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友善環境飲食課程設計之教學成效研究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畢業生
彰化縣立鹿鳴國中教學組長 林妙娟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珍古德說:「一天三餐,每個人每天都有三次改善健康、改善地球的機會。」一個人錯誤的飲食習慣,代價是犧牲健康,一群人錯誤的飲食習慣,代價是犧牲地球。呼應國際之間對環境教育高度重視(UNESCO,
2002),研究者在教育現場,深感國小的飲食教育相較於國中是蓬勃的,國中教育現場受限於升學,對於推動食育這一部分仍是不夠的。紮根於國小的飲食教育到國中立即荒廢,不免令人扼腕。回到自己所任教的學校,曾經深坑國中從95年開始,有著優良傳統校有一畝田的農耕活動,隨著時間更迭,這一畝田不見了,雜草遍佈;又每每看到孩子們午餐廚餘像小山一像高,青菜乏人問津,麵食總是比起米飯更受學生歡迎,隨機問問菜名也沒人知道,再問問知道深坑有什麼在地食材,答案很一致就是臭豆腐。可見得友善環境飲食教育刻不容緩,需要有適當的課程,引導學生對自己每日所需之食材有更多的了解,培養學生正確友善環境飲食知識、態度以及行為。
立基於以上的情境脈絡,研究者以九年一貫課程重大議題環境教育為架構,以『永續』為概念,『友善環境』為作法(UNESCO,
2002),從與農業最為貼近的『飲食』為切入的主題,發展研究者任教學校的『友善環境飲食課程』,期能提升學生對友善環境飲食的認知,擁有正確的態度,最終能學會環境行動技能,改變自己也影響他人。期許自己能在校園中再次種下一顆顆友善環境飲食的種子。研究者希望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九年一貫重大議題之一環境教育重大議題發展友善環境飲食體驗學習課程,帶領學生深刻反省食物、農業、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研究者以深坑社區為出發點,了解社區農業發展,支持社區農業;以學校午餐為發想,實踐在地消費,灌輸孩子吃當地食材的觀念,倡議學校營養午餐應多選用在地農產,不僅減少食物哩程,更能落實低碳生活,實現地產地消。更重要的是,帶動社區內部消費,加強社區的連結與資源共享機制。從國中生的友善環境飲食教育著手,透過生活引導與自然體驗活動,引領學生了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方法與生態的關係,體會農夫種植之辛苦,及啟發學生對食物及生產者的尊重。
貳、食農教育統整課程
環境教育教學(環境教育課程綱要,2008)的實施可採融入八個學習領域方式進行,或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利用空白課程時間進行主題式教學。
Beane(1998)認為課程始於一個中心主題,然後藉由確認與此一主題或活動相關的大觀念或概念,展開課程的計畫,目的在探討主題的本身,因此不需要考慮科目領域的界限。周淑卿(2002)認為也就是設定「主題」後,分析出相關的「概念」、「次概念」。
Beane(1998)的統整概念與國內學校環境教育的實施方式(教育部,2010)之「主題統整式」符合。以科際整合、議題探索的方式來進行,將課程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使成為內嵌課程,能有固定及較完整的時段實施環境教育,而其實施的時間以彈性節數或綜合領域為主,另外也可以利用校外教學、社團活動或假日營隊時間。
探索與主題相關的大概念及主題,再擴展設計適切的活動,此模式可打破學科疆界,藉由「主題─概念─活動」設計,達到學校與社會統整的目標。此模式以某個主題為起點,而以解決問題為終點。本研究以「友善環境飲食」為主題,在此主題下發展四大主要構面,再設計配合該構面的活動(圖1)。透過這樣的課程發展的統整模式,提高教學活動的完整性,更能引發友善環境飲食行為的實踐。以深坑國中在地特色場域之主題統整課程。
圖1 友善環境飲食課程發展統整模式(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編)
深坑擁有豐富的社區資源,生產許多在地食材,許多在地小農在這裡努力著,深刻落實友善環境的飲食行為。因此,使用這樣的場域教學,發揮社區價值,將學生帶到社區,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更容易創造在地行動。食物源頭的糧食主權及小農經濟在深坑特別彰顯,因地理環境以及天然風土,深坑小農發達。思考以地方為核心的在地農業生產體系,縮短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回到家庭農業與小農經濟,深坑是絕佳的研究場域。深坑是一個社區型態相當完整的社區,在地能量強,在地議題容易凝聚,在地發想無限可能,易於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及行動。社區發展總是與都市發展息息相關,農村型社區更是保護著都市。以友善環境飲食議題刺激農村型社區的復甦,讓學生重燃起對農村的熱情,也為社區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讓學生與社區互相彼此認識與了解,引導學生形成在地行動,銜接社區樣貌,讓學生觀察、尋找及挖掘自己的社區,為社區找出一條永續經營的路。累積及凝聚社區的力量,傳遞友善土地的生產者的故事。
參、食農教育教學課程設計
利用體驗學習,設計具深坑在地特色的課程。以研究者任教學校八年級二個班學生為實施對象,施教時間為童軍課、家政課及班週會18節。教學單元依據深坑在地特色及區域特性之友善環境飲食教材,融入研究者設計的體驗活動,期許帶給學生具啟發性的友善環境飲食課程。
教學主題以『永續生活發展』、『低碳友善飲食』、『綠色飲食文化』、『社區參與』發展出永續生活發展(四節)、低碳友善飲食(四節)
、綠色飲食文化(四節,含社區友善一畝田有機農園教學)、社區參與(六節,包含訪問營養午餐廠商三節、深坑小農體驗賣菜三節)。每一主題搭配體驗學習的階段,各發展出一至三個小單元。結合社區資源的體驗學習『友善環境飲食』教學設計。整體教學內容設計架構,乃依據相關文獻,研究者建構之「友善環境飲食課程架構圖」,而各單元課程設計根據每一構面指標及教學目標發展而來。本研究自編『友善環境飲食』課程,共包括10個單元,共計18節課實施。課程地圖如下(圖2)。
永續生活發展(一) 深坑水田哪裡去? 1.了解深坑在地農業發展。 2.老師說明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3.老師說明里山倡議的概念,以深坑的地景變化為例。 |
永續生活發展(二) 糧食危機大蒐秘! 1.了解糧食自給率。 2.糧食安全議題。 3.分享切身可實踐的 做法。 |
永續生活發展(三) 飲食、農業、環境微革命! 1.了解不當農食如何造成環境資源的耗竭? 2.檢視「產地到餐桌」的環節、探討現代社會「農食分離」的食物體制,如何可以『農食合一』? 3.思考人類獲取飲食的農業可以如何對友善環境。 |
低碳友善飲食(一)
食物產銷履歷是什麼? 1.『食』在安全,認識食物履歷─食物的身分證(TAP)。 2.了解食物履歷背後的價值─安心溯源。 3.能夠推演出食物履歷與臺灣在地食材之間的關係。 |
友 善 環 境 飲 食 課 程 |
綠色飲食文化(一)
有機農業VS慣行農法! 1.慣行農法是什麼? 2.探討是否真的沒有肥料和農藥種不起來,有機如何處理蟲蟲危機? 3.了解有機農業中人與環境共生的關係。 4.農藥及化學肥料對人類及生態環境的重大破壞。 |
低碳友善飲食(二) 我的食物哩程! 1.了解及能夠計算食物哩程。 2.體驗「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縮短食物哩程的真諦。 3.提出可以縮短食物裡程的方法。 |
綠色飲食文化(二) 深坑在地特色飲食! 1.從『餐桌』回溯到『源地』,找出深坑最真實的味道。 2.羅列深坑食材的真本味─深坑在地食物地圖。 3.深坑『綠』廚師再現。 |
|
低碳友善飲食(三) 社區一畝田,友善耕作! 1.探索社區友善耕作的價值。 2.體驗學習─社區有機農田。 3.認識台灣其他友善耕作的地區及其方式。 4.了解友善耕作對生態系的恢復有重大貢獻。 |
社區參與(一) 公民行動─午餐倡議! 1.探討食物權及營養午餐食材來源。 2.訪談午餐供應廠商,分享深坑友善環境農業契作的概念。 3.說明新北市政府一周一次有機蔬菜及介紹深坑在地食材的價值。 |
社區參與(二) 我們的小農,體驗賣菜! 1.欣賞小農的付出,土地正義實者。 2.分享『藏種於農』的概念。 3.在氣候變遷之下,小農所生產多樣且適合當地風土的食物,是對抗氣候變遷最好的表現。 3.尋找身為中學生的著力點。 4.拿出行動,為小農服務。 |
圖2 以友善環境飲食為中心概念之課程地圖
肆、食農教育之體驗學習
採用體驗式教學,其目的在於讓學生體驗學習,『體驗學習』與『友善環境飲食』之間的互動該是靈活的。友善環境飲食課程教育是有溫度的教育,如何讓學生學習環境,在環境中體驗,為了環境而體驗,是環境教育教學設計的重點。如何營造學生與環境之間動態的互動,深刻的反思,創造令人感動的體驗,點點滴滴都很不易。詳如表1。
體驗學習 |
『友善環境飲食』課程與概念的呼應 |
體驗階段(Experiencing) |
學生從事的體驗活動 1.以社區走踏活動的方式帶領學生觀察深坑水田的變化。 2.能提出農業生物多樣性與里山倡議與土地及農業之間的關係。 3.能提出糧食自給率所透露出有關糧食安全的問題,並理解不當農食對環境不友善的影響。 |
反思內省階段(Reflecting) |
學生做食物產銷履歷及食物哩程的實驗 1.引導學生比較過去地景與現在生活之間的關聯,省思問題所在。 2.能說明食物產銷履歷及其食物哩程與在地友善環境飲食之間的關係。 3.能說明社區友善耕作一畝田所帶動的小農經濟,維護社區生態及地景的價值。 |
歸納階段(Generalizing) |
學生觀察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業的差別,及有機與在地生產之間的連結 1.引導學生將思考的想法形成概念,以面對新的環境並解決問題。 2.能說明有機農業以天然方式處理蟲蟲,及其善用在地資材,不使用化肥與農藥的價值。 3.能歸納從『餐桌』到『源地』深坑在地飲食的價值,及繪製深坑在地食物地圖。 |
應用階段 (Applying) |
學生提出環境行動方案 1.協助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能應用到正確的情境及日常生活中。 2.能提出在地飲食對社區及環境的正面影響,並和營養午餐廠商分享深坑友善環境農業契作的概念。 3.能提出小農對在地糧食安全及對抗氣候變遷上的卓越貢獻,並做出向社區居民宣揚其優點的行動。體驗協助小農賣菜。 |
伍、食農教育教學歷程及實踐成效
一、永續生活發展構面
(一)深坑水田叨位去
在人類所需的農業生產中,因人和環境友善互動,使得生物的種類及數量不會減少,讓生態環境呈現豐富的樣貌。
(二)糧食危機大蒐秘
吃進口和吃在地與台灣糧食自給率的關係,再由自給率的提升,體現糧食安全的概念。在自給率提升方面,提到多吃台灣的稻米,變化米食的面貌,減少吃小麥做的麵食。
(三) 飲食、農業、環境微革命
傳達台灣種什麼吃什麼,當地種什麼就吃什麼,支持台灣的農夫,鼓勵在地小農耕作,推演出農食合一穩定每個社區食物系統,支持小農經濟,支持家庭農耕。
二、低碳友善飲食構面
(一)食物產銷履歷是什麼
讓學生了解學生食物的產銷履歷的意涵,以及可以說出食物產銷履歷上面的標示有什麼,說出這些標示的意義,了解知道這些食物產銷履歷背後的價值。
(二)我的食物哩程
提供學生整合性的概念,包含社區聯繫的概念,支持小農友善環境耕作是降低食物哩程有效方法。結合食物產銷履歷的概念,檢查食物來源,了解每種食物的食物哩程。
(三)社區一畝田,友善耕作
探討友善耕作對生態環境維護的重大貢獻,剖析友善耕作,從減少農藥使用,減少環境的危害,說明農藥在整個生態系的循環如何對環境及人體造成威脅。
三、綠色飲食文化構面
(一)有機農業VS慣行農法
教導學生分辨有機農業和慣行農法之間的差別,從農藥的使用去解釋,從如何防治蟲害去解釋,從對環境的影響層面去解釋。
(二)深坑在地食物地圖
反思自己的家鄉到底有什麼食物,家鄉在地食材背後的文化意涵,以及如何透露出地方風土的氣息,與四時節氣之間的呼應。
四、社區參與構面
(一)公民行動─午餐倡議
讓學生了解在地食材的可貴,瞭解小農對生態環境的付出及貢獻,以及瞭解有機蔬菜的優點,協助學生草擬與廠商訪談的大綱,學生依此大綱,訪問深坑國中營養午餐的廠商,將自己學習到的概念與午餐廠商分享,捍衛自己的食物權。
(二)我們的小農,體驗賣菜
走訪社區,知道深坑哪裡有小農,向消費者說出小農賣的菜和他們在大菜販或是超市所買的菜有什麼差別。分享小農的菜吃起來充滿土地味道,沒有藥水味。
(三)賣菜後的省思─一起來種菜
六、食農教育結論與建議
食農教育教學活動設計需要動態、靜態活動相互搭配,才能讓孩子持續沉浸在課程之中。經過課程與活動後,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將社區的發展變成一個故事
孩子對生活及社區漠不關心是因為熱情沒有被喚起,而不是不能夠被引發。因此,教師必須將孩子的社區說成一個故事,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找到社區需要被關注的理由。若是教師本身對社區沒有情感,為了教學而教學,則往後的教學活動不易引發學生的行動熱忱。教師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孩子。
(二)將社會發生的事變成一個議題
『產銷履歷』、『糧食自給』、『有機』、『農藥』、『在地』、『小農』等等關鍵字近來屢屢出現在社會新聞議題的平面媒體、專題採訪,甚或拍成電影,以上都是教師信手拈來的教學媒材,教師千萬不要拘泥於既定的教學設計,反倒要關注如何讓每個教學活動順暢地串連,最後在學生的腦中及心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構圖,達成環境行動的實踐。
(三)將戶外活動變成一種真正的關心
社區參與的戶外體驗學習活動不是付錢的戶外教學,若是孩子已進入友善環境飲食課程社區參與的活動階段,但是,當時孩子的學習狀況未臻關心及尊敬小農的狀態,建議暫緩帶孩子進行戶外體驗學習活動,教師需要再給孩子多些引導及鋪陳,再帶孩子進行活動。若是孩子活動過程態度不佳或未見積極,那就對小農造成傷害了。所以,戶外體驗學習活動是一種對小農表達敬意的展現,不是義務教學。
友善環境飲食課程是大時代下議題的反省思維,需要的是你我的支持及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