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校園食農教育
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 范義彬 副研究員
前言
最近「食農教育」成為非常熱門的話題,其實這是從日本傳來的名詞和概念。日本在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把食育視為義務教育,政府各部門一起來推動,包括推廣學校使用在地食材、學生參訪農園、鼓勵地產地消等方式。日本大規模的在小學進行食農教育,結合小學生命力體驗課程、農產品地產地消問題,更進而增強社區凝聚力,非常值得台灣學習!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受到西洋化影響而改變,使傳統米食沒落,許多耕地也受都市化影響而減少,加上進口農產品帶來的衝擊,造成糧食自給率下降,以及飲食營養失調等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日本於90年代即開始推廣「地產地消」,主要是希望解決加入WTO後,低價農產品對在地農業的衝擊,並結合減少食物里程的環保概念與加強人親土親的飲食風味,推廣在地農業,符合世界環保趨勢。
一、何謂食農教育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認為:「日本的食育基本法不單只是飲食教育法,或食品安全管理法,還肩負提升國民對食物生產的了解,促進糧食生產及地方活化的目的,而食農教育正是達成這些多元目標的手法。」 所謂的「食農教育」,就是要重新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養選擇食材的能力,並且對農業生產者有更豐富、更真實的認識。讓學生身體力行,經歷作物播種、發芽、枯萎,甚至遭受病蟲害、氣候影響等過程,體會到生命的可貴與大自然的不可違抗;系統化地貫徹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方位飲食教育,除了建立孩子正確的飲食態度,從一顆種子變成一桌子的菜,孩子更能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歷程,尤其當自己種的東西出現在餐桌上,以前討厭的東西都變的格外珍惜,學會懂得感謝為我們烹調的人了! 食農教育是一種與在地資源結合,強調文化傳承、重視地方特色之教育方式,過去台灣校園雖有飲食營養、農事體驗、或環境教育等課程,但缺乏以食農教育為目標的整合性課程。日本農林水產省結合文部科學省、總務省3個中央部會,共同規劃「學童農山漁村交流計畫」,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體驗一週的鄉村生活與活動。因此食農教育的內涵與核心概念並不只是知識的學習,更在於學童需與當地居民交流、學習,進行各種體驗活動,在沒有現代設備、凡事必須依賴自己雙手雙腳的環境,學習與他人互動互助互信,才能順利完成農事等日常生活上的工作,學習農民勤儉生活、刻苦節制的精神,鍛鍊對生活的抗壓能力及守紀律的觀念,達到強壯學童身心的教育成果。而接納體驗的農山漁村亦可達到地區活化、與都市交流的效果。農村體驗,鍛鍊孩子心智與抗壓性,以及「團隊合作」、「獨立判斷能力」、「社交能力」。
二、台灣校園食農教育推動要點
最近校園流行魚菜共生,也廣設學習菜園,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體驗農耕的樂趣,但是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如何在食農教育的題材上落實呢?如何推動校園食農教育,筆者20年多年的公務生涯幾乎都在台北植物園、福山植物園從事園區管理、志工培訓、活動設計、解說教育等工作,因此由體制外的角度和觀點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食農作物認識與介紹
農業時代的笑話是: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現代的笑話是:吃過豬肉,沒看過過豬走路;吃過米,沒看過稻子長甚麼樣子。都市化、工業化的結果就是人們與土地、與農業生產越來越疏遠,因此如何教導學童認識我們生活中、飲食中的糧食和蔬果植物,這是非常重要的。 台北植物園設置了20-30個植物展示區,其中最受戶外教學的學子歡迎的就是民生植物區,展示五穀雜糧:稻子、小麥、燕麥、小米、玉米等,蔬菜作物:高麗菜、花耶菜、茼蒿、胡蘿蔔、白蘿蔔等;飲料植物:茶、阿薩姆茶、咖啡、可可等;水生經濟植物:菱角、蓽萁、筊白筍、荷花、蓴菜等。 食農作物認識與介紹最好以系統、分類、主題方式的教學,除了以上的主題,還可以分成:單子葉、雙子葉作物;根莖、葉菜、種實作物;草本、木本、藤本作物;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作物等等系統式教學,如此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整體完整的效果。
(二)、食用作物栽植與繁殖
食農教育最大的價值在於過程,並非結果,因此作物的生長過程:發芽、長葉、開花結實;作物的栽植過程:播種、種植、除草、收穫,甚至遭受天災枯萎、病蟲害等過程都是非常珍貴的學習,從這些過程中能體會到生命的可貴與大自然的不可違抗。 這些操作過程中蘊含著非常多的知識、技術與學問,例如:種子發芽、栽植技術、生長季節、作物生長習性、栽植土壤、繁殖技術(有性繁殖、無性繁殖)、生物防治法、病蟲害認識、有機農業等等。筆者的所言並非強調知識性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以主題、團隊方式,自己蒐尋、觀察、嚐試、對照、比較、驗證,作中學、錯中改,同時體驗、享受失敗的經驗,這才是最重要的。
(三)、由作物變成食物實作
食農教育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和使命:環境倫理、生命教育,讓學生從一顆種子變成一桌子的菜,才能深刻體會到生命的歷程,當自己種的東西出現在餐桌上,以前討厭的東西都變的格外珍惜,才會懂得感謝為我們烹調的人!
因此由作物變成食物的實作是食農教育中非常重要、有趣的課程,例如:食物加工(麵粉、米食、糯米)、烹飪技術(蒸、烤、煮、煎、窯燒)等等簡單的操作,都會是學生最難忘的體驗,但是最後還是要提醒安全第一。
(四)、建立健康安全的飲食觀念和習慣
如何吃的健康、安全,是現代人非常重要的課題,飲食不均衡不僅導致孩子體重過輕或過重兩極化的現象,我國學生普遍有尿酸、三酸甘油酯及肝功能指數異常的情形,使原本屬於中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發生年齡下降。所以如何透過校園的食農教育達到這個目標,將是很實在而且落實的。 健康安全的飲食包含:均衡的攝食、安全的食物、健康的飲食習慣。食安的原則:以五穀為主食、選高纖維的食物、少油、少鹽、少糖、多攝取鈣質豐富的食物、多喝水少喝飲料等等。
結語
學校、教室內的學習,不論是老師教的、書本寫的、網路學的,這些都屬於虛擬世界、二手知識的學習,而真實世界、一手知識的學習是要看到真實的物體、摸的到實際的事物,從操作、知識中所得到的心得和經驗,自己找到答案的學習。依據英國皇家學院的研究:虛擬世界、二手知識的的學習效果只能達到30~40%,真實世界、一手知識的學習能達到60~70%。食農教育就應該發揮這樣的教學方式,摒除傳統知識學習、虛擬世界、二手知識的學習方式。
透過校園的食農教育發展在地食材利用、認識飲食安全、探討生命教育,藉由耕作的體驗與料理活動,讓學童親身體驗農業生產與飲食及環境生態的關聯性,強化健康飲食之生活與友善環境之概念,期許在此拋磚引玉,讓我們的學子更健康、社會更和諧、環境更美好。