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空間的對話─看見米倉的綠與美
文、圖:米倉國小校長 林愛玲
這是一個人與環境的故事,娓娓道來的是校園裡師生如何學習與環境共舞的美好經驗,細細訴說著的是環境典範轉移在校園實踐的歷程。
新北市八里區米倉國小位於觀音山腳,淡水河畔,為一生態環境、歷史人文多元豐富之校園,學校小而精緻,以環境永續、資源永續、世代永續為學校推動永續發展之目標。背倚青山、臨向大河,校內生態豐富,時時可見蟲飛蝶舞,校舍雖然老舊,隨著地勢高低錯落,每一個轉角都會讓人遇見驚喜,後山是一公頃未開發、人跡罕至的次生林,相思樹蒼翠蓊鬱,林下潮溼,深綠色的姑婆芋葉爭相朝向天際,學校不在社區之中,少了社區的房舍為鄰,顯得遺世獨立,絕佳的面河景致,加上處處自然美景,是全國最美的校園之一。
近年來,米倉國小秉持著與環境共生共榮的理念,匯聚親師生及社區的力量,從推廣原生植物、原生魚類,建置濱海植物區、生態池、成立螃蟹生態步道、能源學習步道等,共同打造了一個時時可學習、處處可學習的美麗校園。
操場邊的大榕樹 | 美麗的彈塗魚洗手台 |
擋土牆上的蝴蝶寄主植物 |
礫間淨化洗手台 |
|
特色花台上燦爛的油菊 | ||
能源學習步道 | 斑蝶的最愛-高士佛澤蘭 | 親師生協力共作螃蟹窯 |
一、改變之前─傾聽土地的聲音
操場邊大榕樹,為1922年創校楊來吉校長帶領著當年的學生一同植下,綠意蔥籠的三棵大榕樹有如聚落精神中心,也如慈祥之長者守護著每一位米倉的師生。榕樹下是師生學習與休憩的角落,可惜長久以來卻堆棄著枯木與落葉,顯得有些雜亂;樹下泥土地盤根錯節,因學童長期踩踏,導致泥土乾硬,令植物的根部無法自由的的呼吸,幾番思量之後,決意將此改變成為學生最喜歡,也是最自然與美感的角落。
有一次,在和自治市小朋友午餐約會時,環保小局長筠喬向我提出她的建議,她說:「每次小朋友從操場到遊戲器材區玩時,往往要繞一大段路,才能到達遊戲區。如果學校可以在上操場到下操場之間打造一座溜滑梯,這樣小朋友就可以很開心的從上操場溜到下操場玩耍,不必繞遠路。」聽到小朋友的建議,我十分
驚喜,當時的我,因為長期觀察榕樹下角落,心中已有改善的腹案,如果結合小朋友的提案,我相信這裡將會成為米倉國小最精彩的角落。
2015年我曾經到高雄美濃國小參加永續校園局部改造工作坊,美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客家庄,我則對這個處處源源不絕、水的故鄉,印象特別的深刻。雖然校園裡處處可見美學空間營造的巧思與創意,但大家卻一致認為水是美濃的特色,循此線索,才可以找到學校環境未來改造的脈絡;但也有不少夥伴指出另一個關鍵,學校雖然位於客家庄老街上,卻無法讓人一眼感受到濃濃的客家風情,甚至客家的元素也不多見,學校是否應該朝向這個人文印象而努力呢?但,客家庄的學校一定要是客家文化的特色,難道就不能有其他的建築風格或空間特色嗎?
地方(place)等於時間加上空間加上記憶。學校的設立,經常與地方、社區具有高度的連結關係,許多歷史悠久的學校甚至是地方人士捐錢出地出力籌建而成,學校是地方的集體記憶。當時代變遷、社會變動、環境改變、人事更迭,只有學校的位置是不會改變的,當老舊的建築、斑駁的校舍逐年翻新、修建,哪些地方仍是大家共同的記憶與情感流動之所在呢?因為時間累積,歷史人文、記憶感動在校園裡堆疊,這些都是無法被複製、製造或者設計的,只有經過時間的淬鍊、被細膩保存,加上情感、記憶,校園才能是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場所,一個讓人深深懷念的地方。許多百年歷史的老校,都是三代人、四代人共同學習的場所,移除一棵老樹,都可能讓記憶斷裂。
|
||
在地特色石材牆面 | 具有潮間帶生態特色的圖書館入口 | 收集飲水機餘水澆灌 |
二、殷勤探問─如何改造?究竟解決了「誰」的問題? 校園的環境規劃,必須考量空氣、風、陽光、方位、植物、地勢、水源,甚至地方風土人文等條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不簡單。記得曾在網路上看過這麼一句話,建築家路康表示,建築設計的理念『Let a building happen as it wants to be』,是建築極致的意境,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為了適應環境求得生存所以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構造及形式;建築物佇立在基地,亦須因應基地特色而生。 校園環境的改造,尤其複雜。最近幾年,許多學校在進行環境改善或改造時所考慮或者意圖改變的不再只是某一個點或某一項工程而已,而是全面進行校園體檢,全校親師生共同參與,以點線面的方式進行系統性、長遠性的校園整體規劃,讓校園的局部改造,不只是短視的只看到與解決眼前的問題,而能夠深入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為何,真的只有眼前所見的這個問題嗎?解決了眼前的這個問題,是否衍生更多問題?這是所有學校都必須思考的問題。殷勤探問,才能幫助自己釐清許多想法,才能夠深刻的去發掘永續校園營造的問題與困難,解決的方法與策略。這些都是必要的練習。練習解決問題要回到:一、經常用不同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二、深思問題背後的問題;三、千萬別急於解決當前看的見的問題,反而製造更多的問題;四、沒有一個方案是完美的到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在整體思考後,找到一個最適當的解決方案。 為了將空間向外延展,寬闊所有停駐於此的人們的視野,我們在榕樹下做了木平台、做了階梯、裝上穿透性高的玻璃,學生還可以在玻璃上彩繪;木平台的施作通盤考量擋土牆的結構,以混凝土基座、C形鋼柱支撐,以確保使用年限與安全;為了達成與環境共存共榮的願景,我們為了保護樹根,做了更細膩的考量,在木平台上做了彎角切割;避免土地的被踩踏,運用觀音山石重新引導動線。 溜滑梯是許多人童年最美好的記憶,以下溜營造速度感,以攀爬塑造挑戰性,由兩者交織構成遊戲的趣味;在素材的選擇,以磨石子為溜滑梯主體,以潮間帶螃蟹、彈塗魚生態為美感素材,以繩索柔化磨石子的生硬;下鋪20公分木屑及地墊緩和了自三點五公尺高下溜的衝擊力,除了兼具美感,更在安全上符合CNS12642遊具、CNS12643鋪面規範。而這樣層層交織的問題,歷經兩年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終於順利完工,成就了一個榕樹下的光影新空間。 |
榕樹下的溜滑梯
具有螃蟹特色的溜滑梯
鋪上自然木屑的遊戲場
具有潮間帶生態特色的立面遮陽板
立面遮陽板
從操場看立面遮陽板
運用資訊科技輔助太陽角度的評估 | 水平遮陽板 |
這樣的細膩慎思,同樣的也出現在2017年永續校園的遮陽板施作工程的場景之中。當我們想要阻隔刺眼的陽光,是不是也相對地可能造成環境的陰暗,或者不通風;當我們選擇用一項物品遮住了天光,日後卻可能必須面對蒙塵藏汙的清理困難。如何讓我們在解決一項問題時,不致造成更多問題,也必須透過不斷的測試與評估,沒有最完美的答案,只有最適合的選擇,幸而資訊科技提供我們對於問題的思考。
三、參與式營造─一道圍牆、一棵樹、一個角落發現學校與社區的關係
學校是社區的學習與文化中心,也是社區重要的文教據點與生活空間,當朝向學校社區化的概念時,等於強化了學校與社區一體的關聯性、重要性與價值性,當學校能夠和社區維持著一種正向流動的關係,將有助於學生學習和學校正常運作,以及社區正向的發展,尤其愈是鄉下愈是偏遠,學校的相對位階愈高,它可能是一處無所不包的文化、教育和運動的場所。然而,學校和社區之間的那堵圍牆,總是若隱若現。圍牆是一種象徵,一種宣示領域的重要象徵,一種昭告天下圍牆內外微妙的關係的象徵,社區與學校如何看待隔離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那道圍牆?如何順利推倒學校與社區之間那道無形的圍牆呢?考驗著校長及學校團隊的智慧,當無形圍牆消失了,有形的自然不存在。
過去校園的工程,往往就是校長、總務主任、建築師、營造廠商積極規劃完成,教師和學生只是使用者,然而著重工程與課程結合的整合性思維與做法正在逐步改變校園環境營造的氛圍,讓學校的工程不只是把工程完成而已,而是能夠透過課程與教學、師生參與讓永續校園的種子得以在師生心中深耕,凸顯校園環境營造的意義與價值。家長參與校務已為時代趨勢,然而相較於說故事、閱讀推動及交通導護等工作,家長對於校園環境的營造,需仰賴學校力邀參與;藝術家的美感也是我們實現偉大夢想的支撐力量,這麼多不同力量的組合,其間共同的焦點,便是孩子歡樂的笑聲。
「我很高興我的作品被選為創意溜滑梯設計之一」,妍菲的作品與藝術家設計的溜滑梯相似度極高;藝術家花婆婆是這次溜滑梯最佳推手,雖然施作過程中遭遇許多困難,「這是我們第一次設計施作溜滑梯,許多工法都還在嘗試,看到小朋友這麼喜歡溜滑梯,我們自己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溜滑梯作品完成後的創意、美感以及小朋友的滿意度,讓大家心生喜悅。
水平遮陽板 | 家長參與環境營造 | 校友會及社區為米倉種一棵樹 |
學生參與環境營造 |
學生參與校園棲地營造 |
家長參與環境營造 |
結語
陽光透著榕樹的綠葉輕輕流洩,孩子們在榕樹下、木平台、溜滑梯、木屑區的可愛身影成了最美的畫面,微風掠過,沙沙沙,就像孩子們歡樂的笑聲。這裡是米倉師生們最喜歡的秘密基地,你可以在這裡行走漫步、短暫休憩,每到下課時間,看著一個個小朋友排隊,「咻!」你會發現他們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小朋友。
校園是屬於孩子的,如果我們在思考課程與教學時,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那麼當校園空間的改變,更應傾聽學生的聲音。學生終日在校園裡與環境互動,因為互動而產生的火花,值得我們仔細覺察與珍視,如此處處可學習之夢想,必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