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長安國小的食農教育經驗
∼好吃好玩又有趣∼
新北市汐止區長安國民小學教師 施茂智
火車坐到五堵站下車步行約五分鐘就抵達新北市長安國小,學校裡有空中立體菜園、原生植物園區、柑仔店和古早灶,社區裡有會製作古早味米食的阿嬤及一片稻田,食農教育就是這樣和長安國小全校師生開始的。
話說校園裡有一塊閒置的地方,因為教學的需要在沒有相關的經費補助下,先依靠著學校庶務助理把以前淹水的積土,一鏟一鏟的運送到這地方;又擔心一下雨土壤會流失,就運用學校營養午餐食材的保麗龍盒填滿土置放於四周,形成護堤並栽植作物,區塊維護由學校庶務助理經營管理,老師於相關單元到此進行教學。一段時間過去,驟雨之後無法立即排掉,而上方棚架所栽植景觀性蔓藤植物十分旺盛,積水、日照不足再加上土壤貧瘠,整塊地區栽植照顧泥濘不已。
在新北市教育局環境教育方案推展下,學校申請棲地改造計畫並通過補助。請來熱心又有經驗的志工協助鋪面改造,規畫好動線方便讓學生可以操作和觀察,將鋪在地面的植草磚立起來形成種植區塊,同步進行肥料及培養土採購。接續由老師帶領學生以區間分組進行混土、鬆土、播種、澆水,先期試驗栽種為不容易有蟲害的A菜與雞冠花,在45天後讓學生進行採收,並操作洗菜的程序,準備一個慢燉鍋由老師準備好開水進行水煮,學生使用自己餐具進行食用,廚餘則進入堆肥回收系統中。
是不是可以製作食器呢?在長安國小的答案是可以的!學校保留著民國86年教育局所補助的陶藝教學整套設備,從陶土捏製到燒成碗盤可以在學校裡完成,甚至連釉料都是由校內老師條配而成,不必擔心盛裝熱水或食物會有塑化劑及食安問題,並且兼具環保與美感實用性。最簡單的操作就是讓學生捏製杯子,乾燥之後先素燒到800度,讓學生操作上釉並講解釉藥成分及石器製作所需要的道德責任,釉燒到1250度後成品指導學生進行沖洗與使用,到植栽區識別薄荷和仙草在採集後,老師指導沖泡青草茶及飲用,此階段適合高年級學生操作。
班級活動達成後想要辦理全校性的活動,配合節日辦理全校性體驗活動,以爆米香為例,活動構想是要讓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記憶,家長會協助租用爆米香器具及操作人員在校園內進行教學活動,讓每一位學生現場觀看爆米香從生米到成品的製作歷程,並品嘗到一塊熱騰騰的米香。
學校所在的社區在過往是一片農田,住在這裡的人們有著深厚的土地文化背景,尤其是老一輩對代代相傳的作法有著傳承的堅持。在教科書上所體會不到的互助耕作及農忙之後的農田主人招待同村莊過來幫忙人們一起吃大鍋飯的畫面,這傳統有著一片一年2次收成的稻田裡看的到,學生的爺爺奶奶仍依照傳統作法維持著這一份祖傳耕作工序,同時搭上教育局的食農教育遊學體驗活動計畫,聯繫確認好時間及人數帶著學生和老師,在社區志工協助下一起進行割稻、擔稻、打稻穀體驗。
接續著延伸米食體驗活動,在社區中找到會製作古早味米食的阿嬤,在阿嬤的引導下找到在地的老米行,店裡有著阿嬤所需要的材料,透過通訊軟體發動志工協助,在一個上午的時間,全校學生都親手綁一顆肉粽,並運用復刻古早灶進行蒸煮,學校志工也透過這次活動見習操作歷程。那麼如何讓米食和陶藝結合或是發展出可以進行遊學體驗的食農活動呢?碗粿是最佳的搭配,由學校老師拉製古早碗,辦理志工研習活動,請阿嬤來指導志工如何磨再來米漿、倒入碗中及蒸煮火候控制,並利用營養午餐時間讓孩子們品嚐一口阿嬤的古早碗粿,吃到米的原味與往昔的無添加物健康好味道。
原生植物復育區裡復育著臺灣原生植物並兼具食材的植物,可以做天然果凍的薜荔;可以做草仔粿材料的小葉桑、艾草、鼠麴草、鼠麴舅;可以做香料的大葉田香、土肉桂、刺蔥等;可食用的山芹菜,可製青草茶的小油菊、魚腥草、紫背草等。在老師不斷的實驗和操作成功後,讓學生試做並調整模式進而規劃班級性與營隊性活動,從食材採集、加工、混合到完成、品嘗連貫完成。
在推展教學同時,思考到學校有獨立廚房可以進行烹煮食物,就有一個想法想建置一種可以量產到足夠的蔬菜供全校營養午餐加菜,這樣的想法獲得到學校老師的認同,引薦企業支持建設空中立體菜園,並達成全校加菜的目標。而該項建置除了是有機蔬菜外並兼顧屋頂隔熱及固碳效益,而志工們也因為有這一片菜園更增進彼此情誼,彷彿回到過往菜圃相互扶持。
長安國小的食農教育結合在地文化與智慧,更聯繫學生生活脈絡與社區居民情誼。勞動、味道的記憶,一起動手操作的畫面,感恩惜福享用大地恩惠同時,也不忘與身邊的人分享感動,可以說是有人情味的食農教育,我們是如此珍惜著。
相關連結:
空中立體菜園 北市小學生化身農夫-民視新聞 - YouTube201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