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媒體推動環境教育

新北市萬里國小校長 李後榮

     今年4月二所遠自香港的培基與喜年小學來萬里國小遊學,他們選擇臺灣作為校外教學的地點,其中一站就是學習萬里國小的特色課程-環境教育,令人訝異,他們如何選擇萬里國小?如何知道萬里國小推動環境教育?原來是經由網路的訊息得知萬里國小有獨特且精采的環教課程。

 

香港培基小學透過網際網路資訊到校參訪交流,讓萬里國小推動環教的經驗,成功的和國際接軌。


     Google曾經做過調查,我們與媒體的互動有超過90%都是透過螢幕,包括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和電視螢幕,而且每天花超過4小時的時間、不停地、甚至同時使用數個螢幕,在這些螢幕的互動背後,網路是最大的支柱。因為網際網路在近年來的快速成長,已為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網際網路的即時性、互動性及無限的空間,在使用上隨著內容的多樣性,讓我們與其互動愈加頻繁,成為當今全球共享訊息資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以推動環境教育首先經營網路,像公部門中央的環保署、地方的環保局、教育局、各級學校、學術研究機構及非營利的基金會等團體,部分個人的部落格,皆會建置環教網站,公布法令、政策、新知、研究成果、活動、課程、文章及心得等,利用網路的便利性,傳播訊息,與使用者交流,實現推廣環境教育的目的。網路推動環境教育工作尚有許多不同形式與內涵,大家發揮創意,綜合各方的努力,經營環境教育網站可以從下列的幾種方式發展:

(一)環境教育資源網站的設立。
(二)環境教育課程網路教學的實施。
(三)環境教育諮商服務網站的設置。
(四)環境教育研究與學術活動的交流。
(五)環境教育虛擬的體驗場域。
(六)環境教育出版成果的推廣。

 

萬里國小推動環境教育相關網站
http://green.blog.wlps.ntpc.edu.tw/ (綠色幸福/盡在萬里)
http://wlps.ntpc.edu.tw/2010greenschool/105/index.html (環教執行成果)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u7d9ITJ-UFw0M8aA-Vmzdx7myciNKsjMvJKUPYX3qNOoG-g/viewform (初級線上測驗)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9c2REpXnQtoc42HwX6bFOHMYmu0ql9UGuM3nuFioiY_j2nw/viewform (中級線上測驗)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dCGC0hVvyd7LmeokrZQgiB5fuk1BTlOPp5bh9sJhvmlE-aQ/viewform (全難度線上測驗)

     網際網路使用者互動頻繁後,高度連結,足夠的人、足夠的情感、與人際關係,產生一種社會群體,就是「網路社群」。資策會創研所(FIND)團隊曾對國人網路社群使用行為做過調查,發現臺灣人平均一人有4個網路社群帳號,臉書Facebook(90.9%)與LINE(87.1%)分別穩坐最愛第一、二名寶座,還有YouTube(60.4%)、PTT(37.8%)、Instagram(32.7%)、微信、Twitter、Dcard等也加入戰場,民眾每週造訪LINE和Facebook的頻率高達85%,其次YouTube(44.8%)、PTT(34.6%)、Instagram(20.1%)。本文不是來探討網路社群,而是要強調在數位時代裡,大家正忙著在網路社群裡交朋友、展現自己、與人互動,網路社群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不管個人或團體都在經營社群,推動環境教育當然要重視網路社群的傳播威力,透過網路社群的通路,將環境教育知識、新聞、課程、設施與場域等,以及推動環境教育有功個人或團體之經驗,適時傳遞,互動分享,定能發揮效果。

 

     網路是現今最夯的媒體,除了上述的網站與社群外,延伸的線上機制,不計其數,較常使用還有電子郵件、電子書、電子報等,在推動環境教育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功勞不小。

http://6thebookcase.gogofinder.com.tw/books/wanlia/1/ (萬里蟹謝你-電子書)


     雖然數位文化已是大勢所趨,其還是有些限制,如技術、設備與費用等,面對的多元的民眾,我們希望環境教育的落實,可以不分性別、年齡、信仰、宗教、教育程度與種族等因素,簡單易行讓更多的人參與,專注在數位文化的民眾僅是一部份,尚有許多的人們喜歡傳統媒體的真實感,借助傳統媒體來掌握世界的脈動。是以,推動環境教育亦不能忽略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包括印刷媒體與電子媒體,已經耕耘許久,傳播效果非常好,環境教育至今有許多的成果,拜其所賜。
    印刷媒體有報紙、雜誌、圖書、DM等,近來在街頭看到的燈旗(羅馬旗)、關東旗,車廂廣告以及建築牆面的大圖輸出等亦是。報紙是極普遍的媒體,且是廣度與深度皆足的大眾媒體,說的清楚、講的明白,區域性格明顥,對於版面的選擇較有掌控權(機動性高);雜誌與圖書印製精美,能進行長期性與專題性報導,讀者群明確,專業層級高、涉入度深;DM包括信函、小冊、明信片、傳單、目錄與樣品等,內容彈性大可自由發揮,對象選擇性高,不易分散注意力;有關燈旗、關東旗、車廂廣告與大圖輸出,則有字大圖大效果大,地區性格強烈,流動性高,可視後援媒體,面對大型環教群眾活動,有較強廣告吸引力,但活動後,留下的廣告看板、旗子、文宣品等,以環境教育的角度審思,有錯誤示範之虞。

     至於電子媒體有廣播、電視與電影等,電視與電影是廣度最足的大眾媒體,內容百花齊放,透過影像傳遞訊息具真實感,滲透力強,震撼性高,最受民眾歡迎,像已故齊柏林導演的「看見臺灣」,最能印證推動環境教育的效果;廣播媒體僅有聲音,似乎有些弱勢,卻不容易淘汰,無所不在的媒介,具有區域性格明顯,閱聽民眾較易掌握的優勢,成本低,適做密集宣傳,像新北市環保局每周一~五上午八時左右,在飛碟電臺的「飛碟早餐」節目,利用廣告時間,短短幾分鐘報導環保法令、政策與知識,效果極佳。
    近來,政府鼓勵民眾走到戶外,公部門會利用自然環境、閒置空間及公共設施等,規劃及建置有關環境教育的場域,或是辦理大型的展覽或活動,如展示館、博覽會、路跑、淨灘、運動會等,鼓勵民眾投入,藉由活動的體驗,傳輸環境教育的認知,也收推廣之效。
    猶記得民國70年代,環保署推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環保活動,印象最深刻,就是會吃鐵鋁罐與玻璃瓶的外星寶寶,運用廣播、電視、與報章雜誌等各種媒體,不斷宣導,至今,「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以內化成為每個民眾的行為。

     環境教育是一件持續性的公益工作,需要不厭其煩、不斷叮嚀,借助各種媒體的優勢,廣肆宣導,讓居住在臺灣的我們,可以接觸、學習與操作,累積為素養,轉化為態度與行動,去認識環境、尊重環境,愛護環境,因為臺灣只有一個。

 

環境教育可以透過接觸、學習與操作,累積為素養,轉化為態度與行動,進而尊重環境,愛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