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難得-樸農樂

撰文、圖片:林金山

近幾十年來,人類的飲食習慣和食品有很大的改變,在早期農村社會,人民的飲食大都是原始的粗食,即未經過加工的食物為主,後來工業愈來愈發達,科技日新月異,很多「食物」經過重重的加工 ,變成了「食品」。製造者為了滿足人類的口慾與觀感,製造過程中為了讓食品更美味,加了很多人工甘味料,為了美觀加了很多人工色素,為了看起來更白,使用了雙氧水,保存更久 ,加了很多防腐劑,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添加劑;近年來由於有些不肖商人,為了一己利益,惘顧人民的健康,添加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工業產品,或不應做為人類食用的東西,於是發生了很多食安問題 ,如塑化劑事件,水產品殘留致癌禁藥孔雀綠事件, 黑心油事件(油品摻銅葉綠素、地溝油、摻飼料油、工業用油),手搖飲料店的茶類飲料殘留農藥事件,瘦肉精事件,日本幅射食品輸入事件,最近發生的工業用碳酸鈉浸泡海產事件 ,林林總總真是罄竹難書,但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是經由媒體的大量報導,才眾所週知,還更多沒有曝光的事件正不斷的在發生。

人民面對這些事件發生時,大都是惶惶恐恐不知所措,一般百姓除了拒吃拒買外,並無他法,但人是健忘的,當風爆過後,人也就忘記了,像黑心油事件發生時,我週邊很多朋友就瘋自己買苦茶籽 ,請廠商榨油,那陣子一些小型榨油工廠 真的應接不暇,但事件過後現在又歸於平靜了,市面上的油品一樣暢銷,所以一些不良廠商就有恃無恐,像塑化劑事件發生後,還是陸續有查出摻塑化劑的產品,但這些都只是“加工食品”的風險;面對食物本身 ,也不惶多讓,以我們每天吃的稻米而言,因工廠把關不嚴,污水流入農田,重金屬鎘,銅,鉛等污染,時有所聞,不止如此其他作物蔬菜水菓等的農藥殘留更不在話下。

關於我國農業農藥殘留問題,由來已久,根據統計我國有機農業的耕地面積只佔8 %左右,絕大部份都是慣形農業,台灣是個潮濕多熱的地方,病蟲害發生率極高,加上農民的用藥習慣常有重複用藥的情形,導致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加,惡性循環下,我國的農藥使用量年年增加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統計,光2015年一年我國農藥產銷量達二萬玖仟多公噸,平均國人每年分配的農藥量約有1.3公斤,並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這其中有多少已吃進了我們的肚子裡 ,尤其在颱風季節時,農民為了減少損失,搶收農產品,而枉顧人民的健康,大部份蔬菜水果的產區都在中南部,我曾經到南部的友人家中,因他也是農友,種植蔬菜大部份銷往北部 ,而他家自己食用的蔬菜,是另外一區無毒或是安全用藥的菜園,他表示並不是希望這樣做,但為了生活,不得不如此,顯示國人對用藥安全的仍需加強;對於蔬果的農藥殘留把關,政府也需再加強 ,也許在大型賣場,超市裡比較有效的把關,但還是偶有驗出農藥殘留事件 ,但在傳統市場中,可說是毫無把關機制,只有消基會偶而會在大批發市場抽驗,但這只是杯水車薪,也沒有強制性,人民只有自求多福了。

如果要避免吃進過多的農藥,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有機或無毒的蔬果,近年來國人對於有機的認知,慢慢有更多人接受,但因有機和慣形農業生產的價格 ,確實仍有一段差距,通路也不夠多,讓很多有心購買有機產品的民眾,找不到門路,而有心生產有機農產品的小農,也只能單打獨鬥,我國的有機農業一直無法大量的推廣,最大原因在於我國有機認證的機制上 ,我國是採第二方認證的方式,就是政府委託民間機構成立認證公司或基金會,各自對外招募會員自採認證,如MOA、慈心基金會等,認證公司會不定期的檢驗土壤和水質等,是否有農藥或化肥的殘留?也會不定期的針對農產品進行抽驗;但在小農來說最大的困難是我國大部份小農耕地面積不大且零散 ,往往隔鄰慣形農業噴灑農藥時,會飛散到有機農園,讓小農成為代罪羔羊,致使很多自主使用無毒耕作或友善耕作的小農望而卻步,其實在民間有很多自主性使用友善耕作的小農或都市農夫 ,雖然他們的種植面不大,但確努力的在學習有機或無毒耕作,且這群人正在漸漸的增加中。

對於有機認證因有些實行上的困難,現在民間有些小農在推所謂的第三方認證,就是所稱的有機3.0 , 所謂的第三方認証證,就是小農自主性使用友善的農耕,生產出無毒的農產品,雖沒有經過認證單位這一關,但基本的土壤水質檢測仍要做,在生產過程中,完全符合有機的作業方式 ,甚至有些小農會將整個栽培過程做成記錄或QR cord,即是產品履歷,你只要一掃瞄,就可知道這產品生產歷程記錄,以取得客戶的信任,這些都是為了避免因有機認證需發一筆經費,一但因不可掌控的因素,而損失無謂的金錢 ,如果能將類似這些自主友善耕作的小農,也納入有機範圍,將可吸引更多有心投入有機耕作的人,讓更多人可以享受更安全更美好的食物,也能讓我們地球減少一些毒害!


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全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極端化,北極冰層快速溶化,海平面將持續上升,這將造成地球的浩劫,根據很多氣象報告,因氣候變遷造成世界各國水災,旱災,雪患,地震頻傳 ,造成人類很大的災害和損失,讓這地球不斷升溫的最大元凶,就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舉凡人類的活動中都會排碳,從1850年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因大量的發展石化工業 ,石化產品成為人生的必需品,讓蘊藏在地球下幾億年的碳,將它取出,使用後再將它排到地球表面,形成溫室氣體,讓地球像蓋上一層厚厚的棉被一樣,溫度不斷的上升 ;面對人類自己造成的災難,必須由人類自己來解決,去年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巴黎召開的COP21,各國領袖有了共識,共同的簽署了全球減碳公約,各國各自訂定出減碳時程 ,我國也在去年通過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訂定到2050年我國的排碳量需降到2005年的一半,這是個非常艱鉅的任務,需要全國人民一起努力,才有辦法達成;針對氣候變遷的調適方法 ,除了減少碳排放外,更積極的方法就是如何吸碳,我們知道最有效的就是種植綠色植物,然而種植可吃的植物更是吸引民眾的有效方式之一。
    近年政府在各地大力推行“食農教育”,期能從教育著手,讓民眾了解食物與地球環境的關係,台北市和新北市政府也積極的推行“可食地景”,希望能利用都市閒置空間 ,創造綠色又可食地景,兼俱景觀與實用,也在各公共機關學校頂樓,開設有機農園,也是食農教育和環境教育的最佳場所.新北市政府在幾個區也開設了市民農園,如新莊,樹林,土城 ,三重等七處,讓市民也能體驗都市農夫的樂趣;我的有機栽培理念的啟蒙,是在2001年當時新莊市農會辦理第一市民農園時,恭逢其盛剛好抽中了一塊20坪農地可種菜,那時我對有機完全沒有什麼概念 ,農會就邀請台大的教授還有桃園農改場的講師,來上課教導如何用有機的方式種植,一面實際體驗,到了2005年上了新莊社區大學城市農夫的課程,由當時主婦聯盟的講師來上課 ,學了更多的有機栽培技巧,上了課才知道有機栽培真是一門學問,要無毒無化肥又要種得好,其中好多問題需克服,經過學習和親身體驗,現在終於有些心得了。

在這些學習與體驗中,我認為有幾點可提供參考的

1. 自製堆肥培養在地的微生物菌群:我會在利用菜園和家中產生的落葉,再加上一些微生物菌自己做堆肥,一方面增加泥土中的有機質,可讓更多的蚯蚓繁殖,增加肥力,和在地的有益菌繁殖 ,減少病害的發生。

自製堆肥


花椰菜和香菜混種

2.利用蔬菜混種以減少蟲害發生:例如種植十字花科時混種一些辛香的蔬菜或植物減少蟲害也可以在菜股中放入種好的忌避植物盆栽讓紋白蝶不喜歡靠近產卵。


3.和其他雜草共存:保留田間的雜草,只要不蓋過蔬菜影響生長,可保留雜草,讓土地保溼,也可讓生態更多樣性。

和雜草共存


種土白菜供蟲蟲吃

4.在主要目標蔬菜附近種植誘蟲植物:例如種高麗菜,芥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時,旁邊種一些土白菜,讓蟲蟲先來吃它,因它是蟲蟲的優先選擇,可以降低主要蔬菜的蟲害。


5.選擇種植蟲蟲比較不喜歡的蔬菜:如選擇萵苣類,瓜果類,辛香類,如葱,薑,蒜,香菜,芹菜等。
6.選擇野菜類植物:一般的野菜已在本土生存很久,它已經免疫了,已少有病蟲害發生,如我喜歡的鴨兒芹(山芹菜),昭和草(山茼蒿),龍葵(黑籽仔菜),番莕,赤道櫻草(活力菜) ,角菜等,都是好吃又好種的植物,喜歡的人不妨種看看,偶而嘗嘗野菜也不錯!

種植野菜-番莕

台灣眾多有機農法中各有不同的堅持,如樸門農法,秀明自然農法等,但最主要的理念還是土地永續經營,尊敬土地,尊重大自然, 尊重萬物,我們利用土地,但要愛惜土地,不能超限使用,要讓它有喘息休養的機會,我們種菜也要讓其他動植物有生存的機會,這其中收成與生態之間的拿捏,存在一念之間,有機的理念不在於農藥的零檢出 ,最重要的是否友善耕作,友善大自然,友善土地,如何和自然萬物共存,才是最重要的。

菜園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