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少年的獨木舟跨島環境教育

馬公高中 張祖德老師

環境教育若只是在教室播放二小時的幻燈片,是沒有多大效果的!
海洋教育也是,應該就是要把學生親自帶出海,實地親身感受海洋的脈動!
讓我們划獨木舟去跨島吧!

馬公高中獨木舟課程海上編花畫面


緣起

「這堂課是為期一整年共2學分的課程,終極目標是划獨木舟去離島露營....」這是每年馬公高中的海洋文化多元選修課程開始時,授課教師面對學生的第一句話。
「老師我不太會游泳怎麼辦....」
「老師我怕水可以選這堂課嗎....」

     離島的孩子不會游泳不敢親水實在很難令人想像,他們的家離海也不過幾步之遙而已。
    雖然數百年前澎湖人的祖先(台灣也是吧)都是搭著船跨海移民而來。在過往陸地交通不便的時代,島嶼之間、村落之間來往的交通工具都是船。即便在同一個島上,澎湖人也是靠搖著櫓、划著船,撿螺拾貝依海而生。依海之人理所當然對海洋的各種變化暸若指掌:潮汐、海流、風與浪的力量,簡言之海洋就是天氣、海洋就是食物、海洋就是交通,海洋代表生命,海洋就是一切。但是隨時代演變,小島的年輕人與海的距離愈來愈遠...
「不會游泳?沒關係我本來就不喜歡出海曬太陽...」
「怕水不敢坐船出海?沒關係,我都搭飛機」

    理應是開放與寬廣的海洋島民,漸漸成為封閉的島民。
    而學校的所有課程裡面,與海洋有關的課程也相當薄弱。儘管是離島的高中,在學校課程、課本、老師授課節數、學生上課節數、升學導向都與在台灣都市沒什麼不同。體育課也只是操場打打球,田徑場跑步的陸上運動。而游泳這項求生的技能,如果去問問小島上的孩子,有自信舉手說自己有游泳能力的大概不過班級人數的一半。而自信會游泳的,又要扣掉一大半能力侷限在無風無浪腳能踩得到底的游泳池封閉水域。

                                                                                                                                                                                        筆者站在海漂垃圾裡 

     108新課綱的適時出現,讓學校的校長老師注意到這個問題。正如馬高校長黃肇國所說:「我們必須立即改變,澎湖的孩子就應該像澎湖的孩子,有海洋的開放包容與冒險性格!」過去的教育系統不考慮人的多元性,城市和鄉村教材教法沒什麼不同,也就是說一個老師到每個地方都教一樣的教材,不同能力與性向的學生也都學一樣的東西。教育正如產業:一個模子大量製造生產,恰如台灣的代工產業。但當時代演進,很多國家也能做代工而勞力更便宜時,台灣便失去了競爭力。因此教育應當第一個改變。
    但怎麼改?改革的阻力又是什麼?

   同學們在海上觀察並聆聽地科老師解說玄武岩形成的地質特色


因應新課綱而展開的海洋特色課程規劃

為了因應新課綱的理想與課程設計要求,馬公高中的老師開了數次的世界咖啡館會議,討論學校願景與學生圖像:
有老師說:「澎湖的孩子應該要會游泳,要會水上運動!」
有老師說:「澎湖被政府定位為低碳島,我們的課程應該要以永續、綠能、環保為出發點來設計新課程!」

因此學校的願景訂出來第一句話便是「海洋立校」。而緊接發展出來的校訂課程、多元選修應該要與海洋緊緊相扣。接著成立了海洋文化課程教師社群,也利用優質化的經費購買了海洋獨木舟做跨島課程的準備。

 接下來我們以獨木舟課程為例說明:
(一)課程名稱:「獨木舟運動理論與實務」(一年級選修課 程,每週一堂課,一學年上下學期2學分)。
(二)課程目標:
 1.培養親水的遊憩活動與海洋運動的能力,瞭解水域救生的知 識與技能,並進而能規劃自我的海洋休閒活動。
 2.熟悉獨木舟運動各項的操作實務與理論。
 3.藉由獨木舟運動增進對澎湖:島嶼地質地形、生物型態、潮 汐水文、海洋文學、史地的觀察能力與論述能力的培養。
(三)課程內容:
課程因為需要在戶外環境下操作,因此需要結合澎湖當地的氣候狀況:東北季風季約10月至隔年3月風速強勁不利戶外課程,因此課程安排如下:
上學期:
 1.課程說明、選課、加退選
 2.海洋廢棄物問題與淨灘實務操作
 3.離島戶外教學與淨灘(搭乘機動船,除選修課學生亦開放全 校師生報名)
 4.獨木舟的歷史、競技與遊憩類別、基本槳法、救援技巧(室 內課程約6節課)
 5.術科操作(游泳池:共16小時)
 6.海洋移民史課程(室內課程約4節課)
 7.裝備認識保養與維護(室內課程約4節課)
下學期:
 1.海洋文學閱讀與欣賞(室內課程約4節課)
 2.澎湖水文、潮汐、波浪理論與獨木舟運動關係(室內課程約 6節課)
 3.海洋生態課程(室內課程約6節課)
 4.海洋文學講座
5.獨木舟跨島露營實作課程(離島淨灘與露營戶外實習共2天)


 (四)馬公高中海洋課程教師社群分工

 獨木舟跨島課程成果影片QR Code(目前實施第三年)


被海洋廢棄物包圍的世界最美麗海灣

     二年的課程下來,這堂跨領域的實作課程已經成為馬公高中正式課程(高一選修)。課程裡面有很多是老師設計的內容,認知的部分如海洋生物認識、玄武岩地質構造、海洋氣候與海洋遊憩運動理論等。在技能部分同學們學到了水中的自救技能、划獨木舟的技巧和分工合作的戶外體驗。但是更多的情意部分,不用老師言語多說,同學們自然會張眼觀看,讚嘆海洋驚人的美與豐富。在汪洋大海中航行,便可知道人類的渺小和對大自然應有的敬畏。

 南方四島驚人的垃圾量

    隨著課程進行同學們划著獨木舟經過了澎湖島嶼更多的海岸線,眼睛所看到的除了平日少見的從海看陸地的視野之外,更令人搖頭嘆息的是海岸線堆積成山的海漂垃圾。這些隨洋流風浪而來的人為廢棄物許多是境外移入,但也有很大部分是本地製造與消費使用。廢棄物數量最多的是漁業的漁具漁網而且體積龐大,排名第二的是人人都會使用的寶特瓶。堆積在海岸日日增加不斷地受風吹日曬海浪拍打而破裂為細細微微的碎片,融入海洋浮在空中進到魚蝦的嘴裡最後回到人類自己身上。

    同學納悶著所謂文明的生活,會讓自然環境遭受這麼大的破壞嗎?只有親臨現場才認知到這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浩劫。這是在教室、週會禮堂上所進行的環境教育所無法引發出來的感受。而且光有感受沒有用,重要的是行動。今年暑假同學們自發地去進行了一場獨木舟淨灘,地點是澎湖的指標「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應該是深受保護自然景觀良好的吧?這是假設,要親眼觀察才能得知。同學們划著獨木舟深入南方四島的海岸線,觀察島嶼的地質生態與受污染的程度。情況非常非常地駭人,有著台灣的海洋國家公園與世界最美麗海灣的名號,實際上卻慘不忍睹。同學們拍照、錄影發表在臉書,希望能喚醒大眾的注意。在無人島西吉嶼露營時,大家討論著解決方案的可能。因為光靠淨灘是沒有用的,必須要靠人們改變生活方式才能在源頭解決這個問題。那要怎麼辦呢?

  海洋獨木舟清運海漂垃圾


來看看幾個同學們的看法:

    「我覺得貼在臉書上,大家看了按個讚就繼續滑手機、繼續吃飯。結果並沒有不同!因為海洋上的垃圾和我們的生活是沒有關係的,大多數學生生活在教室考卷、手機網路社群的世界中,我們對自然是沒有感覺的,就算有也是很遙遠的。」

  「我今天撿了大概500個寶特瓶吧(好累好曬),我想我上岸後應該會減少使用吧?」

  「國家公園要是大家都能常常來,要是大家都喜歡划獨木舟去親海,應該會造成一些改變。因為大家都不喜歡有這麼多垃圾,對自然環境的清潔就會比現在更嚴格。但是社會上好像常常管制大家,想去划船到處都被禁止,所以環境的髒亂是可以預期的! 

    雖然我們無法立即討論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但當學生們都有具體的感受時,是否就邁出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教學心得:有關獨木舟的戶外課程與環境教育

    學校的課程發展會議上一位家長委員發言:「高中不需要海洋教育了,海洋教育國小玩很多了,高中需要的是主科的教育」。聽到家長的建議,我們第一個想法是「所謂的主科是指考試的科目嗎?」第二個想法是要怎麼說服家長們:帶學生去認識海洋愛護環境也很重要呢?
    很多家長們可能認為,高中階段培養升大學是最主要的任務。先考上好的大學吧,游泳划船等玩樂的事以後再說。我們的觀點是:親海與喜歡大自然是人類的天性,看到寬廣的大海心情自然放鬆開闊。可是這種天性一旦被阻斷,日後很難回復。水域的活動若是不從小就開始培養,等孩子長大後再學習難度就大大提高了。同樣的環境議題也是不能等的,我們不可能教小孩當家庭內充滿垃圾,飲水空氣都被污染了,要等到期末考完才去打掃。

教育部的海洋教育學習主題階段性的目標訂定的很清楚(節錄):
國小階段:海 E1 喜歡親水活動, 重視水域安全。海 E2 學會游泳技巧, 熟悉自救知能。
國中階段:海 J1 參與多元海洋休閒與水域活動,熟練各種水域求生技 能。海 J2 認識並參與安全的 海洋生態旅遊。
高中階段:海 U1 熟練各項水域運動,具備安全之知能。海 U2 規劃並參與各種水域休閒與觀光活動。

    海洋教育與環境教育是必須建立在系統性的培養上,也就是國小、國中、高中循序漸進。當未來的世代知識的獲得已經不是問題,孩子們的素養導向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重點。因此馬公高中的獨木舟課程希望能帶領孩子,藉由跨領域的教師分工,以實際走向海洋與環境教育結合的議題,培養學生具有更開闊胸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希望小小的努力能讓海洋立校的願景成真,然後...海洋立國才能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