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的生機
竹圍國小 林增榮老師
竹圍國小接觸紅樹林生態環境教育是這樣開始的,民國88年自然課的陳老師走進五年丙班教室,找我商量遴選班上兩位小朋友研究紅樹林,每週要排定固定時間去淡水各區域紅樹林踏查採樣研究,想要研究河口植物生態環境,帶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學習真的是非常棒的方式,我很好奇的想這紅樹林可以研究什麼樣內容?就這樣自然科老師挖泥採樣研究紅樹林生態環境至今,已持續數十年,真的需要非常有熱情與恆心,最重要的是那份探索科學知識的堅持,這也影響了學校很多老師一起來認識了紅樹林,如今紅樹林生態教育已成為學校最具特色的課程。
竹圍國小附近的環境優靜寧雅、得天獨厚、緊鄰淡水河口紅樹林生態區,師生們可以目視淡水河紅樹林全景色,也可觀察到潮起潮落整個過程,只要用心透過望遠鏡觀察河岸生態,漲潮時常見河面魚兒飛躍,數多魚兒逆流躍出河面覓食,此時兩岸旁的潮間帶生物很忙碌、鳥兒也低頭正在專心覓食,此刻處處顯示淡水河充滿生機。
學校教室目視淡水河口及紅樹林
淡水河口水質近幾年改善很多,紅樹林是濕地生物、鳥兒棲息所在地也是避敵所,從校園遠觀,那鳥兒看起來像紅樹林綻放的白色油桐花,真的很美麗。每當海水漲到紅樹林的根部,浸泡在海水中的紅樹林,會不會影響紅樹林的生存呢?要是一般植物早就致命了,鹽份吸收進入根部而乾枯致死,河海的交界口,水是很鹹的,那紅樹林就需要有控制鹽分機制的功能,才得以生存。要了解這個問題,就需實際檢驗一下紅樹林根、莖、葉內部水分的鹽度,比較河口水的鹽度,以了解紅樹林植物生存的機制。紅樹林內部累積鹽分過多時,變會有自動落葉排鹽的功能,實在是很高明的進化機制。另外一個現象,紅樹林根部大多會有突出水面或形成板根的情形,根部高於水位上,這與一般的樹木根部發展很不一樣,此根系發展與植物呼吸應該有非常大的關係,為了獲得更多呼吸的機制,紅樹林根系進化就會特別發達,紅樹林生長的泥地一般含氧量是較低的,這現象直接反應在紅樹林底棲的生物,很明顯生物種類變少,與潮間帶生物分布種類差異很大,潮間帶的生物種類多樣性,會依據潮線高度與土質特性呈現有序的分布。這可以由紅樹林區域與潮間帶區域相互比較環境因子,例如:土壤酸鹼值,含泥沙百分比、光亮度、層土溫度、含氧量等,發現紅樹林棲地與一般潮間帶棲地特性完全不同,所以會嚴重影響底棲生物的分布。因此,紅樹林在植林時就必須深入分析影響,考量種植時是否會嚴重影響原生態生物發展的問題,這是應該重視的環境課程。
挖仔尾紅樹林與潮間帶濕地(鳥、蟹與水筆仔)
紅樹林對於生態環境有正面效益嗎?紅樹林生態系統可防止泥沙被海水沖刷到海洋,具有水土保持,紅樹林是鳥類與昆蟲的棲息地,其排泄物和落葉能在泥地混和,並產生高營養土壤,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蟹類可以從泥地取得浮游生物的食物,進而形成了食物鏈關係,所以紅樹林是河口生態系統重要的一環。另外,紅樹林還有過濾有毒化合物的功能,降低水質污染,提供調節空氣、提升環境品質,供觀賞與生態教育的功能,因此,紅樹林對於生態系統有非常大的正面效益。總之紅樹林生長對於環境的改變、原有底棲生物、鳥類與其他生物都有息息相關的影響,間接也會造成環境的新變化,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生態平衡研究議題。
紅樹林植物繁殖發展與一般植物差異非常大,紅樹林植物具有過度保護胎生苗的現象,這個情形很像媽媽懷孕過程中,保護胎兒發展成形後才離開母體,以水筆仔而言,因生存環境水質含鹽量高不利生長,所以親株會保護授粉後的種子持續供給養分成長,讓種子發芽生長到數十公分後,再離開親株體掉落生長,胎生苗也可能隨者海水漂流到適當場所成長,所以稱水筆仔植物為胎生植物。另外,不同的紅樹林植物,為了繁殖生命,讓種子發展成最有利於長時間海水運送及漂流的形狀,並且退潮時容易著地直接插入土裡生長,如錐型體。我們不禁驚訝大自然的生命力,讓我們更加愛惜生命及保護綠色地球。
紅樹林植物根系發展 水筆仔的胎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