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教學場域與環境教育關聯性之實務筆記

新北市環境教育輔導團研究員

新北市汐止區長安國民小學教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碩士
施茂智

最開心的是興趣和學習那一段建構概念的日子

     回想當初學陶和進入環境教育輔導團,是因為興趣,早在師院學習階段,從袁汝儀、羅森豪、郭博洲教授課堂中耳濡目染下,回歸故鄉在地服務;2011年環境教育推展一開始,跟著陳世揚、陳超仁、呂文賓、賴榮孝、陳木城老師從零開始學習認識臺灣這塊土地。這些能量讓我看見在地的獨特性和不可取代的特色,也是可以堆疊出具有故事性和時間性的文化閱讀篇章。

為什麼會是陶藝?
   
美感教育和環境教育最大的共通點在於感知與覺知,而這些所謂的有感覺和進而能去感受辨別或選擇則是需要長久的接觸和運作才會有所成型,就我個人而言是如此,在教學現場個案中也有類似發展情況。陶藝這一種與土互動,有水有火,有溫度和時間,從大學伴隨著我一直到今天,是種充滿兼具驚喜和挑戰,科學又感性的素材,可以將想像具體化,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都可以接觸到的物件,更是與人溝通不可或缺的話題。

陶藝在人文環境中的特質
    在人類的生活發展史中,陶一直都是重要的材料,大到建材小到食具甚至樂器、茶道具都有其重要地位與發展,脈絡之深都可以自成一套文化系統。其器具形體因風土民情和生活需要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形態存在,可見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存在各種環境而具有其在地差異性的兼具有共通和獨特特質足以去觀察紀錄和比較。


低碳-實驗空間場域案例
    這是一個空間,其特性是通風而且採光充足,就能源角度來說是最節能的低碳空間;桌椅和器具是閒置或堪用的,其空間思維來自於活動及惜物概念;在這空間的器具事會伴隨著使用者的角度進行調整和移位,其好處是到一定時間就會進行大整理,沒有東西會被擱置著到忘記。舊的物件會有時間的痕跡,不但具有故事性更會多一份記憶的溫度存在。來到這裡的物件都會有他最基本的功能性再延續使用,汰換下來堪用的電扇,耗損仍堪用的削鉛筆機,依舊在這裡繼續服務,就地讓孩子實際感受到其功能而並非只有新的外表,實質耐用和外觀全新的對比。

循環-回收土機制
    硬掉的陶土或做失敗的陶藝作品可以透過回收的機制再度成為教學的原料。回收步驟是將完全乾燥的土,先清除表面上的雜質,然後敲成小塊狀以利熔解,放入水桶中,將回收水倒入水桶中,直到淹沒土,靜置半天之後,將多餘的水舀起來放入空桶中備用。運用石膏板吸水特性並且可以重覆使用,將桶子裡的泥漿倒在石膏板上,看天氣狀況及泥漿環水程度,晴天約1~2天,雨天約3~6天,就可以將泥漿進行乾溼異質狀態均一化,也就是練土過程,然後把練好的土手塑成土團用塑膠袋密封好好作保存,剛回收好的土黏性不高,需要密封至少約2個禮拜後才適合學生操作。 

節能-一次素燒的最高效能
    提高作品完整性與避免作品燒製作成因坯體包有空氣,燒製過程中空氣因為熱脹冷縮原理而造成坯體爆裂,間接爆裂碎片影響到週遭作品與窯具,為避免這樣的意外發生,會在坯體上釉之前先以800度左右的溫度將作品燒一次。這樣的作品容易保存且不怕遇水而溶解。排窯素燒時作品可以堆疊,但因土坯仍很脆弱,所以建議較厚重作品放置底部依重量往上堆疊,接著再以窯具層層裝滿窯再進行燒製,這樣才能在一次窯燒中獲得最高效益。簡單來說,素燒只要在作品不要壓壞掉的前提下將窯排得越滿,該次窯燒的效能就越高。以一般50x50x90公分內部空間電窯為例,輸出功率計算220伏特電流在設定9小時以50安培功率運作燒製情況下,其耗費瓦數為99000瓦換算為度數為99度,若一度電是10元計算,則該次窯燒就需花費990元,平放一層家用碗約可放置10個共可架6層約60個碗,若是素燒則每層可以堆疊30個共可架5層約150個碗。

永續-水之於陶藝教學之習慣養成
    回收水再運用的方式在學校陶藝教學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需要一套系統及學生習慣養成。操作捏塑課程的過程中,洗手是一種需求也是最重要的習慣養成,如何不浪費水我們需要一個承接水與儲存水的容器,在洗手槽裡放水盆承接清洗過後的水,在一旁放大型加蓋萬用捅好儲存這些清洗過後的水再利用。洗手檯旁邊若有足夠空間可以設置幾個水桶,課程結束時,學生可以先在這些水桶先運用回收水洗手,並且可以回收手上的泥土,除了可以避免水管阻塞之外,還可以回收材料再進行教學使用;若是手中的泥土過多或是拉坯課程中需清洗器具,可以在回收桶內用抹布進行清洗,這樣的方式快又乾淨且不會浪費水資源。
    回收之後的水靜置沉澱之後可以運用在澆灌植物或補充蒸散水量的魚缸、水生植物、釉料調和的水源。操作手拉坯;調和釉料;製作黏接土所需要的泥漿、化妝土、釉下彩溶劑。而在進行陶藝教學時以上的課餘收拾材料都可以在進入回收循環中,避免對環境造成負擔。

美感教育和環境教育都需要時間去培養、去感受、漸漸形成習慣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