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的「結局」:與學生一起嘗試廚餘再利用

新北市三重區集美國小教師 孫寧一

前言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含微調)強調進行環境教育時,應讓學生「實踐、體驗與省思」;在教學實務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與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現象或問題」,透過逐步引導,讓學生培養生活能力、對周遭環境產生參與感與歸屬感,並落實綠色生活。而環境教育中與綠色生活相關的課程或教學活動可涵蓋的項目很廣,溫室氣體減量(如:碳足跡)、節約資源(或節約能源)、資源再利用、生活簡約化、綠色消費、綠建築、廢棄物減量……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可進一步探究的環境議題。

    筆者帶班多年,總想著將貼近學生的環境議題帶入教學,也努力讓相關教學內容更充實且更生活化,一路走來,與學生共同完成了些大大小小的活動,留下了許多有趣的畫面與回憶,嚴格說來,本文稱不上經驗分享,反較像是教學的片段紀錄啦。

班級裡的生活問題
   
筆者長期與國小五至六年級學生相處,看著這些即將或已邁入青春期的小大人們,常覺得他(她)們的「需求」是那麼的簡單、直接。
    「老師,好熱喔……為什麼沒有電、風、冷、氣?」「因為教室內已經裝電風扇了。」
    「老師,合作社賣的冰水好好喝喔!」「那可是比汽油還貴的東西呀!」
    「老師,垃圾桶又滿了。」「喔,我來看看大家丟了些什麼?衛生紙、塑膠袋最多。」
    「老師,可以倒廚餘了嗎?」「吃乾淨點兒,別浪費!」……
    每兩年接新班級時,這些反應可謂不絕於耳。但仔細再想想,這些反應不就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議題嗎?因此,筆者便多次利用機會與學生一起探討室內通風與溫度調節、節約能源、水資源、消費態度與習慣、垃圾整體減量(含回收與壓縮垃圾體積)……等問題。操作此類教學活動時難免會壓縮正課時間,趕課壓力揮之不去,但筆者將此視為班級經營中問題解決的一環,師生從中認識彼此、了解現況、建立默契、共同面對與處理,其實是段很特別的過程。

    但是,「廚餘」卻是鐵板一塊,始終無法真正對症下藥。簡言之,學生普遍認為廚餘無非就是用來「堆肥」、「養豬」,或者直接當垃圾丟棄,反正總有個去處就是了。而這樣的想法使得班級廚餘量居高不下,筆者便決定量身訂做,為班級設計了下列課程,試圖扭轉學生對廚餘後續處理的態度。


學生與教材組織分析

《學生先備知識》

已實地參訪八里垃圾焚化廠,並參與「玻璃魔法城堡」與「環保特派員」2套課程,對新北市的垃圾處理與資源回收政策有概念:http://baliplant.epd.ntpc.net.tw/tw/modules/pages/class

《學生背景說明》

1.    班級人數31人,男16人,女15人。班級氣氛融洽,重視團體表現,願互助、合作,樂於參與、發表,但學業成就較弱。導師平時採取分組討論教學,學生熟悉討論模式,但極需師長協助統整。

  


評量方式

書寫短文

1.    口頭發表

2.    討論情形與參與度

3.    觀察記錄與解讀觀察表並反思「重獲新生」

構思務實料理

4.    製作務實料理

所需器材

教學簡報檔、教學文本、空白觀察紀錄表、容器8

高麗菜根部2段、芹菜根部數段、青蔥根部數段、去葉九層塔莖數段


    本單元各節次學習活動設計重點

節次

學習重點

1

《活動一》

回顧參訪所學,自文本簡述新北市的廚餘現況

《活動二》

思索廚餘處理的困境,探究目前新北市處理廚餘的方法

《活動三》

廚餘分類後,搭配5R試找可回收再利用的方法

《活動四》

探討植物的生長特性與其必要條件,著手廚餘的簡易再生水耕

2

一週後,整理定期的簡易水耕觀察紀錄並報告

3

兩週後,整理定期的簡易水耕觀察紀錄並報告改善方案

4*

依水耕採收情況提出每組50元以內的務實料理,並擬好食譜或菜單

5*

實作並分享所提的務實料理,重思未來對「可重生廚餘」的處理模式

*未完成。

本單元第1節學習活動設計

教學流程與教學活動內容

學生學習活動

評量說明

《活動一》導入

與同學回顧參訪八里垃圾焚化廠所見、所聞、所學,再請學生自文本中摘要或簡述新北市的廚餘現況。

 

《活動二》開展活動1

請同學依據文本探討焚化爐不適合處理廚餘的原因,並請同學依所學或生活經驗將廚餘分類,並思索新北市目前處理廚餘的可能方式與困境。

 

《活動三》開展活動2

待同學完成廚餘分類後,對應5R試著找出可採用的處理方法,並請各組簡要的分享提議。

Reuse重複使用

Reduce減少用量

Recycle資源回收

Refuse拒絕使用

Repair維修續用

 

《活動四》統整、結語

1.    歸納與釐清同學的看法,引導學生回想植物的生長特性(多數先長「根」)與其生長的必要條件(陽光、空氣、水)。此時拿出烹飪廢材:芹菜根段、高麗菜根部、青蔥根段及去葉的九層塔莖,著手製作廚餘的簡易再生水耕(Recover)。發下「簡易水耕觀察紀錄表」,請學生閱讀後教師再進一步說明,鼓勵學生提問。最後,約定下次報告紀錄時間,讓學生提早準備。

5分鐘

發表、閱讀

 

 

 

10分鐘

閱讀、兩兩討論、

發表、聆聽、觀看

 

 

10分鐘

兩兩討論、

分組討論、

發表、聆聽

 

 

 

 

 

15分鐘

統問統答、觀看、

仿作、閱讀、

學生提問、聆聽

 

學生可述說參訪經驗或所學,也能計算廚餘比例問題。

 

學生可進行廚餘分類,進而推論其處理問題。

 

 

學生可了解5R的意義,並思考可應用於處理廚餘的R(s)

 

 

 

 

 

學生能回想自然科學所學,並觀察、閱讀教師的行為與書面資料,進一步提升對後續活動的理解。

 

參考資料

文章: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廚餘回收再利用

http://www.epd.ntpc.gov.tw/Article?catID=517

影片:焚化爐怕廚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Zhkq2M3b8

影片:臺灣剩食之旅—我們可以不再浪費(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1-Mzvh160

影片:臺灣剩食之旅我們可以不再浪費(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pzLbzY9TA&list=PLbHtnXPSlS28ZCmnT-lGPXIDbKoWQS7ec&index=2

影片:八里垃圾焚化廠垃圾焚化處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JJWO9XpDc

後記
    計畫真是趕不上變化,因後期授課時間實在有限,筆者與學生僅僅完成原定的前3節課。
    身為導師,筆者總習慣在班級進行活動或任務前,先就執行內容進行班級簡報,此舉是想讓學生了解「原因、目標及準備方向」,好讓學生有個心理準備,同時有機會思考、參與討論或建議修正,而非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全然不知下一步,只能依賴成人,無法視情況反應或判斷。所以,當「受限於時間,可能得不得已喊停」浮出時,學生已在思考替代方案,想方設法讓活動另類延續下去。最後,他(她)們提出拔除教室前花台裡的部分雜草,整理出一小塊面積,種植原本計畫做創意料理的再生青蔥與九層塔,藉此持續關注後續發展,彌補心中「超想煮菜的失望」。
     課程進行過程確實不如預期順利,但學生從中重思廚餘的處理方式,除了大眾所知的堆肥、養豬及應避免的焚化外,另有一種可循環使用、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的簡易再生水耕法;學生也積極的上網搜尋類似的環保點子,其中有些資料是英語短文或短片,大家仍看得津津有味。
    時間確實有限、正課也一定要顧,但筆者仍想帶著學生從生活裡找一找、探一探、想一想、試一試,就算是師生間的共同小實驗也好,我們很投入、很享受這樣的過程,也很珍惜這樣的嘗試與發現。最後,筆者想再次感謝新北市環境教育輔導團、陳建志教授、古建國教授及八里垃圾焚化廠在執行此課程期間所給予的建議與支援,我們很幸運,環境教育路上有您們相伴相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