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光復綠園稻 開創光復新味「稻」

新北市板橋區光復高中 稻道到社群 林玲菁教師
 

位於板橋區埔墘的光復高中,有一群熱血教師組成了「稻道到」社群,在校園中推動以「稻」為核心,並且結合「環境教育」與「食農教育」的相關課程與活動。希望透過這些跳脫傳統思維的新課程,建構出一片空中花園──「光復綠園稻」;深耕全校師生對在地文化的認識與關懷;並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認識臺灣社會正在面臨的現象與問題,反思個人現在應該扮演的角色。

逐漸凝聚而成的雛形……
  2015年由地理科余佳樺老師召集了生物科康雅瑜老師、公民科林雋永老師、國文科林玲菁以及地理科陳鈺昇老師等五位教師,組成共備社群。
萬事起頭難,在沒有任何資源的狀況下,一群教師憑藉著熱情與傻勁,開始針對「稼穡知趣」設計合科教學相關課程與活動,並增進教師們在「稻」方面的專業知能與實作經驗,希望能更進一步研發屬於學校本位之特色課程、活化教學方法等等。
  於是規劃了「專題講座」、「實作體驗」、「主題探索」、「星光電影院」、「校外實察」等五大方向

我們正經歷……
一、專題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農藝研究所的研究生,指導社群教師「有機稻作理論與實務」與「稻作病蟲害防治」,藉以提升教師教學知能。從這專業領域的知識中,初步瞭解稻作從育苗、插秧、分糵、孕穗、成熟的成長過程,而我們或許知道稻子成熟後開著小白花,但我們真不知道什麼是「葉耳」?「葉舌」又是什麼?「稻熱病」跟「稻胡麻葉枯病」一樣嗎?這處處都是學問,處處皆不可掉以輕心,否則將影響米的品質與收成。所以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啊!


二、實作體驗:
同時廣邀全校對稻作有興趣的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插秧與收割體驗活動。過程中,雖然每個人汗水淋漓,雖然嘴裡喊著好累喲!但是,當每個人將雙手放進那飽含汗水與希望的土壤中攪和時,臉上滿是笑容,口中滿是期待的祝福話語。在這體驗活動中,我們都學習到了與他人良善的互動與合作!
那一畝畝小方田,也因著師生們的命名而被賦予了力量,不斷地茁壯著,因此,造就了歡呼的「割稻季」,適逢辛辛那提交換生來台,這難得的收割體驗,也成了她們來臺灣的特別回憶!
新生之物總該有個稱呼,於是舉辦了網路票選活動,最後「鈺光米」一詞拔得頭籌,相信以語言與文字這具有力量的載體,「光復高中的每位學子都是珍貴的希望種子」!

 


三、主題探索∼校內課程規劃:
  「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這些大家皆熟知的俗諺,都緊進扣著「吃」這件事,但是食品安全議題不斷地重覆再上演,如:塑化劑、銅葉綠素、地溝油等等,讓消費者逐漸關心吃的是否健康。
  再者,臺灣長期以來為了提升經濟發展,鼓勵工、商業發展,逐漸排擠了農業,造成農業投資偏低、農業土地被工業瓜分以及農村勞動人口流失等問題,進而導致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偏低。在講求環保的時代,臺灣的食物里程都偏高,無形中造成更多的排碳量,這些議題都是身為現代公民應該要重視的!
  目前課程的規劃,地理科:神偷奶爸──地理實察方法教學、GPS定位、1/25000經建版地圖判讀,生物科:不同的味「稻」(認識米的種類)、「稻」底怎麼了(認識病蟲害及防治方法)、「稻」處都是(生物多樣性的保存),公民科:土地正義與農地農用議題、國際貿易對台灣稻米之影響與食米階層化、小農悲歌與公民不服從(從白米炸彈客到ECFA、服貿、貨貿),國文科:一禾九穗(與稻的初遇)、麥穗兩岐(稻香的懷抱)、一穗三秀(稻的文學創作──賦詩言志連百福)、盈車嘉穗(稻的美學創作──詩情畫意)
  另外,兼顧校內多媒體設計學程,規畫了徵選稼穡知趣LOGO設計、團服圖樣設計,以及配合星光電影院的海報設計等等。很幸運地「台灣有機食農遊藝教育推廣協會」提供「餐桌到農場」、「園藝治療與生活應用」的講師,豐富了課程的規劃。
 


四、星光電影院:
  於校園草皮舉辦星光電影院,藉由學校師生共同欣賞《太陽的孩子》以行動支持國片、以行動關懷台灣。重現臺灣五、六零年代的戶外電影,也仿效《太陽的孩子》在大安森林公園首映會的氛圍,期望帶給學生不同的校園生活,也使學生對國片有更多的認識與支持。
  放映結束後,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蔡中岳先生與現場師生座談,從影片中「導演總一個片段一個片段的呈現畫面,似乎沒有把故事說完整」的拍攝手法,談到「糧食自給率、「糧食危機,再到「東海岸開發可能造成的影響」等等。蔡先生對於光復學生在這些社會議題上的清楚概念讚許不已。相信這天晚上的特別課程,為學生生帶來不一樣的省思!
  此活動舉辦當日晚間,三立新聞網電子報隨即刊載「重現記憶中的星光電影院 用行動關懷台灣」一文;新北市教育局網站的教育新聞也報導「光復星光電影院 創造校園新回憶」。希望透過國片的觀賞,讓學生瞭解到臺灣這片土地發生的事情,並開始學習對這片土地的關心,讓愛護環境的議題從紮根教育開始做起。
  【《太陽的孩子》劇情簡介:劇中女主角Panay(由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Ado' Kaliting Pacidal飾) 為了給父親及兩個孩子更好的生活,而到城市打拚。因著某個契機而回到家鄉,想要重現金黃色的稻浪梯田,她以溫柔且堅定的行動告訴孩子與社區大眾:千萬不能放棄!自己的家園要靠自己守護。】
 


五、鄉野實察: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只侷限在課堂上的事情,生活中有太多人太多事值得我們一探究竟,所以「稼穡知趣」的課程設計當然也得讓學習場域擴充到校外,藉此彌補校內資源或設備的不足;況且讓學生親自行走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感受各地的人物風情,這才是最真實的學習。
  因此每學期至少規劃一次鄉野實察,目前已舉辦過「宜蘭夢田插秧暨鴨寮參訪」、「夢田收割暨東北角實察」。前者讓師生認識早期養鴨人家的文化,與環境生態保育的重要,並真正下田體驗〈插秧偈〉所說的「手把青抰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的哲理,並彌補校內一畝畝小方田無法雙腳踏入,以及僅能收割一小束稻作的缺憾。
  後者的踏查地點,先來到黃金瀑布、陰陽海、十三層遺址,瞭解當地人以前因採金銅礦而遺留下來目前所見的景觀,讓學生深思繁榮的經濟與環境生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接著來到「南雅奇岩」,欣賞在差異侵蝕作用下,岩石上神似彩繪的風化紋,令人不得不讚嘆臺灣地質的奇特面貌!另外,還有三貂角燈塔的體力考驗、珍珠社區的草編體驗……,這種種校外踏查的規劃,讓學生真實感受了臺灣的生命力!
 


未來展望……
一、課程更豐富多元:

本學期授課教師雖僅有地理科、生物科、公民科及國文科,但社群成員已增至八位,加入了數學科、資訊科、多媒體科教師。相信日後透過跨領域合作教學進行同儕省思對話,得以建立綿密的同儕支持系統,更能提升教師的敬業精神與態度,使教師社群與課程得以永續經營。
二、活動更完善:
原本規劃的星光電影節一系列活動,因種種阻礙,僅能以星光電影院單一活動呈現。相信未來可以舉辦如「稻米拼圖」、「歌稻季」、「農夫市集」等一系列活動,創造美好的學習校園,再向鄰近社區推廣,將關心環境的種子向外傳遞。
三、跨校合作交流:
目前校外實察的規畫僅以車程及活動一日內可深度體驗的地點為主,而社群教師希望拓展學生們的視野,因此,未來規畫兩天以上的校外實察是必然趨勢,花蓮海梯田、竹東稻田迷宮、屏東彩稻藝術節等等,都是我們想融入課程的規畫,只是這需要較多資源與經費的注入。若能藉由校際間的交流,讓學生們彼此相互學習,縮減人我之間的隔閡,建立緊密的人際網絡,又能活用經費支出,這或許才是較快速傳遞「綠色」生活,並能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