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校園走入社區的美學運動

鹽埔國中 林素梅老師

由校園走入社區的美學運動
    屏東縣鹽埔鄉,一年有三百天都是炎熱夏季,一個台灣偏遠的南方小農村,這裡什麼都缺乏,政府的建設投資難達到,所有關注的報導眼光都自動跳過,村落裡破舊的街道景觀雜亂的鐵皮補丁,曾經是居民和學校都認為沒有必要與資格擁有美感的地方。

由校園走入社區的美學運動
    我們要在這樣貧脊的地方進行公共藝術美學教育,對學生,也對所有的大人!
    2006那年,九年及藝文課程單元(走進人群的公共藝術),美術老師不甘心我們的孩子們只能從課本、和老師提供的模糊影像照片去認識公共藝術,課堂中孩子提問:『為甚麼我們不能自己創作公共藝術品?』
    於是我們打算師生自己在校園創造,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研究學校空間,分析環境的生態、建築背景、人群動線,以「校園的公共椅子」為題,分組提設計圖。
    過程中學生並不相信這個計劃可以實現,因為一座藝術品的設置需要龐大的經費,學校的主管也認為公共藝術品會被學生破壞,校園裡放公共椅子容易聚眾滋事,更何況我們學生選出10組藝術設計椅子!
    幸好,我們申請到當時國家文藝基金會的”藝教於樂”專案經費,用微薄的經費開始進行環境藝術美學改造的第一里路!
什麼是公共藝術?
  1.設置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品,
  2.可和人民互動的藝術品,
  3.公眾共同參與創作的。

學校校園當然是最好的設置空間!
    鹽埔國中決定以公共家具椅子為主題創作,因為這不只是公共休閒椅的功能,還可以包含藝術、環境、美學的整頓,經過設計讓椅子在環境裡不是突出物而是美麗的藝術作品。
    然而這並不簡單,製做藝術品的材料來源是個大問題,受到丁格利的啟發,我們決定從資源回收事裡尋找可用的素材來創作,進行廢棄物的組裝改造,成為公共藝術椅子的骨架,然後用學校最常見的廢考卷做雕塑素材。
 


“紙漿”藝術裡的心靈療育,環境裡的生命教育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只能考2~30分?

  如果你的學生成績分布85分以上45分以下?

  如果你的班級學生有一半長期看不見父母?

  如果你的學生超過一半仰賴政府補助過活?
    以上是我當時帶的班級的現場狀況,做為一個教美術的班導師,你如何給引領他認識生命的存在價值?
第二次月考之後的傍晚,有一個孩子還逗留在學校,我走過去問孩子原因,他表示因為考試成績太差,不敢拿考卷回家,為了讓他放心回家,我沒收了他的考卷,希望這樣他的父母就不至於太責備他,隔天,教室回收桶竟然多出了更多的考試卷,於是我想到我們藝術品的雕塑素材了,賦予考試卷和作業簿的新生命 __紙漿。
    我們開始動員各班收集考試卷、舊的簿本紙,利用美術課,雙手撕碎,在撕碎考卷的那一堂課,每個學生都充滿興奮,曾被分數禁錮的心靈,彷彿從親手撕碎的紙片中被釋放出來,滿臉通紅或淚流滿面。我們將碎紙泡水,用水泥攪拌器打爛,揉製成紙粘土,孩子的心靈逐漸沉澱,這整個過程恰如某種儀式,療癒了青春的騷動靈魂,“紙漿”恰如藝術裡的心靈療育。

學生廢考卷作成的 “紙漿”是藝術的心靈療育良藥,環境裡的生命教育素材。

    公共藝術的價值不在藝術品本身,而在美感的滲透與教育的歷程,在課程中也帶孩子去找到屬於學校的顏色,公共藝術的作品,其實不是隨便設計的,而是配合當地的自然、環境、顏色、水土去創作及融合的,比方說從建築或教室的屋瓦,甚至是學校的每個角落,來找出一個真正屬於孩子們學校的顏色,然後在創作的過程中,把這個顏色放進去,所以整個課程充滿有意思的挑戰和挫折,從最初的鐵絲開始,讓孩子自己去構思、拆解,在一層一層地鋪疊創作,這都是要訓練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以及完成作品。
    這不只是環境的藝術美學教育,透過爛考卷的重生歷程,重生成一座座美力的藝術新生命,再顯價值服務人群,更是一場最佳的生命教育。這些紙漿一共創作出了十組校園公共藝術椅子,每當下課時分,學生坐在這些自己親手打造的藝術椅子上,校園的公共藝術家具也像個美術老師的“分身”藉著生活視覺中的閱讀,激發著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從美學實踐行動中教孩子學會感動,也像個醫生,撫慰療癒著青春的心靈。

 在這一堂藝術課裡,孩子們說:我覺得這是我自己創造的學校,相信自己真的對世界有用!

鹽埔國中校園的公共藝術椅子像個美術老師的“分身” 藉著生活視覺中的藝術閱讀,激發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

 

 
國三學生進行一項藝術長城計畫,把學校外圍牆變裝成藝術牆,邀請村民和學校師生一起來藝術創作,創造出不同的社區空間。 在這一堂藝術課裡,孩子們說:我覺得這是我自己創造的學校,相信自己真的對世界有用!

藝術為公共空間帶來的改變
•2008的一場校園新聞事件……..學生們在校外打架了!
    這事件造成社區家長對校園的不信任,我們亟需要重新建立學校和社區的互信。藝術創作最能在短時間擄惑人心,讓人心在美的氛圍中逐漸柔軟。
    因此我們嘗試和社區協會組織合作提案,首次讓教育與地方文化結合,將校園內的公共藝術延伸到校外,我們規劃了國三學生進行一項藝術長城計畫,把學校外圍牆變裝成藝術牆;用校外圍牆為載體,邀請村民和學校師生一起來藝術創作,創造不同的社區空間。
    第一次基測結束後,以部分無心再考試中煎熬的學生為創作主力,將國中三年生活的回憶為元素,設計一系列青春圖像,利用假日時間和村民一起用紙漿創作浮雕藝術,透過這樣的合作經驗,這群學生不但找回自信,且因這段時間大雨連連,經常要和太陽搶時間作畫,他們形容自己是「搶太陽的孩子」。
    當這一道學生與村民共創的”藝術心長城”完成後,圍牆步道點上燈光亮了起來,原本村民避之唯恐不及的昏暗空間,瞬時成為村民聚及休閒運動的好地方,熱絡的人氣,成功的重新凝聚村民對學校的信任。由畢業生和在校生共同雕塑出公共藝術光牆,美化了社區,深化了資源回收的環保理念,傳遞出最純粹的藝術結合文學之美,更身體力行的拉近了社區居民和學校的距離和情感,更為社區創造了晚上也很好玩的美麗休閒空間。
    學校、社區沒了隔閡,用藝術以延續社區文化發展的命脈。牆,不只是人的阻隔,他更可以是人性的連結,這是看得見的藝術圍牆長城,也是看不見卻深植於社區鄰里人心的教育長城。


用藝術滲透社區,創造美感空間
   
隨著藝術光牆的完成,畢業學生也進入高中了,他們常回來回顧自己的創作,也表達希望這樣的公共藝術能在自己村子的角落發生。
    美感藝術教育是人性雕塑的工程,不只在校園,更應該在社區。
讓我們再次定義什麼是公共藝術?
  1.設置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品。
  2.可和人民互動的藝術品。
  3.公眾共同參與創作的。

    因此,我們居住社區的空間當然符合公共空間,有許多居民在期間活動,所以居民是社區藝術就最好的創作者。經過藝術光牆的經驗,我們相信:「每個孩子、每個媽嬤,都可以是Artist,經過藝術教育的催化,每個都將成為社區美麗的藝術細胞發光體。」

青年學生成為社區的美感工程師,每個孩子、每個媽嬤,都可以是Artist,經過藝術教育的催化,每個都將成為社區美麗的藝術細胞發光體。

    社區裡的公共藝術品可以美化社區的景觀,造型上通常會呈現當地的文化宗教或產業特色,或是為了紀念這個地方的特殊重要事件,有時也會配合公園或道路交通的需求,設計成椅子,路燈,或是遊戲休閒器材。通常這樣的藝術品會由當地政府編列預算來設置,在我們台灣的文化部有(共共藝術設置辦法)的法律規定,要求政府或民間只要有較大型的公共建設,就要依法撥百分之一的經費,請藝術家來設置藝術品喔,又稱之為(百分比公共藝術法規)。
    這些年來在許多社區的發展協會,或是民間文化社團,都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透過居民團體共同討論後,提出對社區的景觀營造有益的活動設計,向文化部,縣市政府,或是水保局等單位提出公共藝術設置申請計畫書,就有機會可以獲得設置經費的補助。也可以向公益的社會企業基金會提案申請,也可以獲得經費喔。
    於是美術老師再次規劃,由已經畢業在高中職校就讀的學生著手設計,和社區社文化社團合作,假日深入社區,帶民眾學習藝術並美化改造社區空間,這次我們要創造出三個村落藝術公園。  


社區裡的公共藝術該從哪裡著手?
    到底該從哪裡著手呢?我們能給社區創作什麼藝術品呢?
    不急,首先我們必須先一起到社區裡做調查,利用相機拍下社區裡有哪些閒置的公共空間,也要拍下空間附近相關景物,還要調查住在那裏的人有哪些特殊活動,作為創作的參考。然後經共大家共同討論,決定公共藝術設置的地點,和屬性,再依照所收集的空間景觀資料來設計藝術造型。設計之後還要通過居民充分的討論,取得大多數人的同意,和公共空間管理者的同意才可以創作。
    於是大家一起展開了一場夏日裡社區的尋寶小旅行,穿過大街,繞過後巷,走過鄰居的庭院樹下和空屋,遇到許多人,還有貓和狗以及其他寵物,發現家家戶戶都有不同的工作和特色,和同學一路還收集到許多人家廢棄不用的東西,有曬衣竿、壞椅子、電風扇葉、單車骨架、等,打算用來創作。經過一整天的調查記錄,回到活動中心一起討論,最後決定在彭厝村莊裡的廟口步道和角落口袋小公園做為藝術改造地點。

紙漿藝術更深入推廣到鹽埔各村落,在廟口、樹下、家居屋簷下,用藝術打造出幸福開放空間,創建口袋休閒廣場,

此為彭厝社區入口水溝蓋公園,以村民翠香阿嬤為主角的椅子。


藝術進到社區後會遇到什麼問題?
    隔天大家為這條美麗的步道畫了許多美麗有趣的公共藝術設計圖,有可愛動物椅子,有貓咪浮雕,有毛毛蟲,還有知名卡通龍貓,但是在討論時大家都覺得自己的最好,很難決定。
當我們把公共藝術創作的場域從校園變成社區時,有什麼應該要注意的?
    「社區裡的公共藝術必須取得當地民眾的接納,因此必須詢問過藝術設置當地的民眾意見最好。」因此他們將步道兩旁的居民邀請到活動中心來欣賞大家的設計圖,大家都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決定,很難抉擇。住在轉角的阿婆說他視力不好,所以藝術品要明亮,越南嫁過來的阿姨他有三小孩,他希望有好玩的藝術品,住在路口的阿伯年紀大,他希望有舒服的椅子,住在小橋邊的大哥哥種蘭花,他希望他家的牆上有美麗的蘭花給大家欣賞。
    最後義工阿姨們請大家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投票,共同選出了公園的可愛椅子,還有造型路燈,居民們同時也表示想要一起來參與,協助環境的彩繪。
    黃昏,當夕陽染紅了回家小路的時候,這群對自己家鄉充滿理想的青少年,走在村莊小路上,聞著家家廚房裡傳出的飯菜香,心中感到滿滿的幸福,因為我們的村莊,在這個炎熱的暑假,因為這樣藝術進入社區的活動,每個人都努力貢獻自己的意見,匯聚了許多居民的共識,共同為社區的發展努力,藝術將大家的情感凝聚得更緊密了。
    透過一個公共藝術的課程,其實連結的是這一群人,這個社區與學校,在把孩子帶到社區,在製作的尾聲時還有附近的爺爺、奶奶來送仙草、水、奶茶..等等,還有周圍的社區鄰里也都聚集過來參與,另人覺得很感動。
    每一段改造環境的過程所呈現出的美麗視覺成果,更超乎藝術本身的價值,讓地方居民們看見了孩子們於未來的希望,也看見了自己對於家鄉的傳承使命與信心。

我們相信:美,是一種社會進步的力量

當我看見我的學生,滿懷理想,主動進入社區教導更年幼的孩子創作,我知道環境藝術的火種已經延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