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郵輪產業類型與人才培育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 嚴佳代助理教授
一、海洋觀光興起
根據OECD
(2016)出版的2030海洋經濟預測報告,海洋經濟在2010產生1.5兆美元的產值(全球2.5%GAV(備註1)),其中海洋觀光產值3,900億美元,占總比例26%,產值僅次於海上石油與天然氣鑽探的34%。而海洋觀光產業就業人口則有超過700萬名全職員工,也僅次於漁撈業的1,100萬人。至於到2030年海洋經濟每年預計可以產生3兆美元的產值,其中海洋觀光將躍居為海洋經濟中的第一大產業,每年將產生7,800億美元的產值,超越海上石油與天然氣6,300億美元的產值,每年平均GVA成長率為5.69%,2010到2030年GVA整體成長303%,海洋觀光就業人口到2030年也將超過830萬人,就業人口成長相較於2010將達到152%,其中郵輪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是海洋觀光成為全球最重要海洋產業最主要的原因。而跟據CLIA(2017)展望報告,2017年全球郵輪旅客將會超過2,530萬人次,截至2016年全球共有448艘郵輪在海上服務,2017年也將有26艘郵輪投入市場,可見未來郵輪產業將在全球經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表1
2017年到2026年新造郵輪估計
年 |
海洋郵輪 |
河川 |
郵輪訂單 |
新乘客量 |
2017 |
13 |
13 |
26 |
30,006 |
2018 |
15 |
2 |
17 |
29,448 |
2019 |
20 |
2 |
22 |
51,824 |
2020-2026 |
32 |
0 |
32 |
119,510 |
總計 |
80 |
17 |
97 |
230,788 |
資料來源: CLIA(2017)
備註1: GVA毛附加價值(Gross Value Added, GVA)指全國經濟產品與服務所創造的價值總量。
二、郵輪產業當龍頭帶頭衝
根據UNWOT
(2011)公佈的報告,全球每年觀光人次在1950年為2千5百萬人,到了2030年成長到10億8千7百萬人,2020年將成長到每年14億人次,2030年也預測每年觀光人次將達到18億人次,每年以超過3.3%的比例成長(4千3百萬),全球經濟貢獻也從2013年47%成長到2030年57%。隨著郵輪科技的進步以及海上度假的風氣盛行,全球郵輪觀光人次從2013年2,100萬人將成長到2020年3,700萬人次,每年也將創造超過520億美元直接收入以及1,171.5億美元整體產值,整體船上就業人員也將達到89.1萬相關產業從業人員。而亞洲又是全球郵輪產業成長最快速的區域,OECD(2016)估計,亞洲郵輪旅客2013年約有130萬人次,到2020年預計將有700萬人次(Lee,
2015)。
根據CLIA(2016)亞洲郵輪趨勢報告,2013年到2016年郵輪旅客平均每年成長29.3%,營運日數每年也成長13.6%。靠泊的趟次也從2015年3,896次增加到2016年5,570次。亞洲郵輪旅客也從2012年77.5萬人成長到2015年210萬人次,特別是中國旅客在2012年到2016年間增加了77萬人,達到98.6萬人。依序則是臺灣22.8萬人次、新加坡18.2萬人次、日本17.9人次、香港12.68萬人次、印度12.59萬人次。而臺灣2014年客輪旅客72.2萬、2015年82.4萬、2016年75萬人次,也超越新加坡及日本,僅次於中國成為亞洲第二。因此在這個趨勢下,2017年交通部觀光局也提出郵輪觀光六百艘次、一百萬人次目標。
三、郵輪產業類型
郵輪產業是一個跨領域的產業,從船舶建造與維修開始到航運管理、航程安排、船票銷售、機票安排(搭機前往他國港口搭船)、備品及食材補給、船舶航行(包括航海與輪機)、船上客房及餐飲服務、船上娛樂服務、岸上觀光、港務及CIQS(備註2)服務等,領域橫跨造船、航海輪機、航管、餐旅、觀光旅遊等產業,人才需求很龐大,一般而言一艘郵輪旅客人數以及工作人員人數比例將進2:1,以目前噸位最大的皇家加勒比(RCI)綠洲系列郵輪(海洋魅力號、海洋綠洲號、海洋和悅號),總噸位達225,282噸,郵輪全長1,186.5英呎(361.6公尺)、寬度213英呎(64.9公尺),載客人數5,400人,船員人數2,160人,艙房總數2,700間,甲板樓層18層。
備註2: CIQS指海關(Customs)、證照查驗(Immigration)、檢疫(Quarantine)及安全檢查(Security)。
全球目前營運的448艘郵輪中,不同郵輪有不同的目標市場,營運模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營運模式大致分為「定期母港」、「不定期母港」、「掛靠」、「飛航郵輪」四種,以下分別進行說明簡介:
(一) 定期母港(Regular Turnaround)
定期母港操作是指該艘郵輪長期在同一個港口進行母港操作,每周固定同一個時段搭載旅客從母港登船進行出境旅遊。由於定期母港每周安排相同時段航程,加上考量行程要有變化性,搭配亞洲市場短天數的郵輪旅遊特性,因此航程從兩天到四天不等,甚至發展出無靠泊任何港口之公海行程(non-stop
tour),臺灣著名定期母港以麗星郵輪寶瓶星號在基隆港操作最具代表性。麗星郵輪寶瓶星號(Superstar
Aquarius)噸位51,309噸,全船756間客房,搭載1,511名旅客,每周三下午16:00到達基隆港後,22:00搭載另一批遊客進行三天兩夜航行石垣島或宮古島;星期五16:00回基隆港後,22:00出海進行兩天兩夜公海行程,星期日上午11:00回港後下午17:00搭載另一批旅客進行四天三夜石垣島(或宮古島)及沖繩行程。從2016年開始麗星郵輪寶瓶星號開始全年安排在基隆港操作,加上價格相對於其他國際郵輪低,因此也提供全台民眾體驗郵輪旅遊最主要的船隻。
圖2
麗星郵輪寶瓶星號靠泊基隆港(圖片來源:蔡金城攝)
(二)不定期母港(Charter Turnaround)
母港操作的另一個模式是不定期母港,又稱為包船(charter)主要是由躉售旅行社(備註3)承包特定船舶部分航期進行產品設計及銷售業務,2014到2015年,排水量14萬噸載客量3,114人的海洋航行者號由山富旅遊獨包經營,由於海洋航行者號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郵輪,加上以基隆港為母港,旅客不必再搭機到其他國家就可以搭乘,因此帶起豪華郵輪旅遊的風氣。2015年開始由百威、巨匠、雄獅、鳳凰、東南及康年華等6家旅行社包下的公主系列10萬多噸、載客量2,600人的藍寶石公主號及黃金公主號,也讓臺灣搭乘大型豪華郵輪的旅遊風氣再帶到另一個高峰。除此之外,其間還有2017年歌斯達幸運號、哥斯達浪漫號、麗星郵輪處女星號也都在臺灣經營不定期母港操作。
備註3: 躉售旅行社為旅遊產品批發商,與上游供應商較近,會定期承包機票、郵輪以享有折扣、降低成本,但須給供應商高額度的押金,承擔大批預定的風險。
圖3
藍寶石公主號靠泊基隆港(圖片來源:
嚴佳代攝)
(三) 掛靠(Transit)
郵輪掛靠是全球各國推廣郵輪重要的市場,由於郵輪屬於國際化旅客市場,旅客從任何港口出發後隨著郵輪一路到航程中的各國進行岸上觀光(shore
excursion)活動,因此對掛靠國家來說,郵輪掛靠是國際旅客入境消費,因此對於國內觀光有很大的助益。隨著國際郵輪產業的發展,以及亞洲市場的快速崛起,臺灣也從2014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國際郵輪掛靠臺灣,包括2015年底首度來台的海洋量子號,該船排水量168,666公噸,可搭載4,180旅客及1,500船員,是目前掛靠臺灣最大的船舶。另外還有歐美旅客為主的Oceana
Nautica(諾蒂卡)、 Seven Seas Voyager(航海家)、Celebrity Millennium(千禧輪)、Sapphire
Princess(藍寶石公主號)、Mariner of the Sea(海洋水手號)、Aurora (奧羅拉號)、Seabourn
Sojourn(璽寶旅行者)、Le Soleal(蘇莉娜)、Queen Elozabeth(伊麗莎白皇后);探索為主軸的Silver
Discovery(銀河發現號);德國旅客為主的Europa 2(歐洲2號)、Phoenix
Artania(亞坦妮亞);日本旅客為主的Crystal Symphony(合音天使)、Nippon Maru(日本丸)、Pacific
Venus(太平洋維納斯號);大陸旅客為主的海娜號(已停駛)、Costa Victoria(歌斯達維多利亞號)、中華泰山號、Legend of
the Sea (海洋神話號)等,每艘船都有不同的特性及市場族群,也為臺灣帶來非常多元的旅客類型。
圖4
2015年12月23日海洋量子號靠泊基隆(圖片來源:
嚴佳代攝)
(四) 飛航郵輪(Fly cruise)
由於母港旅客屬於出境消費,掛靠郵輪大多數靠泊時間較短,因此旅客在時間限制下,往往無法好好體驗各國的文化及旅遊景點,對於地方經濟貢獻有限,因此為了提高旅客的停留時間及旅遊天數,飛航郵輪是各國競相發展的一個市場。飛航郵輪指的是旅客從離家比較近的機場搭機到另一個地區機場,再轉到鄰近港口登船進行郵輪旅遊。或者是在特定港口離船,再到鄰近機場搭機返家。這種以飛機轉乘郵輪的模式有以下優點:
(1)旅客在同一國家停留天數拉長、(2)增加旅客在當地的住宿天數及消費機會、(3)
旅客可以選擇更多的航程、(4)旅遊路線安排較為彈性。雖然這個旅遊模式對臺灣郵輪產業發展很重要,但仍有幾點是台灣現階段面的挑戰:
(1)郵輪碼頭軟硬體裝置是否完善 (2)機場到港口交通是否便利
(3)旅行業產品是否配套完整、(4)機票價格是否具競爭力、(5)臺灣的國際知名度是否足夠等。
四、郵輪產業人才需求
根據CLIA(2017)的報告,2017年全球郵輪市場一年旅客人數將達到2,530萬人次,產生117億美元的營收,同時也創造956,596個全職工作機會,付出38億美元的薪資。郵輪產業在海上包括有航運機務部人員外、還有酒店餐飲部、娛樂活動部及岸上遊程部。另外船上服務還包括委外辦理的水療部、賭場部、禮品部及攝影部。而郵輪公司也有岸上部門,包括行銷部、產品部、銷售部及行政管理部等。旅行業則有業務、團控及導遊領隊人員。另外還包含船務代理、港務服務、旅遊代理及後勤補給等人才。
圖6
臺灣郵輪產業供應鏈
五、郵輪產業趨勢
2017年5月8日,世界最豪華的郵輪之一世界號(The
World)靠泊基隆港。一般的郵輪被稱為海上的渡假村(Resort),世界號則是全世界唯一的海上住宅,全船共有165個單位可供私人擁有作為海上的房地產,每個業主除了需繳交固定管理費之外,在購買之前也必須被評估財力,至少需擁有美金過千萬的資產,因此船上的保全也隔外嚴格,而每年的行程由居民和船長決定更展現它的獨特性。
本次世界號靠泊基隆共有約300名旅客(跟一般郵輪動輒2,000人以上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一般的行程外(故宮、101、中正紀念堂、忠烈祠、九份、野柳),另外還安排大稻埕看臺灣戲曲表演以及打高爾夫球行程。同時每天30輛接駁車從基隆港接送到101,讓客人有充分的自主性,也顯現這艘船的獨特性。而這樣的獨特市場也隨著郵輪產業的多元興起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根據CLIA (2017)的郵輪前景報告,提出八點全球郵輪產業的趨勢:
1.年輕世代開始投入郵輪市場:
早期因為郵輪稀少導致郵輪旅客年價格昂貴且天數長,導致呂客年紀普遍較大,隨著郵輪產業快速成長,價格越來越低,行程彈性越來越高,景點也越來越多元,因此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投入郵輪旅遊,特別是千禧年之後X世代,郵輪旅遊即將衛為風潮。
2.旅行社使用比例增加: 旅行社將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協助郵輪公司銷售及推廣郵輪產品。
3.河道航行郵輪需求增加:
2016年已經有184艘大河郵輪,2017年也將增加13艘投入市場,每年也預計有7%以上的成長,這也是未來很重要的郵輪市場。
4.更多私人島嶼的行程: 2017年將有七個私人島嶼提供郵輪靠泊,未來也將有更多私人島嶼與郵輪行程結合。
5.海上郵輪需求持續快速成長:未來郵輪需求仍快速成長,有48%沒有搭成郵輪經驗的旅客對於前往海上搭乘郵輪很有興趣。
6.交通便利且可以開車的港口較受歡迎:
旅客偏愛交通方便且可以開車前往的郵輪港口,不僅可以節省接駁時間,也可以增加交通的便利性。
7.郵輪上名廚增加:隨著大型及豪華郵輪快速增加,消費者對於船上餐廳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因此除了各艘船紛紛塑造特色餐廳外,也將提供特色食物,除了吸引全球知名廚師外,也會創造出許多國際知名的名廚。
8.探索性行程需求增加:隨著產品的多元化,郵輪可以讓旅客體驗以往無法體驗的行程,例如極地航行、冰川航行、無人島等探險行程,未來也將成為很重要的市場。
陸、參考文獻
1.OECD
(2016). The Ocean Economy in 2030. OECD: French.
2.CLIA (2016). Asia
cruise trends. 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3.CLIA (2017).
2017 cruise industry outlook - 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4.Lee, H. J. (2015). Cruises seen as new profit engine, Korea Joong Ang
Daily, 8 May,
http://koreajoongangdaily.joins.com/news/article/article.aspx?aid=3003921
5.UNWTO (2011). UNWTO Annual Report 2011.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