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深坑食農教育

北市深坑國小教師兼主任  陳瑞玲

為了傳承百年前深坑公學校的食農教育精神-我們常問,究竟我們要教給下一代甚麼東西?沉浸在現代化精緻飲食的孩童,無法分辨食品與食物的差異;也沒有能力選擇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物。因此,全球先進國家紛紛開始努力,透過食農教育,避免孩子成為飲食文盲,我們開始回朔百年前的質樸務農習慣以及飲食精神,期盼能推動環境健康人類健康雙贏的新課程!

深坑國小長期以來,透過整合社區資源以及在地環境特色,規劃一系列的環境教育課程,從太陽能燜燒鍋的創意競賽、在地種稻體驗、小小自耕農及環保肥皂的製作,到近期發展的魚菜共生系統、灶窯生食的食農教育,就是希望能發展屬於深坑地區孩子特有的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的食農教育課程,透過讓孩子親手種植蔬菜、施肥、除草、抓蟲及採收,最後用傳統的灶,自己生火烹煮蔬菜,也藉此激發孩子探討傳統文化的動力與興趣。

以下是最近的一節食農教育融入六年級自然領域的「熱對物質的影響」單元,教學演示的計畫:


105學年度環境教育輔導團團員陳瑞玲教學演示計畫

 

壹、設計理念
  藉由認識窯以及灶生火方式;及生火材料認識生質能,強調綠色烹飪使用初級能源的好處,並了解灶和窯運用對流、傳導、輻射的情形集中熱量的原理。
貳、教學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要運用食農教室設備,期望學生能認識生質能;綠色烹調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利用融入式教學法,複習熱對物質影響在本次課程裡的應用。
二、 學生分析
 已於「熱對物質的影響」單元中了解熱傳導的方式有對流、傳導、輻射三種。
 已經在五年級時就有種菜習慣的班級採摘自己種的日本刺芫荽以及其他巴西利等當季香草時蔬。
三、 教學方法分析及上課地點
 (1) 體驗式教學
 (2) 上課地點:食農教室課程概念架構圖

指標/單元名稱/活動/策略/評量方式(可依上列項目自行繪製概念架構圖)

參、教學設計

肆、教學評量

具體目標

評量方式

備註

1-1認識生質能並了解使用初級能源的好處。

 

口頭發表

(學童能說出甚麼是生質能及所看到觀察到的生質能使用情形。)

1-2能認識綠色烹飪的精神。

 

學習單以及課堂發表

(學童能知道實驗中那些是使用到綠色烹飪的精神)

2-1能了解熱對物質的影響。

 

課堂發表

(學童能說出熱對物質的影響包含對流傳導輻射)

2-2能了解灶和窯應用對流、傳導、輻射的情形。

實作評量

(學童能準確說出窯和灶哪些部分應用到對流、傳導、輻射的原理)

伍、學習單


結語
   「產地到餐桌零距離」,是我們的夢想,我們帶一年級孩子走進校園裡的菜園,認識園中的蔬菜,試著將園中的雜草拔除,並利用雜草設計遊戲,例如酢漿草勾勾樂、車前草當毽子,其餘放置於落葉堆肥區。二年級以鏟子將落葉回收土翻開,認識土中的昆蟲,並把地底下的世界以繪畫方式呈現,將繪圖接龍,美化校園角落,孩子歡樂的笑聲,充滿了整個園子。三年級的課程是在魚菜共生園區,利用豆腐渣、營養午餐的菜渣、落葉回收土,製作堆肥,進行觀察紀錄。並配合自然課種菜單元,利用堆肥土種蔬菜,從學習單分析,透過校內菜園實際種植蔬菜,有助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們辛勤耕耘的菜園,有了收成! 低年級的課程,我們邀請家長協助帶著孩子至菜園採摘蔬菜,結合生活課程,自己製作三明治,與同學共享早餐。三年級則配合自然課本「植物的身體」單元,帶著孩子認識香草植物,透過五感體驗,享受香草植物獨特的香味,並採摘葉子泡茶。四年級學生們分組討論製作披薩所需的材料,並採收香草植物,為披薩增添了特別的風味!五年級課程,請孩子們利用校園裡的蔬菜,分組設計一道美食料理。六年級學生則採收班級菜園的蔬菜,在「熱對物質影響」單元利用食農教室的大灶,以一組一菜的方式烹煮班級午餐,進行buffet營養午餐,我們發現推動食農教育只有融入式教學才可長可久。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食農教育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土壤,土壤改良最重要,是食農教育的根本,因此我們努力運用學校及社區現有資源進行土壤改良。首先運用學校落葉回收的基礎,進行午餐廚房剩餘的新鮮蔬菜廚餘回收,接著再利用社區資源;深坑以豆腐聞名,於是我們收集豆腐工廠要回收的豆渣進行堆肥,然後再帶孩子進行科展實驗,作硝酸鹽含量測試比較。深坑國小食農教育在專業社群老師合作設計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來推廣十分順利,也能效法百年前的耕作精神,無毒無化肥。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百年前先民的慢活精神,看起來對環境而言才是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