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操作發現鯨靈

新北市橫山國小教師-李弘善

新北市新市國小教師-葉佳瑩

 2014年在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海域,大批瓶鼻海豚被漁民追逐靠岸,部分遭到宰殺、部分轉賣給海洋公園。其中一頭白化的小海豚「天使」(Angel)因此與母親失散,骨肉分離的場景出現在全球媒體,引發抗議聲浪。類似的悲慘畫面,保育團體往往用以激發民眾的環保行動。我們身為現場的教育者,要如何提升學生愛護鯨豚的環保意識呢?
    根據以往的概念,「知識」改善「態度」,而良好的「態度」則引發適當的「行動」。不過在1990年代末期,丹麥學者提出「行動能力」的概念,強調以直接解決問題的「行動」,取代傳統的、科學導向的途徑,當作是執行環境教育的必要手段。不過,也有研究發現,科學能力、環境知覺以及環境態度,彼此呈現正相關的關係,2006年於歐洲舉辦的PISA就是最好的例子。到底要強調直接的行動(例如鼓勵學生寫信抗議捕鯨)或是從知識開始(例如認識鯨豚的構造與生態)?因為學生對於鯨豚有高度的興趣,我們決定採用後者,並且設計科學導向的課程。此次教學的對象為新北市淡水區新市國小五年級學生,共有32人,於自然科教室分成6組上課。根據以往教學的經驗,學生普遍的迷思概念包括︰鯨豚會噴水、鯨豚是魚類,以及用鰓呼吸等等。我們也發現,其實不少學生都曉得鯨豚是哺乳動物,但是卻說不出原因;而認為鯨豚是魚類的學生也大有人在。
    如能預先掌握學生的先備知識與迷思概念,並且依此設計課程,應能營造適當認知衝突,並且提升學習效果。因此,本次課程以這樣的理念出發,並且搭配適當教具。課程進行了兩個小時左右,為了分析課程的效果,我們實施前後測。上課前先請學生畫出心目中的鯨豚並盡量寫出相關知識,還有回答簡單的鯨豚生物學問卷,是為前測;課程結束再次畫圖與回答問卷,當做後測。為了讓學生了解鯨豚的呼吸方式,我們特地準備了透明模型,讓學生看到內部的肺(比較鯊魚模型的鰓),並且引導他們觸摸模型的鼻孔(噴氣孔),希望他們曉得鯨豚用肺呼吸並且會換氣。此外,也準備了人類、老虎、虎鯨、硬骨魚、兔子等骨骼模型,以及骨骼學習單,讓學生認識哺乳動物的骨骼架構,並且瞭解體型各異的哺乳動物,其實骨骼的構造是相同的,而魚類骨骼則與之不同。我們也先介紹人類上肢的骨骼,包括前臂骨、橈骨、尺骨與掌骨等,方便學生指出學習單上的骨骼,並與鯨豚的骨骼進行比對。為了瞭解學生的分類概念,每組學生都分到哺乳動物與魚類等模型,並規定他們只能分成兩類。以上為動手操作課程,接下來進行靜態課程,以投影片介紹鯨豚的構造與生態特性,協助學生統整知識。

8號學生的前測 8號學生的後測
11號學生的前測 11號學生的後測


    經過分析發現,上課前認為「鯨豚是魚類」的學生只有1位,其餘31位都認為鯨豚是哺乳動物,這點與我們的預想不同。但是學生分類動物模型時,6組當中有3組以「棲息地」來分類,例如把鯨魚、海豚與鯊魚分成同類、老虎大象等陸棲動物同類;1組以「運動方式」分類,準則是「會走路」和「不會走路」;1組的準則是「呼吸器官」,以鰓呼吸或肺呼吸分類;1組以「生殖方式」分類,例如以卵生與胎生來區別。其實成為哺乳動物的先決條件,就是「雌性會分泌乳汁」,由此可見學生並不懂得哺乳動物的定義,但是表面上幾乎都曉得鯨豚屬於這類動物。根據問卷,發現上課前曉得鯨豚不會噴水的學生只有1位(鯨豚用肺呼吸,因此會噴氣),上課後則為12位,仍然不到一半。由此可見,就算透過老師講解與模型觀察,鯨豚用肺呼吸的概念,對學生而言仍然是抽象難解的。
    至於畫圖部份,學生的個別差異就很大了,並不容易歸類。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前測圖畫的說明普遍很少,且不少鯨豚造型類似漫畫;後測圖畫的說明顯著增多,甚至有2位學生能夠精準畫出骨骼的位置並正確地寫上名稱。以8號學生為例,前測僅畫出鯨豚輪廓,全無文字;後測除了外型之外,還畫出前肢骨骼的細部與退化的下肢骨骼,殊為難得,還加上文字說明如下—

虎鯨(是)哺乳類,因為牠的骨頭跟哺乳類動物的骨頭一樣
11號學生的前測圖畫也都沒有說明,但是後測圖畫描述詳盡—
尾巴是上下運動,所以不是魚;鯨豚=鯨魚和海豚的總稱;鼻孔在頭上,有一個或兩個要看種類;無魚鱗;(以箭頭指著鼻孔)噴出來的大部份是氣體

經過上課後,大部份的學生都能正確的以構造分類動物


從11號的圖畫可知,他精準的區別出魚類與鯨豚的差異。除此之外,有27位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或「喜歡」這次課程(「非常喜歡」的學生有20位),可見大部份的學生都歡迎這樣的課程。學生在回饋欄中表達他們的感想—
我學到動物的分構造,我覺得自己感覺變一位大人物了(13號)
我學到鯨豚的骨頭和人類骨頭對應的地方(15號)
我今天學到了鯨豚跟人的骨頭原來長得好像,也學到科學家是用「構造」來分類動物(22號)
我一直以為鯨豚是噴水,沒想到是噴氣,也讓我知道鯨豚也有小腳(6號)
鯨豚是尾巴平行的動物,鯨豚喝奶是用壓的,出生時頭先出來(19號)
鯨豚的鼻孔竟然有分一個跟兩個,真是太特別了(11號)
海豚可能在水中溺死(32號)

學生比對鯨豚與人骨的對應關係 橫山國小提供的人骨以及鯨豚模型

 由以上可知,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學生透過自主式的探索與老師講解,顛覆不少先前的迷思概念,依循科學家作學問的方式,走一趟專業之旅,深化之前表面的知識。他們不再只是被動接收聽講得到的知識,而是利用自身的感官與判斷修正之前的概念。這樣對學生的衝擊為何?對他們往後的科學學習有什麼影響?會不會更有意願以實際行動保護鯨豚?或是有動機進一步探索鯨豚的奧秘或是其他海洋現象?都是引人入勝的研究題材。本次課程的模型與教具由橫山國小提供,新市國小則慨允提供場地,在此特別謝謝曾煥程教務主任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