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網路推動環境教育
新北市萬里國民小學資訊組長 張藝騰
在日益嚴峻全球環境變遷中,學校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及急迫性也日益升高,人與環境的互動小則是對家、對社區鄉土、對居住現地,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認知理解,大則是對國家、對全球的環境脈動有所關懷。
推動環境教育上除了各式出版品之外,更可利用網際網路來做教學活動以補足紙本資訊不夠開放、不夠即時的缺點,尤其以現在環境課題相關探討及主題不斷的被發現、更新、被重新檢視及討論,為獲得更新、更正確的知識資訊,利用網際網路此電子媒體進行環境教育教學活動是絕對佔有優勢的,另一方面環境是變動的,各項環境數據不斷的變化,好在目前全球國家大致上皆認為基於知識資訊是公共的,需要開放及共享,而以政府之力所蒐羅的知識資訊當然也屬於全民的,所以在各資訊公開平台上也能獲得相關的環境數據,以利用在環境教育上。
於環境教育課程活動歷程安排下,我們可以先從社區人文環境開始,這時從 Google 地圖是很好的開始點,從衛星空照圖中,學童能以不同的視點來來探訪家鄉,還可以從街景來虛擬踏查社區,甚至利用街景服務中的歷史時間軸上我們可以拖拉出社區幾年來的改變。依照我上課的經驗,小朋友對這教學方式非常有興趣,可以帶領他們去社區各地訪查。
既然已利用了地圖教學,那我們也可以利用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所開發的「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html),將古地圖套在現在的地圖上,來做地方上古往今來歷史脈絡的相關教學,詳細的網站使用教學可查閱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http://ndaip.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621&index_info_id=7364)
接著依照欲進行教學的主題,可參考及利用諸多相關網站(點入圖片即可超連結至網站),如:
行政院環保署 | 節能減碳全民行動網 | 環保低碳活動平台 |
科技新報 TechNews | 荒野保護協會 | 綠色和平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台灣地球日 Earth Day Taiwan |
總的來說,線上環境教育相關資源琳琅滿目,相當充足,為有利達成教學目標,萃取教學主軸精神及來進行教學活動才是重要的。如果以我的授課經驗來分享,我的教學題目是「環境-能源與資訊應用」,教學歷程主題及欲達成的教學目標依序是:
1.認識地球生物集群滅絕事件(尤以第六次,全新世滅絕事件)及體認環境危機意識。
先利用「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全新世滅絕事件)整理出全新世滅絕事件相關資料,如教學時間允許還可重點節錄播放「臺大開放式課程,主題>生物的演化與滅絕」之頻道影片「[生物的演化與絕滅]
十、第六次大滅絕:生物圈面臨的危機」(https://youtu.be/_YRoEm5HM8s)
2.瞭解聯合國氣候高峰會(2015巴黎協議)協議重要內容及精神。
網路搜尋並解釋國家間關於環境、能源、氣候等會議中所簽署的公約、議定書內容,如「京都議定書」、「巴黎氣候協議」的主要專注課題及內容差異變遷。
3.明白何為「溫室效應」及「全球暖化」的急迫性。
網路搜尋資訊用以補充教科書「溫室效應」內容,透過 Youtube 影片節錄播放「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相關影片」(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全球暖化)。也可以利用搜尋
2009奧斯卡最佳動畫影片「回憶積木小屋 つみきのいえ (2008)」來觸發情感及引起動機。接下來可以利用依照部份學術研究(環境資訊中心
- 地球每增溫1℃ 海平面升2.3公尺
http://e-info.org.tw/node/87373)而模擬的海平面地圖(Mapping Choices: Which sea
level will we lock in?
http://sealevel.climatecentral.org/)來讓學生體認在此研究觀點下,環境危機的急迫性及嚴重性。
4.瞭解能源的分類以及再生能源的種類和優、缺點。
這個部分先從全球使用能源的比率來凸顯現今社會消耗的能源遠遠超過過去原始時代的使用量,足足有63倍之多,呼應先前有關於第六次大滅絕的嚴重性,更可利用這些數據引導學生理解巴黎氣候協議的重要精神,也就是能源使用比率高的國家應負擔更多的責任于改善環境,另外可透過輕鬆且有趣的「奶油貓悖論」廣告影片(https://youtu.be/Z8yW5cyXXRc)來入門能量守恆定律,接著可講解能源的分類,全球能源的使用比率,再生能源類型的使用比率,簡單說明以能流速率及能量效率(轉化)來評定能量品質,接著就可以由能量轉化效率來延伸關於「電動車是否節能減碳」的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在發電類型及碳足跡上,不同國家地區會有不一樣的能量效率值(科學人2011年第107期1月號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1712),在有關再生能源的使用選擇上應該要有因地制宜的不同思考,而不是一昧的接受資訊,這也是利用資訊的重要課題。下個階段的思考就是各再生能源的優、缺點,尤其是簡單分析在臺灣環境下的利、弊(PanSci
Talk:還「能」怎樣 公民的能源通識課
http://pansci.asia/archives/83349)。而在我們所處的新北市萬里地區,周邊有著協和火力發電廠、核能二廠、核能一廠、石門風力發電廠,也在這階段的教學中作介紹,並做能源選擇的討論,如:水力發電雖然效率高但會河川生態帶來深遠影響,風力發電在臺灣有著用電高峰錯置的劣勢,太陽能在原料製造上有著危害未開發國家工人健康的隱憂,…等等。此階段的討論主要不是作能源優劣的判斷,而是藉由此思考活動進程,刺激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學生將來不僅是社會公民,更是全球的一份子,要具有關懷環境的生態意識,將來的生存環境及產業科技一定會和現今世界不同,我們老師無法教授學生如何面對及解決未來的環境、能源的問題,但能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及選擇的能力。在這部分的教學活動中,我會插入以漫畫「鋼之鍊金術師」的精神命題「等價交換」來引導思考關於選擇、關於取捨,同一事物的價值會因人、因情境而有天壤地別的差異,但沒有一種選擇是可以完全不需代價、無需風險,而唯有在收集足夠的資訊及充分思考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出最適宜的選擇。
5.知道環境相關公開資訊的應用方式。
這部分的教學我是從「空氣品質監測網」(http://taqm.epa.gov.tw/taqm/tw/default.aspx)切入,先從「Google
地圖」找到最近的監測站(萬里監測站),說明監測內容進而介紹空氣污染指標,細懸浮微粒污染指標,利用「Earth Wind
Map」網站(http://earth.nullschool.net/)向學童展示氣壓與高度的關係,並利用網站各種互動式演示並說明污染源可能藉由風向擴散的可能。下一階段介紹「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災害潛勢地圖網站」(https://dmap.ncdr.nat.gov.tw/),認識社區周邊各種災害潛勢。
接著可以介紹「NCDR 災害示警公開資料平台」(https://alerts.ncdr.nat.gov.tw/)
最後以「用數據看臺灣」(https://www.taiwanstat.com/)來做此階段教學的結尾,此網站利用臺灣及世界開放的即時和統計資訊、資料經過優化閱覽感受的美化處理,很容易讓閱覽者理解視覺化後的數據,對於各項資訊一目了然,不僅適合教學活動進行,也適用於一般社會大眾,推薦大家可以前往利用。
以上只是我做的簡單分享,相信大家也有許多在教學上資訊等媒體應用的經驗及心得。媒體只是媒介及素材,如何在茫茫資料中提取教學主軸內容及傳達重點教學精神,則是在應用媒體做教學活動中的第一課題,謝謝。
說明:善用資訊多元教學,掌握學習目標與主軸,不但能提高孩子學習動機,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圖中為萬里國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線上測驗/闖關遊戲/分組完成任務單的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