生不息。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https://npost.tw/archives/2612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