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乙華(登山教育工作者/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生)
近十多年來的教育界推動著各種教育改革,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學校均有許多嘗試性的課程,其中不乏透過登山、攀岩、爬樹、溯溪等等戶外活動來進行體驗學習的教育行動方案。目前中小學辦理的登山活動或戶外體驗課程通常是由學校機構或老師主動推動,教育部雖然有《山野教育行動方案》的經費補助,但是要由公立學校老師主動提出申請與籌劃,因此登山活動走入校園的機會,主要由教學現場的教育工作者主動向戶外活動招手。我因為這樣的機會支援一些學校的戶外體驗課程的案子,擔任登山課程與野外安全維護的角色,這似乎說明一種現象,就是登山專業知能將成為教育場域上需要的新知識體。
教育選擇山野,除了可能跟環境意識越形受到重視外,許多時候卻更可能是想要從中去找到學習的另類途徑。我在本文中透過在道禾實驗學校中進行「高山學」課程的經驗,去淺談進行登山課程時,其中對於環境教育理念的詮釋與進行方式。
圖1:登山活動由教育工作者看到它的意義性
從登高山的經歷來建構課程
我在道禾實驗學校(簡稱道禾)所授課的「高山學」是安排於山水學中,對象是六年級生與中學生。在道禾的自然教育是由三個元素組成:自然生活科技、農耕與山水學,其中是透過農耕與山水學的脈絡,從自然體驗四季節氣生活慢慢去培養人文素養的自然教育。
「高山學」最主要的學習歷程是帶領學生,從登山知能的準備開始,實際地探索山野環境,然後以攀登臺灣的高山做為實踐。
為什麼要攀登臺灣高山?臺灣是個高山島,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林立,並擁有獨特的地貌、豐富多樣的生態以及特殊的人文歷史故事;它是我們生長的環境,只要離開城市,這些自然美景歷歷在目,我們生長在此豐富的環境中,怎麼能夠對它一無所知,因此,進入臺灣美麗山林的知識技能,需安排在我們的學習領域中,讓我們具備探索山林的能力。
「高山學」目標主要如下:
觀念:學習從自然的角度出發,去感覺與體認其他生命。
態度:獨立自主,感受別人感受,勇於走向世界。
能力:奠定山野活動能力的基礎以及面對危險時的自處能力,並對於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有所認識,進而產生環境的感度。
圖2:我們生長在此豐富的環境中,應具備探索它的能力
課程設計與進行
在爬一段山路後,請學生描述自己現在的身體感覺,其中一位學生形容:「我的汗滴滴滴滴,心砰砰砰砰,腳麻麻麻麻,肚子咕嚕咕嚕。」接著,課程就從這段話開始跟同學進行敘述與判別身體狀況的討論,上課的地方是某一座郊山的山徑上。「高山學」試著以互動的方式,帶領學生從自我在身體上、物質上與土地上的經驗中去探索與環境的關係,最主要的理解方法就是對話與寫心得,因此你一句我一句的情況是上課中經常的情形,或是由孩子的高山筆記閱讀他們的所思所聞。
從登山、體能活動中或到不同海拔高度的地方,學生身體的感受是他們認識自己的首要,因此課程很重視學生對自我身體感受的陳述,以此做為了解他們在環境中的想法。
「高山學」在登山知識和技巧的學習上,除了強調獨立自主,也要求彼此合作,如此才能在野外活動中獲得安全;在登山過程中,因為山上文明物資有限,就更容易去體會到如何珍惜資源。
圖3:學生爬山自己揹所需的物資,自己煮食物,並要求對山林友善的登山方式。 |
課程以山區為教室,首先帶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荒地,然後是搭公共交通工具到附近的郊山,再探訪中海拔山區,接著就是去合歡山和雪山,共兩次高山活動。課程時間為兩週一次的郊山活動、一次兩天一夜的合歡山活動,最後有一次四天三夜的雪山活動。所以學生到訪這些山區時,除了逐步熟練登山知能,更透過此認識山野自然生態,並接觸臺灣不同的生活環境。
圖4:學生常在野外發現過去人生活的遺跡
隨學生調整學習內容
在「高山學」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也就是老師需要先看到學生面臨的問題,再思索學習的內容。舉例:有些學生可能因為平常家長幫忙做太多本來應該自己做的事情,所以在爬山時整理登山背包的速度就很慢,甚至常常丟三落四的,於是在課程中,我們看見這樣的孩子的問題是平常整理東西的機會太少,而就會在學習內容上增加他自我管理的磨練,然後才會進入到下一個主題。對於學習目的來說,「高山學」認為留在學生身上的生活能力遠比獲得理論知識來的重要。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課題上,我們從學生在山林中的自在度以調整環境學習的內容。舉例:下雨時,我們爬山的活動照常進行,讓學生習慣穿著雨衣行動;如果是在海拔四、五百公尺地方的小雨,就繼續在雨中活動,感受淋雨的濕潤。如果是在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遇上大雨,低溫、高海拔又淋雨對身體的威脅比較大,也要讓學生體會到配合天氣做應該做的等待,以保護自身安全。所以懂得在自然環境中的進退之道,就是懂得自我保護和隨遇而安。
圖5:發現郊山步道旁的樹被手扶繩快纏勒而死,決定與學生採取行動來救樹。
登山課程的可執行性
談到學校體制對於登山課程的執行部分,實驗學校提供的師資選擇與教學彈性,讓「高山學」可以具有幾個發展要件:
1、讓登山專業人士參與,因此也使得野外活動安全度增加。
2、成為本位課程,並讓上課時間是完整的一天或是到野外過夜,如此更容易將課程場域安排於山野。
3、不需要以分數或學習評量來綁定教學內容。
4、實驗學校透過辦學目的與教育立場的展現,讓家長更易理解登山課程的內涵。
大自然是我們的生命源頭,在環境教育上,登山課程無疑是一個全方位學習的方式,當孩子體驗到喝一杯熱水都如此珍貴的高山生活經驗,對於環境的感知必定能夠增加。我們在思考環境教育時,或許從生活之中的自然去找尋教學的元素,讓學生透過經驗來創造內化的知識,應該是不錯的教育途徑。
圖6:給孩子身體力行的學習途徑,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