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在八里國中--營造生態學習校園
圖/文
八里國中教師 王俊凱
八里國中位於觀音山山腳,校園座落於蓊綠的山林之中,還能遠眺台北港的湛藍,依山傍海,具有發展環境教育極佳的先天優勢。在校長與全校教師的努力之下,環教種子已漸漸發芽茁壯,除每年新北市環教評比都名列前茅外,也獲得2016天下雜誌最佳環境教育創意獎,筆者還得到新北市環境教育獎個人組特優之肯定,吸引許多教育團體如新北市環教輔導團、國教署跨校跨領域教師社群與許多中小學團體蒞校交流參訪,今年更將與建國中學成為夥伴,一同執行科技部高瞻計畫,期待能建立優質高中與偏鄉國中的攜手合作模式。
結合社區資源 在地化校本課程
八里具有許多知名景點,本校利用這些社區資源,設計出一套在地化的校本課程。第一學期第二次段考的下午,是全校師生的校本課程時間:七年級到八里左岸淨灘並參訪新北市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八年級徒步走到六公里外的觀音山風景管理處,沿途進行淨山與生態觀察;九年級則至台北港參觀。這樣的校本課程結合社區資源並寓教於樂,同時完成環教法規定學校每年四小時的環境教育研習時數,其中觀音山的淨山活動還榮獲新北市102最佳服務學習方案獎的殊榮。本校同時與十三行博物館合作,成立十三行文化導覽社,學生經過培訓可獲得館方認證之證書,在館慶時擔任小小解說員服務參觀民眾。
在食農教育方面,本校擁有一大片柚子園,特地結合了八里在地的柚子產銷班成立了柚柚社,藉由柚子種植與柚子樹上的生物觀察,認識周遭的環境,也融入生物課的教學,並將多餘柚子捐給社福團體義賣,回饋社會。
八里焚化廠太平步道生態調查 | 柚子園 |
每學期的家長日我們會在操場舉行夜間點燈活動,讓與會的親師生有個可以逗留的地點,不但結合生物課介紹昆蟲趨光的原因,並教導學生翻閱圖鑑查出被燈光誘集而來的昆蟲,同時還帶領學生躺在操場上觀星,實地認識國文課本中介紹到的北斗七星、夏季大三角等星座。
校園中不時利用機會教育傳達環境教育理念,因校園位處山邊,常可發現蛇類、虎頭蜂窩、受傷的鳥類與盤旋的大冠鷲等動物,所以利用朝會或週會時間介紹這些生物及面對牠們該如何觀察與處理,從生活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校園中發現東亞家蝠在關燈使用投影機時,會由牆壁裂縫飛出,每每得出動筆者前往協助處理,藉機向同學介紹後放飛,於是筆者特地參加蝙蝠協會研習並帶回蝙蝠屋,師生一起為蝙蝠造家。由實地的環境保護行動,找出雙贏之解決問題方式,同時透過介紹讓學生對環境議題增加認識,學習與周遭生物共存。
利用家長日夜間點燈生態觀察 | 八里保育場的服務學習 |
成立兩爬收容教育中心與生物研究社
校內有一間飼養許多動物的教室,這些動物為採集自台灣的外來種以及被棄養的外來種,例如綠水龍、綠鬣蜥、巴西龜、大守宮、斑腿樹蛙、鬆獅蜥、草巨蜥與豹紋守宮等,就像是一個小型動物園。例如綠水龍是在學校附近紅水仙溪流域發現的外來種蜥蜴,筆者帶著學生一同到紅水仙溪溯溪探險調查,結果發現綠水龍在此處建立了族群,並帶回七隻飼養做為科展主題,透過野外觀察以及飼養與實驗,提出了「捕捉-認養」的移除策略,不但處理入侵外來種的問題,也進行生命教育並進行「異地保種」,本校順勢成立了「里中兩棲爬蟲收容教育中心」,將綠水龍繼續飼養並作為教學用途;斑腿樹蛙則來自每月筆者帶著學生參加東華大學楊懿如教授於挖子尾舉行的外來種斑腿樹蛙移除活動,「除斑任務」教案還獲得金車文教基金會2016愛讓世界轉動兒少公益行動競賽優選獎。另外,名為「霸氣」的鬆獅蜥則是被人棄養而收容的寵物蜥蜴,一開始的霸氣骨瘦如柴幾乎都要斷氣了,在我們細心照顧下,終於恢復了該有的霸氣;另一隻頗受學生歡迎的草巨蜥,則是飼主無法繼續飼養,從台中特地搭車北上交給我們照顧之外來種蜥蜴。而校園發現的本土蛇類如紅斑蛇,也會於中心飼養一陣子做為教材觀察,在同學們都認識後再行野放。
蜥蜴需要晒太陽才健康-台灣的入侵外來種綠鬣蜥 | 八里國中兩棲爬蟲收容教育中心 |
本校還成立了「生物研究社」,入社的第一步就是學習如何照顧這些生物。曾有教育學者說過:「能愛護小動物的孩子,長大以後將能成為一位善良有愛心的人。」沒有接觸過自然的孩子,怎麼跟他談愛護動物甚至保護環境呢?因此,我們希望在接觸自然與觀察生態中,引導孩子認識環境中的生物,進而在接觸和飼養動物過程,培養愛心、耐心和責任心,並藉由與動物相處的經驗,學習包括使命感、尊重生命、關愛動物自己和他人,和動物相處也是最好最直接的生命教育!生研社除了照顧動物也結合服務學習,協助校園栽種蝴蝶寄主植物與野百合復育等綠美化工作,獲得新北市103與104年服務學習獎的肯定。
八里國中還有一處很特別的地方:陸龜園。這裡不僅是一隻大陸龜的家,同時也是學生下課最喜歡逗留的地點。這隻師生們取名為「飛哥」的蘇卡達象龜,原產於非洲的荒漠草原,小時候可愛被人當作寵物,但三五年後便快速生長成龐然大物。飛哥因為小時候背甲受傷龜殼不漂亮,加上體型漸漸巨大破壞力十足,不幸被原飼主棄養,因緣際會下輾轉由八里國中收養。現在的飛哥是校園明星,有廣闊的草地和大房子,真的很幸福呢!生物研究社的學生會將校園落葉堆肥做成腐植土,飼養校園中的獨角仙,然後再把獨角仙的大便拿去種菜如地瓜葉和空心菜等,最後把種出來的菜給飛哥吃,形成完整的飼養鏈。台北美術館曾展出日本藝術家島袋道浩的作品《我的烏龜導師》,內容便是一隻活生生與飛哥差不多大小的蘇卡達象龜,目的是讓人透過觀察烏龜反思「停」這件事。八里國中師生們都很慶幸校園有這隻烏龜導師!
八里國中陸龜園 | 俊凱老師帶著同學觀察校園發現的紅斑蛇 |
除了外來種動物收容外,生物研究社還進行校園生物的觀察與飼養。每年七八月,校園的獨角仙開始大爆發,常可看到光蠟樹上成群的獨角仙在吸食樹液;柚子園的柚子樹上也很容易觀察到鳳蝶科的幼蟲。昆蟲因為生活期短、繁殖力強、形態變化大、採集容易等優勢,一直是學校科學教育良好的試驗題材,讓學生認養不但能接近自然認識生活周遭的生物,還能藉此觀察生物課本提到的生活史變態,並在過程中接觸小動物學習尊重生命的態度。
我們還成立了校園標本館,帶著生物研究社的同學們進行一系列包含認識昆蟲、昆蟲採集、昆蟲分類、昆蟲飼養與標本製作等課程。除了校園中生物觀察外,我們也透過攀樹體驗活動認識校園老樹,並至校園周遭的埤塘,利用自製環保的創客蝦籠進行魚類的調查。
鳳蝶幼蟲是校園觀察非常好的材料 | 標本製作課程 | 藉由攀樹體驗認識校園老樹 |
成果推廣與走進社區
我們將校園觀察的成果,陸續發表在2015中學生報「校園小宇宙專欄」與2016國語日報科學教育版的「校園生物排排站」專欄,由筆者負責主文而學生負責公民科學觀察筆記,並集結成冊出版成「八里國中校園觀察手札」。另外也藉由兩爬收容教育中心小解說員的培訓,服務蒞校參訪的貴賓。筆者還將一些生物收藏配合生物課程進度,擺設於川堂設立環境教育櫥窗,並配合學生的解說牌,讓更多師生受惠。同時培養學生追根究柢,以科學方法找尋答案的精神,在科展研究方面屢獲佳績。
環境教育的成果透過分享推廣至社區,例如每年校慶都開放校園動物與社區民眾見面會。我們也和附近八里焚化廠合作,每月至焚化廠旁的太平步道進行昆蟲資源調查,透過學生的實地觀察認識周遭環境中的生物,並意識到棲地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才是真正的保育關鍵。
我們還到社區內的八里流浪動物收容所進行服務學習,除了協助環境清掃外,也在解說員的帶領下瞭解了流浪動物造成的問題與收容過程,並在校慶籌劃了「買薄荷,救浪浪」的義賣活動。義賣活動結合跨領域的課程實作,首先進行市場調查決定義賣方式與價格,後續認識觀察香草植物,使用學校陶藝課多餘的陶盆罐廢物利用,最後活用生物課本中無性生殖的方式扦插薄荷。義賣前還進行了叫賣口語訓練,最後總共義賣了2500元!活動中除了讓學生將許多課本中的知識運用在生活,也關懷流浪動物。
賣薄荷救浪浪義賣活動 | 帶領學生將校園觀察成果投稿 |
未來展望與結語
未來八里國中將與建國中學共同合作科技部的高瞻計畫而努力,日前在寒假期間攜手策劃了「大手牽小手科學體驗營」:建中學生進行服務學習回饋偏鄉,並在教學相長中一同學習成長;八里學生則能接觸科技新知識,開拓新視野。
活動於八里國中舉辦,總計有建國中學、八里國中與附近國小約七十位師生一同參與,上午課程由筆者負責,帶領大家觀察兩棲爬蟲收容教育中心的動物,進而瞭解入侵外來種形成的原因與其利弊得失,並就入侵外來種議題,思辨環境保育及尊重生命的意義與公民責任。下午課程則進行由建中周麗芬老師指導的科學博覽會,建中學生自行設計關卡並擔任解說,例如生物關卡讓學生透過摺紙認識遺傳物質DNA,並進一步用自己唾液粹取DNA;而物理關卡利用果皮細胞破壞產生的酵素反應幫香蕉刺青,果肉則利用簡易工具製作的零下小冰庫自製冰淇淋等。
建中學生總召曾冠儒談到:活動學到非常多,不僅是在生物方面的知識,或是在服務別人的方面,尤其是在事前準備籌劃,跟活動當中面對突發狀況的處理,可謂獲益匪淺。學生吳宗勳也附和:第一次面對這麼多的國中小學生實在是讓我們有點手足無措,不過還好他們的熱情化解了我們的尷尬,我們從寒假前便開始計畫,不僅獲得難能可貴的服務經驗,也認識不少對科學有興趣的孩子們,希望能啟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非常感謝老師們安排這場有意義的活動。
環境教育是一點一滴的分享與累積,期盼藉由教育提升環境素養,讓學生愛護自然,更能因真實接觸到周遭生物和實際參與,讓學生感同身受,去懂得尊重每一個生命和維護周遭環境。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曾說過:「要讓孩子保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至少需要有一個能夠與他作伴,與他分享,與他重新發掘我們所居之處的喜悅、歡樂和神祕的大人。」期許我們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這位大人。
備註:摘錄自<大自然季刊>1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