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角落—活化校園閒置空間」

蔡毓玲建築師事務所 蔡毓玲

     在少子化與校舍老舊的今天,校園空間設計的課題不再是以新建校園為主要關注對象,現有校舍更新與局部空間改造成為校園最大量的改造需求,校園空間是大多數師生最常接觸到的場域,其中閒置空間的活化不僅可以消除校園死角降低危險發生的機會,也重新賦予該空間新的意義。
    閒置空間的產生常與區位有關,校園常被分割為一塊一塊的空間獨立看待其功能,用不到、不好用、難接近、難管理…..的地方,就將活動排除於其外成為管理上的化外之地,僅將改造的力氣聚焦於主要出入動線與門面工程上。若仔細觀察每一個對空間缺點的描述,其實已經隱藏著改造的切入點,但若只著重在單點空間的改善,而未與校園作為環教場域與有感學習的目標結合,融入整體校園規畫藍圖的空間定位,則「環境」與「人」還是校園中分開的兩個主體,缺乏「有意識」的建立「關係」,各獨立的空間就不容易被以不同的視野思維去改造,並成為教學場域的一部分。
    不同的視野思維要如何產生?其根植於教育理念如何看待校園空間的意義,教育理念是帶領空間改造的核心,其與時俱進,空間也應該呈現據以支持新的教育理念而有不同於以往的面貌,校園空間是為支持教育行為產生而存在的載體,以新的教育思維來檢視舊有空間,就能有引導出符合教育理念的改造,以下以幾個小案例的觀察來分享閒置空間改造的切入點。

     閒置空間通常脫離主要出入動線,如教室後側、圍牆旁等處,因為少人經過空間較雜亂,有時視線也不容易直接看到,如被室內霧面玻璃遮蔽,或不容易到達,故於改造上可以思考的是先將阻擋視覺穿透性的限制拿開,視野延伸後通常想法與創意也跟著延伸,看到空間等待被整理與運用的條件,再從校園整體規劃藍圖中做該空間意義的定位,有了功能定位後,串聯活動動線連結的改造思維就有啟動的基礎。空間改造不一定侷限於該空間本體,應同時將戶外空間與室內空間一起思考改造的可能性,訂定整體改造計畫,預算若無法一次到位,可採分期分階段的方式逐步落實。

校園閒置空間位於步道視覺端點,改造成效將具體可見。


改造前現況 分階段將教室與戶外步道的阻隔窗台敲除,新設落地窗,步道區以環境永續的思維進行改造將視野與活動延伸到戶外,建立師生對此空間的有感體驗

第二期連結步道上閒置室內空間的改造,將校長室儲藏空間變身為學生閱讀休憩的綠光小屋,成為學習步道上的駐足空間,並將環狀動線的步道繼續延伸改造,原步道旁的水井納入成為認識校園水資源的學習點,空間改造除了要達到功能性與教育性的目的外,形塑與融入校園環境美學是檢核設計完整性的必要條件。


    有些學校的內庭因幾個因素影響也常是被忽略疏於管理的區域,如積水常降低人們使用該區域的意願,積水的排水溝加上被樹蔭大面積覆蓋的地面是蚊蟲活動的溫床,土層積水的形成常是土壤踩踏壓密硬化與洩水高程不良的影響,造成植物根系處於上方淹水下方缺氧缺水的環境,可經過鬆土與拌入改善土壤透水通氣性顆粒物,如小碎石、陶粒、炭化稻殼等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增加土壤孔隙率的材料,減緩土壤壓實的時間有效改善植物根系生長環境。修剪過多的枝幹讓陽光透入內庭,讓多層次植栽中的低層灌木也有生長的機會,室內跟著明亮起來。
    若能進一步調整步道的設計,重新引導活動與內庭的關係,如案例中原教室外高低差大易生危險的水溝以採透水材料(如碎石/樹皮)覆蓋鋪平,並作為環狀步道的一部分,教室單元局部設落地窗進出內庭,增加學生接觸戶外內庭的機會,步道也同時作為教學上的解說學習通道。
    校園景觀意象由許多元素所構成,雕塑有時也是其中的主要構件,有些雕塑意象在不同時空背景下逐漸被忽略,周圍環境也未刻意突顯其存在的意義,如何在進行戶外空間改造時,將行進於步道的人們與雕塑共同連結成一個教育場域來切入,例如是校園藝術欣賞的學習課程,也可以是美術寫生的場景,雕塑所呈現的主題寓意與烘托的氛圍,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校園美學可承載的藝術性與文化性。雕塑美學及主題意涵/永續環境理念是將此內庭作為景觀綠化與微環境降溫功能外,同時賦予其在校園規劃藍圖的教育功能定位。

透水步道取代危險濕滑的磁磚,重新連接校園各主題雕塑與內庭景觀成為可教學亦可自由安全活動的區域。

從教學需求思考建立建築物與內庭的學習動線。


     校園角落的水體有著豐富校園生態景觀與調節微氣候的功能,但處理不好也常造成管理單位的困擾,水體本身的立地條件與設計影響其是否可以形成一個平衡的系統,如是否有足夠的水源可以達到基本換水頻率,水體深度對水溫變化影響的掌握,適當的含氧量等等要考量具備的條件,若水體環境未達到該有的功能,未能提供多樣的植生物生長,反而成為管理上的困擾,就要及時探索問題的成因,找出改造對策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行動,這些瞭解也將透過課程形成戶外教案的一部分,引導此空間承載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意識地讓校園的各處都成為走出教室的學習場域。

原有影響景觀又無生態功能的排水道。

 

運用堆石將石壁改造為多孔隙環境提供水中小生物活動棲地,以小疊瀑的設計將空氣中的氧氣被水分子包覆後進入水道,增加水中含氧量,也同時改善水體景觀的層次性。

           

教室背側的水體透過安排適宜的使用空間於此區位,讓原本不在主要動線上的水體成為室內空間的外庭,兼具活動與環境教育的功能。

有些學校運用圍牆邊帶狀空間規畫水體,可調節微環境與創造校園植生物棲地的多樣性。

    從教育理念的高度出發,配合課綱目標擬定校園整體發展計畫,結合教室外學習將校園閒置空間串連到整個規劃系統中,並搭配教案切實執行,空間的意義才會開始開始被有感的去體驗,並可發現好的改變會帶出好的事物與態度,進而影響到價值的形塑,這是改造的初衷最後也將會成為美好的成果。

校長宿舍旁原有生態池水生植物單一,教學功能素材不足。 步道不穿越保護區域,給予生物不受干擾的棲地,池底覆土調整水深,形塑水生植物所需的生長條件

接續打開阻隔視線與動線的宿舍圍牆,將綠色角落延伸連結原被分隔的校園空間

配合課程,改造的綠色角落由專業老師協助師生

共同參與成為蝴蝶的蜜源植物與食草觀察區

生態池增加了多種水生植物,生態與視覺景觀都豐富了

好改變會帶出好事物與好態度-生態池多樣性改造→校長宿舍圍牆打開成蝴蝶觀察棲地→宿舍內部變身藝文空間

閒置校長宿舍化身為藝文空間,成為學生作品交流場所 美術課程老師帶領學生以生態校園為此區壁面做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